浅析蜗居中女性形象对都女性生存困境的折射(附件)
摘 要六六的长篇小说《蜗居》以“买房”的话题切入,吐露在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的社会现实里,当前都市人群所面临的普遍困惑。小说以郭海萍对房子的强烈渴望开始,最终间接的改变了其妹妹郭海藻以及宋太太的命运。由于她们在面对人生不同困境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因此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她们的结局命运正是对现实社会中都市女性生存困境真实又残酷的折射。
目 录
引言 1
1《蜗居》中时代特征的体现 2
1.1 “城市梦”问题 2
1.2 “住房难”问题 3
2《蜗居》中三位都市女性生存困境的形象书写 5
2.1 缺乏资金的郭海萍“被男性化” 5
2.2 缺乏自爱的郭海藻—依附性“小女人” 7
2.3 缺乏独立的宋太太—失败的“贤妻” 8
3.《蜗居》中都市女性生存困境生成的原因 11
3.1 传统思想的悲哀 11
3.2 女性主体的迷失 12
4《蜗居》中都市女性形象塑造的意义 14
4.1 对女性价值观的反思 14
4.2 对女性意识觉醒的突破 15
结 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引言
《蜗居》这部小说出版于2007年,是由著名都市情感小说家六六撰写而成。后被滕华强导演改编成同名电视剧,随后在全国各大卫视热播。小说的出版到后来电视剧的热播,它的话题热度就一直高居不下。尤其是在网络上,各种关于《蜗居》的帖子不计其数。一时间,关于蜗居的各种话题充斥着大街小巷。一本普通的都市小说,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眼球、让无数人产生共鸣呢?究其原因,是它的故事直接击中了当前社会问题中最突出的核心—都市家国梦和都市买房难。小说《蜗居》以郭海萍在上海买房为主线展开,通过运用写实手法将现实社会中都市人的生存现状真实赤裸地展现出来,从而揭示出了当下中国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在城市打拼青年焦虑困惑、迷茫无助的心态。可以说,《蜗居》所引发的社会轰动,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次公众事件。
1《蜗居》中时代特征的体现
随着著名作家六六《蜗居》这部小说的出版,就引起社会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闻媒体的广泛报道、网络热议,甚至改编成电视剧热播。根据小说名字,我们可以知道,“蜗居”便是一个关于房子的故事。
在小说中,由于郭海萍对房子的强烈渴望,间接的改变了其妹妹郭海藻以及宋太太的命运。她们在面对人生不同困境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因此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她们的结局命运正是对现实社会中都市女性生存困境真实又残酷的折射。
1.1 “城市梦”问题
城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它车水马龙的人流、变幻莫测的景象、行色各异的人群,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不断的打动、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和神经,若是城市人对所发生的每种现象、每一个所遇到的人都做出积极的反应,就需要损耗超额的意识量和情感能量,就会使人们的神经不堪重负,甚至崩溃瓦解。[2]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梦想是隐匿在人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是一种挥之不掉的感觉和潜意识,也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原动力。[3]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梦想也越来越趋于现实化。
回望历史,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观点,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在为了“房子”而心力交瘁的奔波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大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高耸入云的写字楼,美丽优雅的社会环境,以及优质丰富的社会资源,无一不吸引着人们走进它。离开乡村,融入大城市,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能够在城市里找份合适的工作,然后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当下许多人的梦想。其中,拥有这种梦想的在年青人里面占多数,他们无论是考大学,还是毕业后找工作,大城市绝对是他们的第一选择。都市,好似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身份高贵与否的标准,城里人似乎就是高贵与富贵的象征,回到农村就会成为亲戚朋友嘲讽的笑柄。 “宁可沦落为大城市的‘奴族’,也不充当小地方的‘贵族’”、“宁要大城一张床,不要乡下一间房”已然成了日渐流行的价值观念。[4]根据中国青年学者廉思关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蚁族”人群正在迅速扩大吸铁石,吸引着大批人蜂拥而至。城市化,作为衡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既是上层领导阶级的施政目标,更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梦想。进入大城市生活,似乎已经变成了现代人追求的基本目标,好像没有生活在大城市,就没有现代化的身份。可见,城市梦不仅是一种城市生活,也是一种现代化的身份符号。
