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蛙的文学创新价值(附件)
摘 要莫言长篇力作《蛙》在艺术审美及历史价值方面具有多重的创新价值,它将历史与当下交织穿插,表现了特定时代下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对中国民众的巨大影响。同时,在直接凸显莫言文学艺术家本质的基础上,也彰显了《蛙》的文学价值。纵观文本,《蛙》秉承莫言乡土文学的一贯文风,魔幻加现实的独特创作风格,使《蛙》在立意取材、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语言运用、文学审美等方面均显示出了鲜明的特点,尤其是在整体的构架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目 录
引言 1
1 《蛙》的取材之新 2
2 《蛙》的思想之新 4
3 《蛙》的表现形式之新 6
4 《蛙》的语言运用之新 7
5 《蛙》的审美价值之新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长篇小说《蛙》是莫言近年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这部小说中莫言再次证明了天马行空的叙述和无与伦比的诡谲想象力。《蛙》秉承莫言乡土文学的一贯文风,但作品中又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探索。莫言在内容取材上突破了传统的写作禁区,以锐笔直触“计划生育”这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思想禁区。“姑姑”的形象深入人心,塑造得有血有肉,立体丰满,包含着无尽的张力。她承载着作者对历史、现实与当下的反思,这个典型形象值得文学界的关注;另外,书信体穿插剧本的多体嵌套模式也属于一大创新点;魔幻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西方创作手法与乡土文学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无不为当代文学界提供了文学创新的可能。《蛙》之新,从立意取材、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语言运用等可窥见一二,其取材、构思、立意以及表现手法均显示出独特的风格特点。
1 《蛙》的取材之新
一个新领域的开拓者,往往要背负巨大的舆论压力,这种压力也会对他所研究的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过:“就像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P30可以肯定的是,总要有一个领路人,而这个人也要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成功便成仁。立异标新,莫言的《蛙》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题材方面,莫言可以说是妙手先得。计划生育作为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被政治化的同时,作为一个“禁区”很难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进行阐释。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也是歌功颂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过:“就像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P30可以肯定的是,总要有一个领路人,而这个人也要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成功便成仁。立异标新,莫言的《蛙》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题材方面,莫言可以说是妙手先得。计划生育作为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被政治化的同时,作为一个“禁区”很难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进行阐释。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也是歌功颂德者居多,甚至某些地区出现了“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的标语,错误地解读了计划生育的含义。一个政策的实施如果不以人为本,那么它的实行方法就出现问题了,这种时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勇敢指正。直到2009年莫言的《蛙》出现,适时地填补了这一项空白。他描述出了计划生育初期人民生活的状态和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运用的一些手段。题材新颖,视角独特,言别人不敢言之语,既警醒了世人不能像“蛙”一样生育繁衍,又指出了一些实施手段的残暴。按照作者自己的话说,在这部作品中,主要取材于自己的姑姑。实际上,将具体的内容取材于真人,是十分大胆的行为,而莫言将自己亲属的真实案例进行改编创作,无疑更是“惊为天人”。正是在这样的内容取材之下,介入到计划生育国策实施过程中,介入到民众生活中,才真正地突出了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情节是小说的血肉筋骨,情节直接推动故事的发展,而细节的描写又组合了一波又一波的情节。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文学创作中,注重细节的人总是最容易成功的人。而一部优秀的作品,必定是由无数真实的细节堆积起来的,否则若只是采用一些标题性的话语和口号式的呐喊,整个作品就会没有灵魂,显得“假、大、空”。卢瑞华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2]P30中国“乡土文学”“寻根文学”类的作家有许多,莫言的作品能从众多作家作品中脱颖而出,除了选材大胆独特,细节的处理才是真正出彩之处。莫言对细节的处理从作品的切入角度就可以看出,小小的“蛙”,引申出多种意象,并贯穿了作品始终。另外,姑姑万心给村民做绝育和流产手术的过程,在作品中多次出现,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政策实施过程中不足为人道的隐患。细节的描写还表现在对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姑姑在幻觉中被无数奇形怪状的青蛙侵袭,无论是黏腻的触感还是绝望的情绪都描述得犹如身临其境,让人心生惧意的同时也陷入沉重的反思。[3]P73
