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中的随缘自适(附件)

摘 要苏轼一生仕途生涯极为坎坷,但他从未因此消沉,一直乐观旷达、随缘自适。他对生命的态度也是人生,不过求个自乐。在他被贬黄州,谪于惠州,流放儋州这三个人生阶段中,随缘自适一直都是他的人生信条,并贯穿于文学作品始终。 目 录
绪论 1
1 苏轼随缘自适人生观的由来 2
2 不同时期苏轼的随缘自适 3
2.1 “一蓑烟雨任平生”之被贬黄州 3
2.2 “此心安处是吾乡”之谪于惠州 5
2.3 “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之流放儋州 6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绪论
苏轼的人生几经波折,但他是乐观的,正如《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1]P299 他感叹自己不过天地间“一蚁寄大磨”,所以他谅解人生的无常,始终保持着一种旷达的人生观。这是中国历代文人面对困境的一种乐观的处事态度,阮籍的放浪形骸,李白的恃才傲物,欧阳修的玩赏游戏等等,都在不同时段用不同的心境诠释了中国文人的旷达。苏轼的旷达却有着与其他文人本质上的不同。他并非身逢乱世而逃避现实,也并非仕途不畅而移情别处,更不是用山水的热爱来陶冶情操,而是对逆境保持着一种随缘自适的态度,这与他的思想构成密不可分,而他的思想儒、道、释三家,也正是这样,成为其随缘自适人生观的主要由来。
1 苏轼随缘自适人生观的由来
首先苏轼的儒家思想是他良好的家庭所赋予的,而他的仕途生涯也正是他实现儒家经世济民政治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在遭受接连的挫折和打击,壮志难酬的时候,只能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例如他作于黄州的《满庭芳》“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2]P16杨慎在《草堂诗余》卷四中也曾评价道“先生此词在唤醒梦人”。[2]P17面对人生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以人生不足百年来提醒自己不妨放任率性,于醉乡中求的超脱。老庄思想就是最好的慰藉,词人更是在老庄思想中找回了自我。对于佛儒道三家的思想,苏轼的态度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进而为我所用。也就进一步形成了他独有的随缘自适的思想,直面困境,超越了人生的坎坷与困苦,得到了自我的解脱。
对于苏轼来说,小人的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堂诗余》卷四中也曾评价道“先生此词在唤醒梦人”。[2]P17面对人生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以人生不足百年来提醒自己不妨放任率性,于醉乡中求的超脱。老庄思想就是最好的慰藉,词人更是在老庄思想中找回了自我。对于佛儒道三家的思想,苏轼的态度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进而为我所用。也就进一步形成了他独有的随缘自适的思想,直面困境,超越了人生的坎坷与困苦,得到了自我的解脱。
对于苏轼来说,小人的陷害,政治上的失意也是从另一方面形成了他特有的随缘自适的思想。王阳明被宦官刘瑾陷害终获龙场悟道,“知行合一”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李煜遭遇了亡国之耻,但也正是因为这成就了他词的创作和发挥,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一个遭遇小人陷害,仕途又屡遭贬谪但却又身含抱负的人来说,苏轼的超然物外,他的怡然自乐,他的随缘自适,都是他所特有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他在众多词人中脱颖而出,旷达不是他所特有的,但他的旷达却是旁人所不及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为后人留下了众多文学经典,得以流传千古。
2 不同时期苏轼的随缘自适
苏轼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身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中“问汝平身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则是苏轼生命的主题,在遭受了无数的磨难后,他仍用词描述自己的一身,足以看出苏轼的坦荡胸襟,既自我嘲讽又自我肯定,黄州、惠州、儋州是他政治上、生活上最为苦难的时期,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内,他的文学造诣达到了高峰,他的人生观也得到了很大的升华,也正是在这几个时期,使得苏轼拥有了一种旷达的、随缘自适的人生观。
2.1 “一蓑烟雨任平生”之被贬黄州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耿直敢言的苏轼就成了政治斗争下的牺牲品。由于曾在诗文中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了新法的流弊,就成了小人手中的把柄,遭受了弹劾,指责他“包藏祸心”,将他投入了大狱,使得苏轼在狱中屡受折磨,曾给弟弟写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诀别诗。这年年底,结案出狱,被贬黄州。
在经过“乌台诗案”的风波之后,苏轼被降职赴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一低微而无实权的职位,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苏轼写出了《赤壁赋》、《定风波》和《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等流传千古的佳作。
余秋雨先生曾评价过“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3]161他对于逆境更多的是进行反省,也使得自己拥有了一种平静的心态。也正是因为他与白居易遭遇类似,少年成名,中年遭贬,使得他对白居易有一种亲切的契合之感,用白居易的《步东坡》一诗作为自己的别号也是想像白居易那样旷达从容。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P97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而作,试想词人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在路上慢慢前行,风雨呼啸而来,但他依然闲庭信步,正体现了作者的淡定洒脱。晚清词人郑文焯也曾评此词:“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2]P97乌台诗案,牢狱之灾,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承受,又怎么会惧怕眼前这一阵急雨,面对困境苏轼并未颓废不前,而是从容面对,处于困境却能坦然面对,这种随缘自适的人生观不是别人能够拥有的。
再如苏轼贬谪到黄州四年后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 [2]P222何谓“清欢”,远离了官场的争斗,远离名利,走进山村,感受简朴的农家生活,这也许就是苏轼眼中的“清欢”。他虽经受仕途的险恶,但却能以一种随缘自适的心态去直面挫折,失意时没有丧气,而是去感受旷达是他所独有的。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写出了很多著名的作品,《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其中《赤壁赋》描写了苏轼月夜泛舟的感受,人生是短暂的是可悲的,但是天地与我们同生,所有的一切都是无穷无尽的,到自然中去,寻求以精神上的满足,那么人生的得失、挫折也就没有难以度过,他也因此一直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困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感叹“人生如梦”但接着下句“一樽还酹江月”, [2]P38又说为什么要让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虽然他的心中曾经充满苦闷,但他却能跳离此困境,让自己变得自由,而不是压抑,这也正是作者随缘自适的体现,不强求,不困住自己,寻求解脱,也能真正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困境阻碍,更不受挫折打击。
“乌台诗案”,几乎摧毁了他的一腔报国之心。历经九死一生的苏轼踉跄的来到了黄州,也正是在这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初到黄州之时,曾多次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生活的窘迫,也曾给张子厚写的书信中曾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