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形象的刻画分析毕淑敏的生死观以红处方为例(附件)
摘 要 生存和死亡的问题是一个贯穿毕淑敏所有作品的主线,是毕淑敏小说创作的主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红处方》中对死亡与生存两种人物形象刻画所体现出毕淑敏对“生”与“死”的看法,从而系统地阐释毕淑敏小说创作中蕴含生命观的生存意识和死亡意识;探索生命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摆脱传统生死观中重生轻死的消极观念的影响;领悟生存与死亡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要保持生命的完整,除了重视生命这一个的存在,更要懂得知死观生。思考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站在死亡的边缘来审视生命,更好地在生存的过程中构建生命的质量,为有限的生命创造最大的价值,才是生命的完整意义。
目 录
引 言 1
1. 死亡形象 3
1.1 “殉道者”的宣言——简方宁 3
1.2 “欲之魔”的毁灭——庄羽 5
2. 生存形象 8
2.1 滋长的人性“恶之花”——三大伯、孟妈 8
2.2 被生命擦拭的生命——沈若鱼 9
3. 毕淑敏的生死观的现实意义 11
3.1 直面生命,追问生存的价值 11
3.2 知死后生,构建生命的质量 12
3.3 传统文化下的“生死观”拓展 13
小 结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引 言
生与死,是人类生命线两个端点,看似毫不相干,但却彼此依存。然而,死亡,生命个体永恒生存的克星,它毁灭人们的肉体,是人们畏惧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人们已知道死亡是所有生物体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五千年重生轻死的文化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不是短时间能彻底拔除的。人们早已习惯只追求生的过程,逃避对死的思考,“死亡”是一个令世人痛苦的话题。虽然在中国文坛上早已有不少作家的作品写作涉及到生命这个话题,如陈忠实的《白鹿原》、韩少功的《爸爸爸》等都关注生命存在的形式,但他们的作品中并没有正面看待“死亡”。“死亡”这个生命的抹杀者,与作家们想要表达的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的主旨是截然相反的,所以他们都是对之避之不及的。然而,自然的规律告诉我们,越是普遍之中就越会有特殊的存在,毕淑敏便是这个特殊。在毕淑敏的作品中,她不仅关注生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价值,而且热衷于书写死亡,并自然的把死亡当做是自然生命的一个过程,认为生与死的本质是统一的。
毕淑敏如此新颖的写作方式,是由于她特别的生活阅历。毕淑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新疆伊宁,十六岁时到西藏高原阿里入伍当兵,在西藏异常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几乎时刻都面对近在咫尺的鲜血和死亡,面对死亡简直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当兵十一年后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二十年,才开始专业写作。可以说毕淑敏人生的一半都是在和各式各样的生命打交道,与千奇百怪的病魔作斗争。军人、医生这种特殊的经历,让她看到了太多的死亡,也正是这些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与体验,在毕淑敏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她选择了死亡作为创作结构的脉络和生命关怀的切入点,试图借对死亡本质的诊释,不断追问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弥新的问题——生命的存在意义。 每次对死亡的叙述,毕淑敏都是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毕淑敏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呼吁人们重视死亡,帮助人们看到更全面的生命的含义。
毕淑敏的小说十分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透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命历程发展的叙述来折射自己的生死观。虽然对毕淑敏小说中生死观的研究一直都是炙手可热的,但专注从人物形象的刻画角度透析毕淑敏的生死观的论文还是较缺乏。因此,本论文试图以《红处方》为例,从人物形象刻画这个基点上深入,以人物分析、文本解读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小说中分别代表生存与死亡两种人物形象的分析入手,系统地研究毕淑敏在生死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理解。从直面生命、知死后生和“生死观”的拓展三个方面探究毕淑敏文学创作中独特的生死观,力图在研究内容上尽量丰富和完善有关研究主题,扩展对毕淑敏生死观研究的空间。???