2 蛙的思想之新
优秀作品的视角和思想主旨绝不是单一的,而应该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审视。若是只有颂扬和悲悯,却难道其思想之源,作品则显得单薄轻浮。莫言用“蛙”为题,又以“蛙”为线索贯穿始终,警醒了拒绝计划生育政策的民众们。同时,揭露了计划生育执行过程中的残忍不人道的做法,使执行者们反思。在引起执行者以人为本的情怀的同时,又对拒绝计划生育的民众进行侧面的劝服,调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莫言从题材的创新到思想内容层面的创新可见一斑。
莫言在这一部作品中,突出了中国式的计划生育这一重大的主题。从其内容主题来看,当“早婚多育”政策催生出无数的新生婴儿的时候,中国的人口从六亿迅速地跃升到了十亿,这也就使得政府当局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从而缓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我国六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正式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并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国家更是严格提出,一对夫妇在现实情况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然而,虽然国策如此,但是计划生育的工作在农村却遭到了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民众的反抗。因此,作者用“蛙”这种繁殖能力超强的生物来隐喻当下的民众生育观和生存状态,对民众敲响了警钟:若继续像“蛙”一样的生存繁衍,最终危害的是你们自己。[4]P96可以说,《蛙》立足于这样一个“政治问题”,并且面对的是如此纠结的历史问题,是十分大胆的。[5]P82勇于揭露现实,凸显了莫言文学艺术家的本质,也彰显了《蛙》的创新之处。
每部作品的产生,必定是创作者想要表达某种感情,否则这部作品便是没有存在意义的。“一个作家的风格就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作家的风格应该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一个人若想写出明白的风格,首先就要心里明白:若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6]P31《蛙》通篇描写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过程和它带来的影响,许多人只看到了血腥残忍,但若是细细品读,定能从“蝌蚪”的心理活动中读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作者从“蝌蚪”的视角出发,在揭露计划生育国策实施过程中一系列残酷现实的同时,也深刻表达了对计划生育对象的人道主义关怀。可以说,他创作作品的出发点之一,便
引言 1
1 《蛙》的取材之新 2
2 《蛙》的思想之新 4
3 《蛙》的表现形式之新 6
4 《蛙》的语言运用之新 7
5 《蛙》的审美价值之新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长篇小说《蛙》是莫言近年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这部小说中莫言再次证明了天马行空的叙述和无与伦比的诡谲想象力。《蛙》秉承莫言乡土文学的一贯文风,但作品中又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探索。莫言在内容取材上突破了传统的写作禁区,以锐笔直触“计划生育”这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思想禁区。“姑姑”的形象深入人心,塑造得有血有肉,立体丰满,包含着无尽的张力。她承载着作者对历史、现实与当下的反思,这个典型形象值得文学界的关注;另外,书信体穿插剧本的多体嵌套模式也属于一大创新点;魔幻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西方创作手法与乡土文学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无不为当代文学界提供了文学创新的可能。《蛙》之新,从立意取材、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语言运用等可窥见一二,其取材、构思、立意以及表现手法均显示出独特的风格特点。
1 《蛙》的取材之新
一个新领域的开拓者,往往要背负巨大的舆论压力,这种压力也会对他所研究的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过:“就像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P30可以肯定的是,总要有一个领路人,而这个人也要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成功便成仁。立异标新,莫言的《蛙》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题材方面,莫言可以说是妙手先得。计划生育作为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被政治化的同时,作为一个“禁区”很难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进行阐释。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也是歌功颂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过:“就像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P30可以肯定的是,总要有一个领路人,而这个人也要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成功便成仁。