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人们总是在不停地拼命奔波,颠沛流离的生活似乎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然而,即使处于这种生活状态,还是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宁愿付出一切也要拼命融入进去。对于城市中的白领来说,他们又挣扎着做何感想?在这个表面光鲜亮丽的大都市里,有不计其数的普通白领们怀揣着光明美好的梦想,却被现实打败,梦想落空。即使身心疲惫,还是咬牙坚持,顽强地和现实做最后的抵抗。
就如《蜗居》中郭海萍的 “城市梦”一样,她的艰辛、苦涩、失望都体现在她对房屋的渴求之上。她毕业于名牌大学,和妹妹郭海藻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有的只是自己辛苦得来的一纸文凭,如果留在家乡发展一辈子只会平平淡淡,只有在大城市里才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只有靠自己的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城市里辛苦打拼。尽管开源节流,却依旧看不到买房的希望,她们总是在期待,失落中苦苦挣扎,却依旧坚持着。又有多少女性像宋太太一样,因为房子问题而在婚姻里委曲求全。如何能够更好的活着,得到幸福,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所有女性都迫切追求的,可是现实生活总是束缚着女性,导致她们不能向男性一样展翅高飞,所以当女性想要实现都市化梦,想要在城市立足就变得更加艰难了,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让《蜗居》中的三位女性走向了不同的命运结局。
1.2 “住房难”问题
小说《蜗居》之所以能掀起“房屋大探讨”的热潮,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如今的中国社会有太多像郭海萍一样为了在城市买房而承受着较大经济压力的“房奴”,以及更多想要在都市买套大房子而付不起首付金额的一大批普通都市白领。
回看温家宝总理主政的十年,从2003年上任时的“18号文件”到2013年离任时的“新国五条”,都与房子息息相关。房子问题已经上升到到最大的民生问题,房价调控政策也成了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焦点部分。在小说《蜗居》出版以后,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房屋”问题的口水战,近年来政府所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在围绕房子而展开,控制房价的上涨也成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这种来自现实的无形压力,让人们陷入了道德的低谷,有的人保持初心依旧坚持履行社会的伦理制度,有的人在道德和利益之间犹豫不决,还有些人甘愿成为欲望的傀儡,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用道德伦理换来有房住的物质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反腐力度的加大,许多隐藏的贪官被查出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多出房产,这便来源于中国目前房屋紧缺的局面,让房地产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吸金石。
编剧六六说:“每一个在写字楼拥有一平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6]《蜗居》之所以能让人产生共鸣,就在于它真实的反映出了现实社会中百姓的住房难问题,具有与现实同步的时代性。现今中国的医疗、住房和教育问题,被民间戏称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7]而住房问题更是当今社会关注的排名第一的问题。即便我国政府部门一直不停的对住房问题进行制度上的变革,同时对房价进行干预政策,但是众多的调控措施依旧改变不了房价暴涨的局面。工薪阶层中大部分的人选择了集中全家几代人的财力,还要背负巨大的银行贷款才能够勉强在大城市里购买一套房子,更不用说生活在社会更底层的人们了,他们的城市梦终将被扼杀在摇篮里。 “房奴”的痛苦和无奈对于许多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个设置复杂的脚铐,不仅摆脱不了还要负重前行。而《 蜗居》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写作的。就像《蜗居》里位高权重的宋思明,他利用自己职位的便捷,和房地产商勾结,为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像《蜗居》里的郭海萍,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扎根买房,历经辛酸,为了实现房子梦,她起早贪黑,和丈夫一起蜗居在十平米的房子里,精打细算着生活中的每一分钱,只想着早日可以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可是房价猛于虎,攒钱的速度似乎永远都赶不上房子涨价的速度。所以在存钱买房的道路上,海萍一直都是肩负着生活的重担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从头到尾彻底成为“房奴”。甚至还有像海藻一样的年轻女性们,她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又不想承担房子带来的压力而甘当别人的“小三”,被他人所耻笑。