1 死亡形象
海德格尔曾说:“艺术的本质就是揭示生命存在的真理”[1]P115。“死亡,也是生命存在的真理之一”[1]P116。毕淑敏的作品中写了各种各样的死亡,她的小说是各种死亡的展览馆,毕淑敏“对死亡的正视和描写在令人产生着不快、产生着恐惧甚至战栗的同时,也将人们引入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人性‘黑洞’”[1]P116,就是透过死亡让人们看到人性的徇烂与卑污。
1.1 “殉道者”的宣言——简方宁
“简方宁是生命的卫士也是生命的殉道者”。[2]P53简方宁有典雅的气质,精湛的医术,崇高的人格。作为戒毒医院的院长,她兢兢业业,在戒毒医院这所阴森与丑恶的牢笼中牵引无数堕落的灵魂走向光明。她就像古代神话里的“精卫”,能为心中所向往的那一丝美好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至死方休。为了戒毒医院,简方宁不仅忽视了自己的家庭,而且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她的一生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为生存的价值而奉献,为生命的尊严而牺牲。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3]P56本就有它的道理,但关键在于谁愿意成为那条未知艰辛的前路的“领头羊”。漫长的岁月告诉我们,世上不乏敢于流血牺牲的勇士,简方宁便是那样的勇士,那只“领头羊”。这个幽静典雅的女人,骨子里对医学有异于常人的热爱,她只注重医学,单纯觉得医学是崇高的职业。在野战医院当护士时,她帮助那位病床上的产妇避开了主任咄咄逼人的问话,是因为她觉得医生职责就只是治病救人,不应该掺杂其它。简方宁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病人快乐,我就快乐”[4]P60的纯粹的医生,“想让自己的一辈子过得更有意思,名字像旗帜一样飘起来”[4]P62。所以,为了得到军医大学学习的机会,她选择嫁给毫无感情,但在医院“人缘很好,讲话也有分量”[4]P63的猪倌潘岗。简方宁这个果决的女人,她为自己的理想,毅然地舍弃万千女人都渴望爱情与幸福。
简方宁清楚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能坦然接受死亡。她说戒毒医院“不是医院,是一座祭坛,也许我们的生命都牺牲了,天上也没有甘霖降下,但是科学家就是这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献身”[4]P384。在选择戒毒这个被世人谈之色变的事业后,简方宁的人生就注定只能是孤军奋战,正是人们常言的“英雄总是寂寞的”,因为英雄意味着你在走一条别人无法完成的路,你背负着别人无法承受的一切,你需要走在所有人的前面,哪怕前方悬崖峭壁,也必须独自攀登。简方宁就是如此,这个冷静睿智的女人,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一旦做了决定,即便明知前路遍地荆棘,很难全身而退,也不改初衷,将自己全身投入到戒毒事业当中,甘愿以身试险,做这片荒芜医学领地第一位垦荒者,为追求生存的价值早已有为事业奉献一生的意志。当然简方宁做到了,就像她宣言的那样,她奉献自己所有的一切,甚至是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为医生,简方宁恪尽职守,用她真挚的关怀,感化了那些“瘾君子”,使许多人迷途知返。也许对于家庭而言,简方宁是十分失职的,但在事业她倾心付出,拯救了一个个颓废的人生,是值得被世人尊敬的。她用她为事业的坚持和奉献的一生,启迪人们只有选择为理想奋斗而活着,才能真正找到生存的价值。
目 录
引 言 1
1. 死亡形象 3
1.1 “殉道者”的宣言——简方宁 3
1.2 “欲之魔”的毁灭——庄羽 5
2. 生存形象 8
2.1 滋长的人性“恶之花”——三大伯、孟妈 8
2.2 被生命擦拭的生命——沈若鱼 9
3. 毕淑敏的生死观的现实意义 11
3.1 直面生命,追问生存的价值 11
3.2 知死后生,构建生命的质量 12
3.3 传统文化下的“生死观”拓展 13
小 结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引 言
生与死,是人类生命线两个端点,看似毫不相干,但却彼此依存。然而,死亡,生命个体永恒生存的克星,它毁灭人们的肉体,是人们畏惧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人们已知道死亡是所有生物体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五千年重生轻死的文化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不是短时间能彻底拔除的。人们早已习惯只追求生的过程,逃避对死的思考,“死亡”是一个令世人痛苦的话题。虽然在中国文坛上早已有不少作家的作品写作涉及到生命这个话题,如陈忠实的《白鹿原》、韩少功的《爸爸爸》等都关注生命存在的形式,但他们的作品中并没有正面看待“死亡”。“死亡”这个生命的抹杀者,与作家们想要表达的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的主旨是截然相反的,所以他们都是对之避之不及的。然而,自然的规律告诉我们,越是普遍之中就越会有特殊的存在,毕淑敏便是这个特殊。在毕淑敏的作品中,她不仅关注生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价值,而且热衷于书写死亡,并自然的把死亡当做是自然生命的一个过程,认为生与死的本质是统一的。
毕淑敏如此新颖的写作方式,是由于她特别的生活阅历。毕淑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新疆伊宁,十六岁时到西藏高原阿里入伍当兵,在西藏异常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几乎时刻都面对近在咫尺的鲜血和死亡,面对死亡简直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当兵十一年后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二十年,才开始专业写作。可以说毕淑敏人生的一半都是在和各式各样的生命打交道,与千奇百怪的病魔作斗争。军人、医生这种特殊的经历,让她看到了太多的死亡,也正是这些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与体验,在毕淑敏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她选择了死亡作为创作结构的脉络和生命关怀的切入点,试图借对死亡本质的诊释,不断追问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弥新的问题——生命的存在意义。 每次对死亡的叙述,毕淑敏都是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毕淑敏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呼吁人们重视死亡,帮助人们看到更全面的生命的含义。
毕淑敏的小说十分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透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命历程发展的叙述来折射自己的生死观。虽然对毕淑敏小说中生死观的研究一直都是炙手可热的,但专注从人物形象的刻画角度透析毕淑敏的生死观的论文还是较缺乏。因此,本论文试图以《红处方》为例,从人物形象刻画这个基点上深入,以人物分析、文本解读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小说中分别代表生存与死亡两种人物形象的分析入手,系统地研究毕淑敏在生死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理解。从直面生命、知死后生和“生死观”的拓展三个方面探究毕淑敏文学创作中独特的生死观,力图在研究内容上尽量丰富和完善有关研究主题,扩展对毕淑敏生死观研究的空间。???
