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少平形象及其审美意义(附件)

摘 要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平平凡凡的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身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孙少平代表的是和他一起处于生活最底层的农村青年的奋斗形象,他的文本故事是一部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苦难史。孙少平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作者对他的艺术塑造,更着力于他的奋斗和励志精神,这种精神彰显了一个时代的价值,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一个时代的旗帜,使平凡大众在苦难的生活中也能走上朝圣的道路。 目 录
引言 1
1 典型环境中的成长 2
1.1 时代作用 2
1.2 具体环境 2
2 不平凡的成长历程 4
2.1 生活挣扎 4
2.2 爱情经历 4
2.3 求知动力 5
3 难以沉沦的性格特征 6
3.1 与生俱来的自卑 6
3.2 自心而生的自尊 6
3.3 永无止境的自强 7
4 孙少平的审美意义 9
4.1 苦难中的生存哲学 9
4.2 正能量的永恒魅力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理想色彩浓厚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首具有史诗性特色的城乡变迁交响曲。全书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全景式地描写了1975——1985年十年间中国现代城乡的现实生活。该作品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民的形象,特别是孙少平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广大读者。这个高加林升华版的城乡交叉地带的新青年形象以其曲折苦难的奋斗历程给许多读者以生命的启迪、思考,他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同样折射出时代、环境以及命运在其身上作用的痕迹。
1 典型环境中的成长
孙少平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一个核心人物,平平凡凡的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典型环境是指围绕典型人物并形成其性格、促使其行动的特定生存环境,同时又能充分体现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必然发展趋势和社会文化背景。所以作家塑造典型人物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同样折射出时代、环境以及命运在其身上作用的痕迹。
1 典型环境中的成长
孙少平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一个核心人物,平平凡凡的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典型环境是指围绕典型人物并形成其性格、促使其行动的特定生存环境,同时又能充分体现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必然发展趋势和社会文化背景。所以作家塑造典型人物时,往往离不开典型环境的描写,在所创造的典型环境中,人物形象才会逐渐饱满、鲜活起来,才有希望成为某种社会群体的代表。孙少平这一典型形象,正是在特定时期的大环境和具体的生存环境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文学典型。
1.1 时代作用
孙少平的生活背景是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中国西部的城乡结合地带,一个展现各阶层人物命运浮沉的社会转型期。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地的西北农民而言,转型期的战栗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思想层面的。“尤其是新一代的农民,开始渴望摆脱这片愚昧、狭隘的小天地,立志走向城市,走向未知的远方,去探索全新的人生。”[1]P123孙少平正是生活在这个新旧政策冲突的典型环境之中,其性格的形成必然受其影响。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冲突,在这个中学生出身的揽工汉身上一一得到了体现。“他一方面是农民的儿子,血液里涌动着黄土地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具有善良质朴、勤劳勇敢的农民本色,也有一定的小农意识;另一方面,他又是新中国出生的,属于新时代的产儿,从书本中认识到了另一个世界,又在城市中看到新的天地。”[2]P54外面的精彩世界尽管弥漫着艰辛与坎坷,却一次又一次地冲刷着孙少平的世界观、人生观。
弹丸原西,根本无法为孙少平日益萌发的思想搭建一方平台,然而对时代变化的感觉异常敏感的孙少平便在自己梦的引导下开始了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历程。“他怀揣着远大的梦想,虽然目标不甚明晰,内心却格外坚定。他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正是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3]P58
1.2 具体环境
在小说中,关于孙家有这样一段描述:“少平知道,家里的光景现在已经临近崩溃。老祖母年近八十,半瘫在炕上;父亲也一大把岁数了,老胳膊老腿的,挣不了几个工分;妹妹升入了公社初中,吃穿用度都增加了;姐姐又寻了个不务正业的丈夫,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他们家经常接济一点救命的粮食——他父母心疼两个小外孙,还常常把他们接到家里来喂养”[4]P187,从这段孙少平家庭生活极度贫困的现实描写,便可窥见其具体生存环境之一斑,他家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在原本应该无忧无虑成长的少年时代,孙少平却过早地备尝生活的艰辛,然而他还无法逃避,必须直接面对。
当孙少平高中毕业以后一心想要去外面世界闯荡的时候,所面临的也是严酷的社会环境。在黄原城里,他加入了“揽工汉”的行列,“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道陡坡上爬上去,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的疼,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4]P221而在黄原,孙少平也时不时地浸润在另一种环境中,即和晓霞温馨相伴的书香校园中。这种环境虽然短暂、随机,但也如同一缕阳光不时地撒在主人公阴湿的生活场景中;在铜城大亚湾煤矿,深窅的湿冷的矿井中,同样会出现孙少平的身影。艰难的外界生活环境,迥异于少年的梦想,给孙少平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却进一步激发了他顽强生存、昂扬向上的慷慨斗志。困苦的家庭、时代的声音、爱情的力量、生活的艰辛都以不同的组合方式结合起来影响着孙少平的一切,孙少平的形象及其鲜明的性格特征也在这个看似非比寻常,实则平平凡凡的历程中越来越明晰。
2 不平凡的成长历程
2.1 生活挣扎
贫穷和困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因为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也可以消磨人的心性。贫苦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债券。
文本中甫入笔端的孙少平,是一个为每顿饭必须到食堂领两个黑馍而感到寒酸自卑的穷学生。他穿着不能保暖仅能遮羞的破烂衣服,每天啃着两个黑馍,维持着学校里半劳动半学习的生活。其寒酸状态,正如小说中的对他的服饰描写:“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4]P19由此可看出孙少平的少年更多的是与贫困、饥饿相伴。孙少平在黄原揽工的艰辛也是血泪交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