目 录
引言 1
1《蜗居》中时代特征的体现 2
1.1 “城市梦”问题 2
1.2 “住房难”问题 3
2《蜗居》中三位都市女性生存困境的形象书写 5
2.1 缺乏资金的郭海萍“被男性化” 5
2.2 缺乏自爱的郭海藻—依附性“小女人” 7
2.3 缺乏独立的宋太太—失败的“贤妻” 8
3.《蜗居》中都市女性生存困境生成的原因 11
3.1 传统思想的悲哀 11
3.2 女性主体的迷失 12
4《蜗居》中都市女性形象塑造的意义 14
4.1 对女性价值观的反思 14
4.2 对女性意识觉醒的突破 15
结 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引言
《蜗居》这部小说出版于2007年,是由著名都市情感小说家六六撰写而成。后被滕华强导演改编成同名电视剧,随后在全国各大卫视热播。小说的出版到后来电视剧的热播,它的话题热度就一直高居不下。尤其是在网络上,各种关于《蜗居》的帖子不计其数。一时间,关于蜗居的各种话题充斥着大街小巷。一本普通的都市小说,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眼球、让无数人产生共鸣呢?究其原因,是它的故事直接击中了当前社会问题中最突出的核心—都市家国梦和都市买房难。小说《蜗居》以郭海萍在上海买房为主线展开,通过运用写实手法将现实社会中都市人的生存现状真实赤裸地展现出来,从而揭示出了当下中国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在城市打拼青年焦虑困惑、迷茫无助的心态。可以说,《蜗居》所引发的社会轰动,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次公众事件。
1《蜗居》中时代特征的体现
随着著名作家六六《蜗居》这部小说的出版,就引起社会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闻媒体的广泛报道、网络热议,甚至改编成电视剧热播。根据小说名字,我们可以知道,“蜗居”便是一个关于房子的故事。
在小说中,由于郭海萍对房子的强烈渴望,间接的改变了其妹妹郭海藻以及宋太太的命运。她们在面对人生不同困境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因此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她们的结局命运正是对现实社会中都市女性生存困境真实又残酷的折射。
1.1 “城市梦”问题
城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它车水马龙的人流、变幻莫测的景象、行色各异的人群,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不断的打动、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和神经,若是城市人对所发生的每种现象、每一个所遇到的人都做出积极的反应,就需要损耗超额的意识量和情感能量,就会使人们的神经不堪重负,甚至崩溃瓦解。[2]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梦想是隐匿在人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是一种挥之不掉的感觉和潜意识,也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原动力。[3]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梦想也越来越趋于现实化。
回望历史,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观点,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在为了“房子”而心力交瘁的奔波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大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高耸入云的写字楼,美丽优雅的社会环境,以及优质丰富的社会资源,无一不吸引着人们走进它。离开乡村,融入大城市,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能够在城市里找份合适的工作,然后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当下许多人的梦想。其中,拥有这种梦想的在年青人里面占多数,他们无论是考大学,还是毕业后找工作,大城市绝对是他们的第一选择。都市,好似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身份高贵与否的标准,城里人似乎就是高贵与富贵的象征,回到农村就会成为亲戚朋友嘲讽的笑柄。 “宁可沦落为大城市的‘奴族’,也不充当小地方的‘贵族’”、“宁要大城一张床,不要乡下一间房”已然成了日渐流行的价值观念。[4]根据中国青年学者廉思关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蚁族”人群正在迅速扩大吸铁石,吸引着大批人蜂拥而至。城市化,作为衡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既是上层领导阶级的施政目标,更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梦想。进入大城市生活,似乎已经变成了现代人追求的基本目标,好像没有生活在大城市,就没有现代化的身份。可见,城市梦不仅是一种城市生活,也是一种现代化的身份符号。
