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子夜中的革命叙事研究

摘 要茅盾小说始终围绕革命进行创作,其小说中的革命人物、革命活动、革命事件、革命环境较为真实鲜活,反映了特定时代的革命景象。由于茅盾个人的革命意识影响,其小说中的革命叙事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文章主要结合作品《子夜》,分析了茅盾小说中的革命要素、革命活动、革命背景,可看出茅盾革命小说有着全局性的革命叙事内容和双线的叙事形式。茅盾的革命观念与态度是隐藏于叙事之中,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有别于其他左翼作家,形成了独特的革命叙述价值,突破并丰富了革命小说的叙述模式。
Keywords: Mao Dun; revolutionary narrative; midnight; narrative content 目 录
引言 1
1 《子夜》中的革命叙事要素 3
1.1 革命身份 3
1.2 革命活动 4
1.3 革命背景 5
2 《子夜》中的革命叙事内容 8
2.1 个人的革命觉醒 8
2.2 集体的革命斗争 9
2.3 革命活动的循环 10
3 《子夜》中的革命叙事特征 11
3.1 视角日常生活化 11
3.2 结构时空双线化 12
4 《子夜》中的革命叙事价值 14
4.1 内容上的承袭与突破 14
4.2 形式上的丰富与扩充 15
结 语 17
参考文献 18
引言
茅盾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不仅自己积极投身于革命,并且在作品创作时就融入了对革命的理解,以革命叙事的方式来传达小说的思想深刻性。“小说被卷入革命之中,担负起‘新一国之民’或‘改造国民性’的重任虚构和叙述历史和现实的方式,小说有时直接成为革命的一部分,有时却于边缘处记下了正统大历史必定遗漏的苦难,挣扎和悲欢。”[1]P1茅盾小说将革命现实与想象结合在一起,建立起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2]P171。因此解读“革命”也是了解茅盾创作的一个有效角度,并且学界对于茅盾“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的界定也是认可的。
谈到革命,恩格斯曾在《论权威》一文中认为革命是指不同部分的人因为某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意志矛盾而产生冲突,企图使用暴力行动来进行冲突对抗,最后得到统一,其本质是暴力的。[3]P5英国学者彼得卡尔佛特将革命定义为“突变、暴力性质、政治演替、变革”。[4]P4在中国“五四”时期,“革命”也体现在文学上,即是通过广大群众的号召力来汇集所有的力量,以抵御等形式来实现革命。因此“革命小说”是指主题须是以表现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为基点,着重展现现实主义斗争的壮阔画卷。茅盾的“革命叙事”则是指在茅盾在所有的小说当中涉及革命斗争之处,所以“茅盾革命小说”包含“革命叙事”,还涵盖茅盾其他作品中的革命书写部分。叙事从字面是讲叙述的“事”,实际在理论的界定中主要借鉴了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作品,在抓住主干的前提下来提取分析的结构、细节的要素,以及总结框架的过程。而革命叙事则是不同的,除了在应用文学要素的基础之外,还需要研究革命议题,研究革命是如何被茅盾写进小说中的,讨论他作品中文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社会革命背后必然是存在政治上的革命,革命的性质来说社会革命必然包含政治革命,因而多少无法完全脱离幵讲,但是以实际出现的社会革命事件为主要描述对象。”[5]P17多数学者探讨的是茅盾对于社会中的现实斗争的革命事件本身的描述,以及其所影响的叙事研究。从叙事学上来说,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是采用简单方式将复杂宏伟的作品分解拼配,是把叙事整体的碎片化,且规则也过于繁琐,并非适用于所有中国的文本分析。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革命与文学的关系也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研究革命是如何被茅盾写进小说,对于文学的发展、社会历史的了解都是大有裨益。而本论文主要论述的便是在其经典作品《子夜》的基础上,来陈述文本中存在的革命事件本身及想传达的革命叙事研究,通过作家表达的文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的理念,来探讨革命与文学的互相关联性。
1 《子夜》中的革命叙事要素
《子夜》中,茅盾的革命叙事是从文本中的革命事件开始的。在茅盾自己建构的小说理论中,有“人物”、“环境”、“结构”三要素,人物指的是“书中的男男女女”,“环境”指的是“书中的自然风景、都市空气等等”,“结构”指的是“书中悲欢离合的情节”[6]P13这三点共同构成了茅盾小说外在的基本因素,而分析革命叙事要素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以可以拆解的更小部分来呈现。由于茅盾本人一直以革命家而著称,所以在他的文本中可以阅读到很多现实中的革命事件,通过《子夜》文本的细读,可以发现茅盾小说中出现的革命人物、活动及背景都是具体而写实的,对于理解全文意义重大。
革命身份
《子夜》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60多位,更别说以群体形象出现的小人物们,作家将之为有着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学者曾将茅盾所创作的人物划归为三个类型:“女性系列”、“资本家系列”和“农民系列”。[7]P2茅盾作品中的革命人物身份主要有以下几类:革命领袖、反革命分子、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
革命领袖主要是以宣传革命工作为主,代表人物蔡真、玛金等。茅盾在作品中并未将其作为主要角色进行塑造,他们的语言或形象的延展方面都较单一。此外在一些革命家的身份描写中,茅盾还以一种理性精神来分析他们的优缺点,这样的描述既符合历史真实,也体现了作家在看待党内领导者的平和心态,不能以革命名义进行膜拜式的书写。而与革命领袖相对应的反革命分子,比如曾沧海、曾家驹父子们,他们的反革命身份并非真正意义上进行革命反叛行为,而是利用革命来谋取利益或者维系现状。比如这对父子就是把“中国国民党证”作为护身符,将《三民主义》与《圣谕广训》划为等号,在故意曲解或有意破坏革命的前提下来中饱私囊。对于这类人群,茅盾自然会以批判性的视角来陈述他们的罪恶行径。
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这一类人物,是作家重点塑造的对象。茅盾并没有将普通民众当做小人物来塑造,如屠维岳。屠维岳是吴荪甫身旁得力的年轻干将,他聪明能干,却把阴毒的心思用在如何讨好主子上,甚至愿为讨生活狠下心来出绝招来镇压反抗的工人。这类青年人的发展是令作家感到可惜的,他们的结局也是自食其恶果。而作为知识分子的个体,他们身处革命漩涡而无法与时代并轨,这类旧派读书人的动摇与复杂性并存,既有生活上的无奈,也有理想上的碰壁,例如张素素、叶小姐、范博文等人。许是作家自身知识分子的身份,他对于这类人群在赋予感情的同时,也给与他们希望的未来。
说到革命身份最复杂,作家包含感情最深刻,塑造最用心的,不能不是主角——吴荪甫了。他是一位拥有雄心壮志的民族资产家,带有那个时代典型的冒险精神,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来努力振奋手下的工厂和其他实业。同时他身上也有着阶级的劣根性,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工人运动,无情地压榨工人的劳动成果。吴荪甫这样一位八面玲珑,叱咤上海滩的风云人物,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前提下发展出近万人的员工,拥有最大的丝厂,实属不易。他的努力伴随着艰难,伴随着悲剧,可是他不言弃的精神才是作家所强调的闪光之处,同样也可以看到茅盾敢于描写的各类人物在革命浪潮中的表现,他的创作绝非杜撰,而是源自历史现实。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7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