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小说中孙少平高加林形象的异同(附件)
摘 要孙少平和高加林是路遥笔下农村青年形象的典型性代表,两个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他们都向往现代文明,追求理想,渴望爱情,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但在面对生活、理想、爱情时两人却做出了不同选择,导致了结局的不同。两人不同的结局一方面是受社会时代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人物自身的性格特质。“高加林家族”的塑造是路遥对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也很高,对当代社会青年的教育意义重大。
目 录
引言 1
1 奋斗的农村青年 2
1.1 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 2
1.2 对理想的坚韧执着 4
1.3 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5
2 错位的自我意识 7
2.1 对农民身份的认识不同 7
2.2 爱情观不同 8
3 思想意识不同的原因 10
3.1 社会转型期的城乡文化冲突 10
3.2 人物自身性格特征的影响 11
4 农村奋斗青年形象塑造的意义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引言
路遥对社会有深刻地理解,他的小说最能反映社会现实。《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作品中的孙少平和高加林是路遥众多人物形象中农村奋斗青年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他们向往现代文明、追求理想、渴望爱情,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但由于各自在面对生活、理想、爱情时的不同选择,导致结局的不同。路遥塑造的农村奋斗青年形象,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此形象的塑造对当时和现在青年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孙少平和高加林作为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研究他们的文章和专著有很多。《人生》在《收获》杂志发表时,学术界对高加林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高潮,认为高加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是一个有理想的农村青年。直到《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以后,又掀起了对孙少平这个人物研究的高潮,并把他与高加林进行对比。学者们指出孙氏兄弟是对高加林形象的延伸和裂变,他们是作家将高加林个性和灵魂的自身矛盾进行了调整和融合后产生的新形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孙少平则更多的接受了世界现代意识和文明的影响。这都是单单从人物性格特点出发来进行研究。直到《平凡的世界》三本全部发表,对两人的研究从作者本身和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研究,但都是单方面研究,就其中某一个人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放在一起研究的很少。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将两人进行对比,从两人面对爱情、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选择和态度进行分析,得出两人的异同。
1 奋斗的农村青年
路遥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经典形象,大致来说包括以下四类:城乡交叉地带有文化的农村青年、女性、中老年农民、党政干部。农村青年形象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孙少平和高加林,他们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经历着人生的苦难,并在苦难中不懈奋斗,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有的生存困境,实现理想实现自我价值。
孙少平和高加林生活的那个年代正处于社会变革之际,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高考恢复,新中国开始,政府推进现代化发展。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人类进步,另一方面也拉大了城乡距离。建国之初,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满足政治需要。重工业优先发展策略、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一系列重城市轻农村的制度便产生,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少平和加林都出生在农村,他们因不同的原因进入了城市,开始接触城里生活,从此便开始一段在城乡之间游动的奋斗史。
1.1 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
尽管改革开放距今已有38年,城市依然比农村发展快,城市仍旧吸引着农村青年。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辆辆汽车飞速行驶,人来人往,这都成为大多数农村青年心中的美好地方。外国文学中有恋父恋母情结,路遥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有城市情结。《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和《人生》中的高加林他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不仅仅是城市优越的物质条件,还有城市自由的精神空间。
农村、农民、土地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的。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作家路遥,他更是深爱着这片土地。“对于土地的依赖,在养成中国农民对土地崇敬的同时,自然也会增长其对土地的依恋。”[1]p43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是世世代代农民心中唯一的依存。它不仅仅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我们从路遥描述的黄土高坡来看,这片土地是多么贫瘠,多么苍茫。他写道:“在漫长的二三百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流水侵蚀得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2]p339
