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农村社区特色文化建设研究以彭城村为例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传统的文化秩序发生改变,许多传统乡村社会传统文化内心的核心价值和信仰体系受到了市场化冲击,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却日益增长,社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彭城村为例,探究滨湖农村社区特色文化建设问题,研究发现:彭城村依托洪泽湖自然资源合理的开发,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大湖文化,文化品牌也初具雏形,但其文化建设的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文化特色品位需要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为文化建设缺乏滨湖特色、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参加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等方面。针对于此,提出通过凝练滨湖特色、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等途径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关键词 滨湖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路径目 录
1 引言 1
2 概念界定 1
3 滨湖农村社区的现状分析 2
3.1 彭城村的概况 2
3.2 彭城村的特色文化建设现状 3
4 彭城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
4.1 彭城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5
4.2 彭城村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7
5 滨湖农村社区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8
5.1 因地制宜,凝练滨湖特色 8
5.2 增加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9
5.3 发展教育,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9
结论 11
致谢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传统的文化秩序发生了改变,许多传统乡村社会传统的文化符号依然存在,但其传统的内在的核心价值和信仰体系却在市场化的运行轨迹下消失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现代化的转化。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乡村社会秩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文化变迁过程中凸显出各种矛盾与冲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都需要我们对新时期的农村社区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建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甚至文化发展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被边缘化或是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存在普遍盲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化的转化。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乡村社会秩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文化变迁过程中凸显出各种矛盾与冲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都需要我们对新时期的农村社区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建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甚至文化发展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被边缘化或是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存在普遍盲目模仿和接受城市文化的问题,而忽视地方性的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农村社区特色文化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文明乡风,培养农民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促进农村形成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立足于我国农村发展实际,以彭城村为个案,针对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贫困与障碍,通过对当地村民的访谈和调查,提出滨湖农村文化的的系统构建策略。
2 概念界定
文化的概念广泛,难以界定。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思考和定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最早对文化下定义为:“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是指这样一个复合整体,它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格尔茨从符号学角度,把文化定义为“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2]他因此主张“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文化是社会成员所有的,产生于日常的生产实践中,并且通过社会人的行为所体现出来。[3]文化自形成以来,一直发挥着为人们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的作用,使人们生活所在地的周围环境和生活情况的映射。
社区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条件而追求的精神需求的文化,是融合了现代文化、城市工业文化、乡村文化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美国学者凯西对社区文化的定义是:“社区文化是以提高人们素质为目的,以优化生存环境为动力,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基础的文化,包括社区艺术活动、课堂讲授、节日欢庆活动、青年教育、环境优化,文物和其他典籍的保护等社区活动。”[4]我国的社会学者叶南客则定义为:“广义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在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的体现。狭义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人们在特定区域长时间活动形成起来的。”[5]而阁志民有着相对现实的理解:“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道德行为标准,价值取向在社区的再现,是群众文化在社区中的合理表达,具有地域性和群体性,对社区居民的约束性和规范性。”[6]而特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区域范围内,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是区别于其他地区,得以存在、繁衍和发展的内在根基和精神动力。
滨湖文化指缘于湖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湖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湖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我国滨湖文化源远流长,滨湖文化的精神内核包括:一是坚守“上善包容、务实苦干、和谐共生”的传统品质。二是弘扬“改革开放、创业创新、责任担当”的时代精神。三是厚植“生态优先、依法治县、互联网加”的先进理念。
3 滨湖农村社区的现状分析
3.1 彭城村的概况
彭城村全村共13个村民组,总人口5454人,占地总面积6700亩。该村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人文气息。由于临近洪泽湖,彭城村的自然风光十分美丽,引人入胜。洪泽湖里盛产蟹、各种鱼类等美食,当地居民热情好客,善于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能够满足游客对美食的需求。彭城村位于洪泽县西南,西临洪泽湖,东接里下河平原,南接水利枢纽三河闸,北面洪泽湖大堤,205国道傍镇而过,距省会南京仅有120公里,彭城村处于苏北水陆交通的咽喉之地[7]。这样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有利于发展和传播洪泽湖文化,并且通过跨区域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不断丰富洪泽湖文化,在为建设当地特色文化提供基础性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洪泽湖文化的张力。
彭城村是个以工业发展为主的村落。其产值占彭城村的总产值的90%[8]。而机械、电子、丝织、化工、彩印五大行业经过政府的不断努力,发展迅速,已然成为全村经济的源头和支柱。商业和工业的良好发展为建设当地特色社区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如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们不再满足于形式单一内容贫乏的社区文化活动,当村民开始出现文化需求的时候,政府应该重视当地社区的文化建设,投入足够的财政资金,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紧密结合,形成适合彭城村的文化发展路线,使其成为独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链,增强当地的文化软实力。
彭城村临近洪泽湖,湖光景色怡人,当地盛产河蟹、龙虾、鱼类食品,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美景的需求,同时也能提供食物上的享受,当地政府重视开发洪泽湖的旅游价值和知名度带来的可观前景,大力度开始整改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并加以合理的开发,使得当地的旅游业迅速的蓬勃发展起来。
以彭城村为个案,对滨湖农村社区特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是因为彭城村依托洪泽湖,是滨湖农村社区文化的典型。其次,笔者家乡在洪泽县,方便进入研究和参与观察,语言上的无障碍能够理解的更加深入和全面准确,这也是选择该村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彭城村的社区特色文化建设进入瓶颈期,特色文化的发展速度缓慢,而政府和当地村民一味地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社区文化的建设,彭城村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因此研究以彭城村为例的滨湖农村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更加有意义。
3.2 彭城村的特色文化建设现状
3.2.1 彭城村的渔文化
洪泽湖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拥有2069平方公里的湖域面积,是我国主要淡水渔业基地之一,被称为“日出斗金”的金窝子[9]。由于洪泽湖的较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彭城村的渔文化相较于其他渔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彭城村居民的某些生活习俗也与渔文化息息相关。比如过端午节的时候,彭城村的居民除了吃粽子、八宝粥、挂艾草之外,还有吃具有浓厚的当地特色的八鲜粥,还会挂艾、戴蒲,渔民会在自家幼童身上系上两根红带,一根红带上面挂着粽子和菱角,还有一根红带上面挂着葫芦用来保平安。彭城村之所以有独特的渔文化,得益于临近的洪泽湖有着优异的水质,湖水属于偏富营养性湖泊,吸引大批周边村落的农民从事渔业。目前彭城村的渔民有1.4万人,渔业劳动者有0.95万人,大部分渔民以养殖和捕捞为生[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