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人们总是在不停地拼命奔波,颠沛流离的生活似乎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然而,即使处于这种生活状态,还是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宁愿付出一切也要拼命融入进去。对于城市中的白领来说,他们又挣扎着做何感想?在这个表面光鲜亮丽的大都市里,有不计其数的普通白领们怀揣着光明美好的梦想,却被现实打败,梦想落空。即使身心疲惫,还是咬牙坚持,顽强地和现实做最后的抵抗。
就如《蜗居》中郭海萍的 “城市梦”一样,她的艰辛、苦涩、失望都体现在她对房屋的渴求之上。她毕业于名牌大学,和妹妹郭海藻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有的只是自己辛苦得来的一纸文凭,如果留在家乡发展一辈子只会平平淡淡,只有在大城市里才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只有靠自己的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城市里辛苦打拼。尽管开源节流,却依旧看不到买房的希望,她们总是在期待,失落中苦苦挣扎,却依旧坚持着。又有多少女性像宋太太一样,因为房子问题而在婚姻里委曲求全。如何能够更好的活着,得到幸福,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所有女性都迫切追求的,可是现实生活总是束缚着女性,导致她们不能向男性一样展翅高飞,所以当女性想要实现都市化梦,想要在城市立足就变得更加艰难了,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让《蜗居》中的三位女性走向了不同的命运结局。
1.2 “住房难”问题
小说《蜗居》之所以能掀起“房屋大探讨”的热潮,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如今的中国社会有太多像郭海萍一样为了在城市买房而承受着较大经济压力的“房奴”,以及更多想要在都市买套大房子而付不起首付金额的一大批普通都市白领。
回看温家宝总理主政的十年,从2003年上任时的“18号文件”到2013年离任时的“新国五条”,都与房子息息相关。房子问题已经上升到到最大的民生问题,房价调控政策也成了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焦点部分。在小说《蜗居》出版以后,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房屋”问题的口水战,近年来政府所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在围绕房子而展开,控制房价的上涨也成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这种来自现实的无形压力,让人们陷入了道德的低谷,有的人保持初心依旧坚持履行社会的伦理制度,有的人在道德和利益之间犹豫不决,还有些人甘愿成为欲望的傀儡,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用道德伦理换来有房住的物质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反腐力度的加大,许多隐藏的贪官被查出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多出房产,这便来源于中国目前房屋紧缺的局面,让房地产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吸金石。
编剧六六说:“每一个在写字楼拥有一平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6]《蜗居》之所以能让人产生共鸣,就在于它真实的反映出了现实社会中百姓的住房难问题,具有与现实同步的时代性。现今中国的医疗、住房和教育问题,被民间戏称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7]而住房问题更是当今社会关注的排名第一的问题。即便我国政府部门一直不停的对住房问题进行制度上的变革,同时对房价进行干预政策,但是众多的调控措施依旧改变不了房价暴涨的局面。工薪阶层中大部分的人选择了集中全家几代人的财力,还要背负巨大的银行贷款才能够勉强在大城市里购买一套房子,更不用说生活在社会更底层的人们了,他们的城市梦终将被扼杀在摇篮里。 “房奴”的痛苦和无奈对于许多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个设置复杂的脚铐,不仅摆脱不了还要负重前行。而《 蜗居》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写作的。就像《蜗居》里位高权重的宋思明,他利用自己职位的便捷,和房地产商勾结,为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像《蜗居》里的郭海萍,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扎根买房,历经辛酸,为了实现房子梦,她起早贪黑,和丈夫一起蜗居在十平米的房子里,精打细算着生活中的每一分钱,只想着早日可以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可是房价猛于虎,攒钱的速度似乎永远都赶不上房子涨价的速度。所以在存钱买房的道路上,海萍一直都是肩负着生活的重担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从头到尾彻底成为“房奴”。甚至还有像海藻一样的年轻女性们,她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又不想承担房子带来的压力而甘当别人的“小三”,被他人所耻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