当天公不作美的时候,土地带给农民的是一片惆怅,面对天灾,他们只能祈求老天保佑。“人们为土地生存,为土地而进行文化创造,所以一切文化都带有土地的性质。”[3]p250 土地是固定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他们思想也是固定的。他们尊崇老祖先留下来的一切风俗礼仪,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森严。以他们居住的窑洞为例,窑洞分好坏,有土窑洞,石窑洞。窑洞的选取也是要看位置的,靠近水源,处于阳面,处于村头,这是村里比较有钱的人的居住地,居住在这里环境好,更重要的是风水好,对祖孙后代好。贫穷的村民一般居住地都是靠近村后,从居住地的分布和选取我们就能看出,当时社会等级分化的严重性和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这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十分清楚。
建国之初,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和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性,让接触过城市文明的农村青年,更加体会到现有处境的落后。农村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城市的生活确是丰富多彩的。电影院、学校、商店、体育场这些具有现代文明性的场所遍布在城市中,自行车、火车、摩托车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穿梭在城市中,各种高楼大厦、工厂屹立在城市之中。城市的一切新奇事物吸引着青年们,城市自由的精神世界也吸引着青年们。面对农村的封闭和落后,“进城”就成了那个时代大多数农村青年的追求,也是一个文学史上难以回避的话题。“进城”是少平和加林共同的精神追求。进城的过程是坎坷的、曲折的,在这条路上少平和加林保持着一颗对现代文明坚定的心,执着的追求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
孙少平和高加林都是农民之子,他们一方面是接受了二十几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是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他们不单单是纯粹的农民了。在高中毕业以后两人都想摆脱落后农村的束缚,争取去城市生活。他们都有回村进行劳动的经历,不管进城的路有多难,他们都渴望离开这片曾经生活的土地,想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去闯闯。这种追求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服输的精神。他们不想像自己的父辈那样一辈子生活在这片老土地上,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他们想去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高加林对父母是这样说的:“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像你们一样,在咋们高家村的土地里挖刨一生!”[4]p55这足以证明他想去城市生活态度的坚定。他的心已经飘向了城市。拉粪时,“高加林心中也燃烧着火焰,他把粪车子拉到路边停下来,眼泪转着泪花子,望着悄然寂静的城市,心里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那一点差?我为什么非要受这样的屈辱?”[5]p56这是加林向往城市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孙少平更是如此,他拒绝了和哥哥办砖窑发家的机会,不怕辛苦,依然想去闯荡世界。从揽工汉到煤矿工人,一直坚持着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也验证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看法,他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忠实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称作自我实现的需要。”[6]p108曾正南在《现实主义新创获》中就提及到“孙少平与高加林,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农民的儿子,但又受到城市生活的深刻影响,意识到农村生活状态的封闭与落后,因而产生从世代相承的农民生活方式中突围的冲动。”[7]p3吴三东在《孙少平的人格悲剧》中也提到,孙少平和高加林有一颗不安分向往现代文明的心。
目 录
引言 1
1 奋斗的农村青年 2
1.1 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 2
1.2 对理想的坚韧执着 4
1.3 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5
2 错位的自我意识 7
2.1 对农民身份的认识不同 7
2.2 爱情观不同 8
3 思想意识不同的原因 10
3.1 社会转型期的城乡文化冲突 10
3.2 人物自身性格特征的影响 11
4 农村奋斗青年形象塑造的意义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引言
路遥对社会有深刻地理解,他的小说最能反映社会现实。《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作品中的孙少平和高加林是路遥众多人物形象中农村奋斗青年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他们向往现代文明、追求理想、渴望爱情,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但由于各自在面对生活、理想、爱情时的不同选择,导致结局的不同。路遥塑造的农村奋斗青年形象,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此形象的塑造对当时和现在青年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孙少平和高加林作为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研究他们的文章和专著有很多。《人生》在《收获》杂志发表时,学术界对高加林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高潮,认为高加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是一个有理想的农村青年。直到《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以后,又掀起了对孙少平这个人物研究的高潮,并把他与高加林进行对比。学者们指出孙氏兄弟是对高加林形象的延伸和裂变,他们是作家将高加林个性和灵魂的自身矛盾进行了调整和融合后产生的新形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孙少平则更多的接受了世界现代意识和文明的影响。这都是单单从人物性格特点出发来进行研究。直到《平凡的世界》三本全部发表,对两人的研究从作者本身和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研究,但都是单方面研究,就其中某一个人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放在一起研究的很少。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将两人进行对比,从两人面对爱情、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选择和态度进行分析,得出两人的异同。
1 奋斗的农村青年
路遥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经典形象,大致来说包括以下四类:城乡交叉地带有文化的农村青年、女性、中老年农民、党政干部。农村青年形象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孙少平和高加林,他们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经历着人生的苦难,并在苦难中不懈奋斗,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有的生存困境,实现理想实现自我价值。
