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主底儿女们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附件)
摘 要《财主底儿女们》奠定了路翎在文坛上的地位。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成长背景,第二部分是对于《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并分析其特点及形象;第三部分是对于《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意义进行总结。本文通过对《财主底儿女们》四个知识分子研究,思考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揭露当时社会黑暗无情,批判人性的丑陋,以及张扬自我个性,展现人的顽强精神与旺盛的生命力。
目 录
1 引言 1
2 《财主底儿女们》中知识分子的成长背景 2
2.1 《财主底儿女们》中知识分子的时代背景 2
2.2 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发展 3
3 《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形象表现 5
3.1 悲情的蒋捷三 5
3.2 矛盾的蒋蔚祖 6
3.3 反抗的蒋少祖 7
3.4 漂泊的蒋纯祖 8
4 《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意义 10
4.1 关注知识分子个体心灵成长 10
4.2 展现知识分子生命精神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知识分子是时代的先锋,在民族危机的时刻,保持一颗爱国心,主动的探求自我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出路,来实现他们的自身存在价值。他们的探寻之路,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能够取得成功最好不过,失败也没关系,并不是每一次探索就可以取得成就。《财主的儿女们》中的知识分子在探求民族和个性解放中,都没能取得成功。虽然他们的探索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身上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
因此对《财主的儿女们》中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探析,展现人的顽强精神与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成长背景,第二部分是对于《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并分析其特点及形象;第三部分是对于《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意义进行总结。
知识分子以单个生命意志抗衡现实群体的结果注定失败,但是这种失败在某种意义上取得了超脱阶层、国度、民族的人类生命存在的意义。生命存在是通过人体现的,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命价值是通过人永恒的追寻来实现的。但是从恒久的定见上说,追求所得长久的、告成的,告成是新的不知足,追求的结果里要求恒久是缥缈的,想要恒久就要拼尽全力去追求。所以追求的意义不在追求的实现,而在于追求者本身。
2 《财主底儿女们》中知识分子的成长背景
知识分子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时代的先锋,代表着社会良知和良心,与社会进步、人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是人生存和成长的土壤。不同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他们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质。
2.1 《财主底儿女们》中知识分子的时代背景
路翎将知识分子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从“一二八”战争到苏德苏德战争爆发。以苏州财主蒋捷三家的雾散云敛为主,反映“一二八”战争以后的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及在混乱的时代之中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财主底儿女们》分两部。第一部分从“一二八”战争写到七七事变前,苏州财主蒋捷三家在内外多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描写在上海、南京、苏州的将家儿女的活动以及各自不同的思想面貌。第二部从七七事变写到苏德战争爆发,集中描写蒋家的小儿子蒋纯祖在大动乱中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也描写蒋家其他儿女在抗战后方过着平庸麻木的生活。
《财主底儿女们》从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争入手,最终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结束。《财主底儿女们》中的知识分子在战争的背景下,他们寻求着自我与民族的出路。
“一二八”战争,还只是开始。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国战败,上海沦陷。当时社会是黑暗与惨烈的,其中最惨烈的一幕是南京的陷落。沦陷以后,到处都有屠杀和强奸。日军做着杀人竞赛,将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屠杀,光是在明故宫里一次就以机关枪射杀了四百个中国兵。野兽一样的日本军人,冲进教堂,冲进教会学校,强奸饿了三天的妇女们。疯狂的军人用坦克车装了糖果,分散给中国孩子,然后将这些孩子残忍的杀害。