1 死亡形象
海德格尔曾说:“艺术的本质就是揭示生命存在的真理”[1]P115。“死亡,也是生命存在的真理之一”[1]P116。毕淑敏的作品中写了各种各样的死亡,她的小说是各种死亡的展览馆,毕淑敏“对死亡的正视和描写在令人产生着不快、产生着恐惧甚至战栗的同时,也将人们引入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人性‘黑洞’”[1]P116,就是透过死亡让人们看到人性的徇烂与卑污。
1.1 “殉道者”的宣言——简方宁
“简方宁是生命的卫士也是生命的殉道者”。[2]P53简方宁有典雅的气质,精湛的医术,崇高的人格。作为戒毒医院的院长,她兢兢业业,在戒毒医院这所阴森与丑恶的牢笼中牵引无数堕落的灵魂走向光明。她就像古代神话里的“精卫”,能为心中所向往的那一丝美好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至死方休。为了戒毒医院,简方宁不仅忽视了自己的家庭,而且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她的一生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为生存的价值而奉献,为生命的尊严而牺牲。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3]P56本就有它的道理,但关键在于谁愿意成为那条未知艰辛的前路的“领头羊”。漫长的岁月告诉我们,世上不乏敢于流血牺牲的勇士,简方宁便是那样的勇士,那只“领头羊”。这个幽静典雅的女人,骨子里对医学有异于常人的热爱,她只注重医学,单纯觉得医学是崇高的职业。在野战医院当护士时,她帮助那位病床上的产妇避开了主任咄咄逼人的问话,是因为她觉得医生职责就只是治病救人,不应该掺杂其它。简方宁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病人快乐,我就快乐”[4]P60的纯粹的医生,“想让自己的一辈子过得更有意思,名字像旗帜一样飘起来”[4]P62。所以,为了得到军医大学学习的机会,她选择嫁给毫无感情,但在医院“人缘很好,讲话也有分量”[4]P63的猪倌潘岗。简方宁这个果决的女人,她为自己的理想,毅然地舍弃万千女人都渴望爱情与幸福。
简方宁清楚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能坦然接受死亡。她说戒毒医院“不是医院,是一座祭坛,也许我们的生命都牺牲了,天上也没有甘霖降下,但是科学家就是这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献身”[4]P384。在选择戒毒这个被世人谈之色变的事业后,简方宁的人生就注定只能是孤军奋战,正是人们常言的“英雄总是寂寞的”,因为英雄意味着你在走一条别人无法完成的路,你背负着别人无法承受的一切,你需要走在所有人的前面,哪怕前方悬崖峭壁,也必须独自攀登。简方宁就是如此,这个冷静睿智的女人,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一旦做了决定,即便明知前路遍地荆棘,很难全身而退,也不改初衷,将自己全身投入到戒毒事业当中,甘愿以身试险,做这片荒芜医学领地第一位垦荒者,为追求生存的价值早已有为事业奉献一生的意志。当然简方宁做到了,就像她宣言的那样,她奉献自己所有的一切,甚至是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为医生,简方宁恪尽职守,用她真挚的关怀,感化了那些“瘾君子”,使许多人迷途知返。也许对于家庭而言,简方宁是十分失职的,但在事业她倾心付出,拯救了一个个颓废的人生,是值得被世人尊敬的。她用她为事业的坚持和奉献的一生,启迪人们只有选择为理想奋斗而活着,才能真正找到生存的价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