孙少平和高加林生活的那个年代正处于社会变革之际,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高考恢复,新中国开始,政府推进现代化发展。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人类进步,另一方面也拉大了城乡距离。建国之初,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满足政治需要。重工业优先发展策略、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一系列重城市轻农村的制度便产生,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少平和加林都出生在农村,他们因不同的原因进入了城市,开始接触城里生活,从此便开始一段在城乡之间游动的奋斗史。
1.1 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
尽管改革开放距今已有38年,城市依然比农村发展快,城市仍旧吸引着农村青年。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辆辆汽车飞速行驶,人来人往,这都成为大多数农村青年心中的美好地方。外国文学中有恋父恋母情结,路遥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有城市情结。《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和《人生》中的高加林他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不仅仅是城市优越的物质条件,还有城市自由的精神空间。
农村、农民、土地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的。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作家路遥,他更是深爱着这片土地。“对于土地的依赖,在养成中国农民对土地崇敬的同时,自然也会增长其对土地的依恋。”[1]p43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是世世代代农民心中唯一的依存。它不仅仅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我们从路遥描述的黄土高坡来看,这片土地是多么贫瘠,多么苍茫。他写道:“在漫长的二三百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流水侵蚀得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2]p339
当天公不作美的时候,土地带给农民的是一片惆怅,面对天灾,他们只能祈求老天保佑。“人们为土地生存,为土地而进行文化创造,所以一切文化都带有土地的性质。”[3]p250 土地是固定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他们思想也是固定的。他们尊崇老祖先留下来的一切风俗礼仪,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森严。以他们居住的窑洞为例,窑洞分好坏,有土窑洞,石窑洞。窑洞的选取也是要看位置的,靠近水源,处于阳面,处于村头,这是村里比较有钱的人的居住地,居住在这里环境好,更重要的是风水好,对祖孙后代好。贫穷的村民一般居住地都是靠近村后,从居住地的分布和选取我们就能看出,当时社会等级分化的严重性和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这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十分清楚。
建国之初,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和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性,让接触过城市文明的农村青年,更加体会到现有处境的落后。农村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城市的生活确是丰富多彩的。电影院、学校、商店、体育场这些具有现代文明性的场所遍布在城市中,自行车、火车、摩托车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穿梭在城市中,各种高楼大厦、工厂屹立在城市之中。城市的一切新奇事物吸引着青年们,城市自由的精神世界也吸引着青年们。面对农村的封闭和落后,“进城”就成了那个时代大多数农村青年的追求,也是一个文学史上难以回避的话题。“进城”是少平和加林共同的精神追求。进城的过程是坎坷的、曲折的,在这条路上少平和加林保持着一颗对现代文明坚定的心,执着的追求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
孙少平和高加林都是农民之子,他们一方面是接受了二十几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是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他们不单单是纯粹的农民了。在高中毕业以后两人都想摆脱落后农村的束缚,争取去城市生活。他们都有回村进行劳动的经历,不管进城的路有多难,他们都渴望离开这片曾经生活的土地,想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去闯闯。这种追求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服输的精神。他们不想像自己的父辈那样一辈子生活在这片老土地上,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他们想去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高加林对父母是这样说的:“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像你们一样,在咋们高家村的土地里挖刨一生!”[4]p55这足以证明他想去城市生活态度的坚定。他的心已经飘向了城市。拉粪时,“高加林心中也燃烧着火焰,他把粪车子拉到路边停下来,眼泪转着泪花子,望着悄然寂静的城市,心里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那一点差?我为什么非要受这样的屈辱?”[5]p56这是加林向往城市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孙少平更是如此,他拒绝了和哥哥办砖窑发家的机会,不怕辛苦,依然想去闯荡世界。从揽工汉到煤矿工人,一直坚持着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也验证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看法,他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忠实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称作自我实现的需要。”[6]p108曾正南在《现实主义新创获》中就提及到“孙少平与高加林,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农民的儿子,但又受到城市生活的深刻影响,意识到农村生活状态的封闭与落后,因而产生从世代相承的农民生活方式中突围的冲动。”[7]p3吴三东在《孙少平的人格悲剧》中也提到,孙少平和高加林有一颗不安分向往现代文明的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