《财主底儿女们》中知识分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中,本应该报效国家、血染沙场的军人,做出背离军人天职的事情,着急逃生用武力和难民争夺出路,自暴自弃、纵火、抢劫,强奸村姑农妇,滥杀黎民百姓。这血腥的真实描写令人痛楚、悲哀,也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深思。《财主底儿女们》的重点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历程。
2.2 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发展
“一二八”战争爆发之前,蒋捷三是一个传统士大夫,有着正直品格与道德节操。他严格治家,毕生打拼,积累了庞大的家族财产;作为当地的士绅,他积极关心地方公共事务,不畏权贵,早年便“打了前任县长一记耳光,并且他是对的,这件事使他在南京很有名”[1]P54;他乐善好施,每年的冬天都救济穷人,即使在蒋家经济困难时候也坚持出钱;他为人仗义,在大儿子蒋蔚祖发疯失踪,陷入强烈痛苦的时候,依然动用自己的权威,帮助因债务破产的世交张述亭到县长面前求情,保住了张家的住宅不被查封;他仁慈善良,在为儿女分配财产的时候,亲手烧掉了无力还债的破落佃户的两张租契,并为这家佃户的悲惨境遇而叹息;在蒋家不断走向衰落的时候,他依旧不忘给忠心服务蒋家三十年、无家无口的老仆人冯家贵留下钱财和田地。
“一二八”战争爆发之后,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节节入侵,老人表现出了对国家时局以及民族命运的强烈忧虑,对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感同身受,尤其是对战争中年青一代的命运表示担忧。因此说他是传统的、善良的、爱国的、睿智的知识分子形象。
蒋蔚祖,蒋家的长公子,他一直是父亲掌上明珠,他父亲对他寄予厚望,一直培养着他,让他继承家业。在战争爆发之前,他一直以父亲的意志为转移,对父亲的任何决定都是唯命是从,他的婚姻就是父亲一手促成的。因此,他是是一个懦弱、没有主见的知识分子形象。
“一二八”战争爆发后,七七事变之前。蒋蔚祖在父亲和妻子之间,摇摆不定,没有主见。在父亲与妻子之间,他常常以沙漠中鸵鸟的方式自欺欺人,逃避一切。蒋蔚祖在不可调和的爱情与亲情之间,他本能地选择了爱情。蒋蔚祖的未成熟状态,他无力担起任何一种选择所带来的责任,让他无法真正地皈依。当他试图倒向爱的怀抱中时,亲情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当他试图与亲情和解时,爱情又促使他逃离。他于是只能不停地在二者之间奔走逃亡,沦为一种工具性存在,他成为父亲与妻子之间争夺的战利品。最后,看着家里为争夺家产的丑恶嘴脸,他逃离家庭,沦为乞丐。与自我的懦弱做抗争,最终以失败结束,同时也使得蒋家彻底瓦解。因此,说他是一个纯粹的个人主义者、追求“自由”、颓废的知识分子。
蒋少祖,在1933年“伪满洲国”也已经在东北成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不断恶化的国家形势下,他的各种社会关系却有了重大的突破,个人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此时的蒋少祖已由先前一个单纯的理想家,逐步转变成一个理性务实的社会活动家。蒋少祖经常在公众面前演说,并在青年群体中受到领导者式的崇拜。然而作为启蒙精英的蒋少祖,在为民族救亡和文明进步摇旗呐喊的同时,却在内心中感到了疲倦和彷徨,并对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产生了疑惑和焦虑。
目 录
1 引言 1
2 《财主底儿女们》中知识分子的成长背景 2
2.1 《财主底儿女们》中知识分子的时代背景 2
2.2 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发展 3
3 《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形象表现 5
3.1 悲情的蒋捷三 5
3.2 矛盾的蒋蔚祖 6
3.3 反抗的蒋少祖 7
3.4 漂泊的蒋纯祖 8
4 《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意义 10
4.1 关注知识分子个体心灵成长 10
4.2 展现知识分子生命精神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知识分子是时代的先锋,在民族危机的时刻,保持一颗爱国心,主动的探求自我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出路,来实现他们的自身存在价值。他们的探寻之路,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能够取得成功最好不过,失败也没关系,并不是每一次探索就可以取得成就。《财主的儿女们》中的知识分子在探求民族和个性解放中,都没能取得成功。虽然他们的探索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身上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
因此对《财主的儿女们》中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探析,展现人的顽强精神与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成长背景,第二部分是对于《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并分析其特点及形象;第三部分是对于《财主底儿女们》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意义进行总结。
知识分子以单个生命意志抗衡现实群体的结果注定失败,但是这种失败在某种意义上取得了超脱阶层、国度、民族的人类生命存在的意义。生命存在是通过人体现的,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命价值是通过人永恒的追寻来实现的。但是从恒久的定见上说,追求所得长久的、告成的,告成是新的不知足,追求的结果里要求恒久是缥缈的,想要恒久就要拼尽全力去追求。所以追求的意义不在追求的实现,而在于追求者本身。
2 《财主底儿女们》中知识分子的成长背景