立异标新,莫言的《蛙》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题材方面,莫言可以说是妙手先得。计划生育作为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被政治化的同时,作为一个“禁区”很难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进行阐释。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也是歌功颂德者居多,甚至某些地区出现了“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的标语,错误地解读了计划生育的含义。一个政策的实施如果不以人为本,那么它的实行方法就出现问题了,这种时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勇敢指正。直到2009年莫言的《蛙》出现,适时地填补了这一项空白。他描述出了计划生育初期人民生活的状态和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运用的一些手段。题材新颖,视角独特,言别人不敢言之语,既警醒了世人不能像“蛙”一样生育繁衍,又指出了一些实施手段的残暴。按照作者自己的话说,在这部作品中,主要取材于自己的姑姑。实际上,将具体的内容取材于真人,是十分大胆的行为,而莫言将自己亲属的真实案例进行改编创作,无疑更是“惊为天人”。正是在这样的内容取材之下,介入到计划生育国策实施过程中,介入到民众生活中,才真正地突出了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情节是小说的血肉筋骨,情节直接推动故事的发展,而细节的描写又组合了一波又一波的情节。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文学创作中,注重细节的人总是最容易成功的人。而一部优秀的作品,必定是由无数真实的细节堆积起来的,否则若只是采用一些标题性的话语和口号式的呐喊,整个作品就会没有灵魂,显得“假、大、空”。卢瑞华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2]P30中国“乡土文学”“寻根文学”类的作家有许多,莫言的作品能从众多作家作品中脱颖而出,除了选材大胆独特,细节的处理才是真正出彩之处。莫言对细节的处理从作品的切入角度就可以看出,小小的“蛙”,引申出多种意象,并贯穿了作品始终。另外,姑姑万心给村民做绝育和流产手术的过程,在作品中多次出现,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政策实施过程中不足为人道的隐患。细节的描写还表现在对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姑姑在幻觉中被无数奇形怪状的青蛙侵袭,无论是黏腻的触感还是绝望的情绪都描述得犹如身临其境,让人心生惧意的同时也陷入沉重的反思。[3]P73
2 蛙的思想之新
优秀作品的视角和思想主旨绝不是单一的,而应该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审视。若是只有颂扬和悲悯,却难道其思想之源,作品则显得单薄轻浮。莫言用“蛙”为题,又以“蛙”为线索贯穿始终,警醒了拒绝计划生育政策的民众们。同时,揭露了计划生育执行过程中的残忍不人道的做法,使执行者们反思。在引起执行者以人为本的情怀的同时,又对拒绝计划生育的民众进行侧面的劝服,调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莫言从题材的创新到思想内容层面的创新可见一斑。
莫言在这一部作品中,突出了中国式的计划生育这一重大的主题。从其内容主题来看,当“早婚多育”政策催生出无数的新生婴儿的时候,中国的人口从六亿迅速地跃升到了十亿,这也就使得政府当局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从而缓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我国六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正式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并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国家更是严格提出,一对夫妇在现实情况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然而,虽然国策如此,但是计划生育的工作在农村却遭到了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民众的反抗。因此,作者用“蛙”这种繁殖能力超强的生物来隐喻当下的民众生育观和生存状态,对民众敲响了警钟:若继续像“蛙”一样的生存繁衍,最终危害的是你们自己。[4]P96可以说,《蛙》立足于这样一个“政治问题”,并且面对的是如此纠结的历史问题,是十分大胆的。[5]P82勇于揭露现实,凸显了莫言文学艺术家的本质,也彰显了《蛙》的创新之处。
每部作品的产生,必定是创作者想要表达某种感情,否则这部作品便是没有存在意义的。“一个作家的风格就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作家的风格应该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一个人若想写出明白的风格,首先就要心里明白:若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6]P31《蛙》通篇描写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过程和它带来的影响,许多人只看到了血腥残忍,但若是细细品读,定能从“蝌蚪”的心理活动中读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作者从“蝌蚪”的视角出发,在揭露计划生育国策实施过程中一系列残酷现实的同时,也深刻表达了对计划生育对象的人道主义关怀。可以说,他创作作品的出发点之一,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