知识分子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时代的先锋,代表着社会良知和良心,与社会进步、人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是人生存和成长的土壤。不同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他们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质。
2.1 《财主底儿女们》中知识分子的时代背景
路翎将知识分子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从“一二八”战争到苏德苏德战争爆发。以苏州财主蒋捷三家的雾散云敛为主,反映“一二八”战争以后的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及在混乱的时代之中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财主底儿女们》分两部。第一部分从“一二八”战争写到七七事变前,苏州财主蒋捷三家在内外多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描写在上海、南京、苏州的将家儿女的活动以及各自不同的思想面貌。第二部从七七事变写到苏德战争爆发,集中描写蒋家的小儿子蒋纯祖在大动乱中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也描写蒋家其他儿女在抗战后方过着平庸麻木的生活。
《财主底儿女们》从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争入手,最终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结束。《财主底儿女们》中的知识分子在战争的背景下,他们寻求着自我与民族的出路。
“一二八”战争,还只是开始。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国战败,上海沦陷。当时社会是黑暗与惨烈的,其中最惨烈的一幕是南京的陷落。沦陷以后,到处都有屠杀和强奸。日军做着杀人竞赛,将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屠杀,光是在明故宫里一次就以机关枪射杀了四百个中国兵。野兽一样的日本军人,冲进教堂,冲进教会学校,强奸饿了三天的妇女们。疯狂的军人用坦克车装了糖果,分散给中国孩子,然后将这些孩子残忍的杀害。
《财主底儿女们》中知识分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中,本应该报效国家、血染沙场的军人,做出背离军人天职的事情,着急逃生用武力和难民争夺出路,自暴自弃、纵火、抢劫,强奸村姑农妇,滥杀黎民百姓。这血腥的真实描写令人痛楚、悲哀,也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深思。《财主底儿女们》的重点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历程。
2.2 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发展
“一二八”战争爆发之前,蒋捷三是一个传统士大夫,有着正直品格与道德节操。他严格治家,毕生打拼,积累了庞大的家族财产;作为当地的士绅,他积极关心地方公共事务,不畏权贵,早年便“打了前任县长一记耳光,并且他是对的,这件事使他在南京很有名”[1]P54;他乐善好施,每年的冬天都救济穷人,即使在蒋家经济困难时候也坚持出钱;他为人仗义,在大儿子蒋蔚祖发疯失踪,陷入强烈痛苦的时候,依然动用自己的权威,帮助因债务破产的世交张述亭到县长面前求情,保住了张家的住宅不被查封;他仁慈善良,在为儿女分配财产的时候,亲手烧掉了无力还债的破落佃户的两张租契,并为这家佃户的悲惨境遇而叹息;在蒋家不断走向衰落的时候,他依旧不忘给忠心服务蒋家三十年、无家无口的老仆人冯家贵留下钱财和田地。
“一二八”战争爆发之后,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节节入侵,老人表现出了对国家时局以及民族命运的强烈忧虑,对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感同身受,尤其是对战争中年青一代的命运表示担忧。因此说他是传统的、善良的、爱国的、睿智的知识分子形象。
蒋蔚祖,蒋家的长公子,他一直是父亲掌上明珠,他父亲对他寄予厚望,一直培养着他,让他继承家业。在战争爆发之前,他一直以父亲的意志为转移,对父亲的任何决定都是唯命是从,他的婚姻就是父亲一手促成的。因此,他是是一个懦弱、没有主见的知识分子形象。
“一二八”战争爆发后,七七事变之前。蒋蔚祖在父亲和妻子之间,摇摆不定,没有主见。在父亲与妻子之间,他常常以沙漠中鸵鸟的方式自欺欺人,逃避一切。蒋蔚祖在不可调和的爱情与亲情之间,他本能地选择了爱情。蒋蔚祖的未成熟状态,他无力担起任何一种选择所带来的责任,让他无法真正地皈依。当他试图倒向爱的怀抱中时,亲情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当他试图与亲情和解时,爱情又促使他逃离。他于是只能不停地在二者之间奔走逃亡,沦为一种工具性存在,他成为父亲与妻子之间争夺的战利品。最后,看着家里为争夺家产的丑恶嘴脸,他逃离家庭,沦为乞丐。与自我的懦弱做抗争,最终以失败结束,同时也使得蒋家彻底瓦解。因此,说他是一个纯粹的个人主义者、追求“自由”、颓废的知识分子。
蒋少祖,在1933年“伪满洲国”也已经在东北成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不断恶化的国家形势下,他的各种社会关系却有了重大的突破,个人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此时的蒋少祖已由先前一个单纯的理想家,逐步转变成一个理性务实的社会活动家。蒋少祖经常在公众面前演说,并在青年群体中受到领导者式的崇拜。然而作为启蒙精英的蒋少祖,在为民族救亡和文明进步摇旗呐喊的同时,却在内心中感到了疲倦和彷徨,并对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产生了疑惑和焦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