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山歌》的用韵研究

题目《白茆山歌》的用韵研究[20191216164056]
内容摘要:白茆山歌流行于常熟白茆塘地域,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是吴歌的一脉,它既继承了古韵吴歌的婉约秀美,又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笔者以《中国·白茆山歌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用韵进行分析研究。用韵研究属于音韵学研究的一支,而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韵母的一种途径。首先将曲段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出白茆山歌主要的押韵句式;然后进行韵脚的归纳、整理、系联,说明白茆山歌用韵研究的价值;最后对白茆山歌中韵脚的韵母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常熟方言中韵母押韵的规律。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白茆山歌》用韵韵脚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白茆山歌的用韵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白茆山歌用韵的研究现状 1
1.白茆山歌的研究现状 1
2.用韵研究现状 2
3.常熟方言的研究现状 3
二、白茆山歌用韵的分析 3
(一)押韵句式分类 3
1.规则性押韵 4
2.偶尔性押韵 5
(二)韵部分类 8
1.东同部 8
2.天田部 9
3.江阳部 10
4.萧豪部 10
5.侵寻部 11
6.姑模部 12
7.家麻部 12
8.真文部 13
9.歌罗部 13
10.皆来部 14
11.欢恒部 15
12.机微部 15
13.灰回部 16
三、《白茆山歌》押韵韵母使用情况分析 16
(一)[i] 17
(二)[ɑ]与[iɑ] 17
(三)[u]与[o] 18
(四)[E] 18
(五)[iE] 19
(六)[?]与[u?] 19
(八)[??]与[i??] 20
(九)[?]与[u?] 21
(十一)[?n]与[u?n] 22
(十二)[?]与[i?] 22
(十三)[ɑ?]、[iɑ?]与[uɑ?] 23
(十四)[o?]与[io?] 24
四、结语 24
参考文献 26
致 谢 28
《白茆山歌》的用韵研究
一、引言
(一)白茆山歌的用韵研究目的和意义
常熟位于长江三角洲,紧邻上海,苏州,无锡等地,作为吴文化传播极早极深的地区之一,文化交流广泛。而白茆山歌也是常熟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字记录形式。白茆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种口头文化形式,是吴文化山歌中重要的一支。它既继承了吴语的婉约秀美,但又有自己所特有的魅力。它语言清新,质朴,简洁,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为一个常熟人,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多地了解属于自己家乡常熟的文化,所以我选择的课题是《白茆山歌》的用韵研究。我查阅不少关于用韵研究以及白茆山歌研究的文献资料,以《中国·白茆山歌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用韵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对白茆山歌有更全面而科学的认识,更好地解读白茆山歌的语言魅力,以及更好地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态。
白茆山歌虽起源于口头创作,但因为它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所以它被记录成为详尽的文字形式,更吸引了文坛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而白茆山歌作为常熟方言的代表,也体现了常熟方言所具有的特色,所以研究《白茆山歌》的用韵,这也就对常熟方言所具有的语言特色做了一定的贡献。
(二)白茆山歌用韵的研究现状
1.白茆山歌的研究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白茆山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更吸引了世界各地民间文艺研究者前往白茆进行实地考察,并且给予了客观科学的评价,其成就令世界瞩目。对于白茆山歌的研究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收集、整理,而是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领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刘大巍的《吴风古韵歌乡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熟白茆山歌探微》,他从音乐学角度出发,通过对白茆山歌和吴歌之间历史文化的比较,突出了白茆山歌在文化传承中所蕴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而王小龙的《白茆山歌结构规律的计算机分析》虽然也是从音乐学角度入手,但他更侧重于运用现代化先进的技术设备,通过对不同山歌间音频波形图的比较来分析“四句头调”的结构规律,为民歌的研究又找到了一条科学的道路。除此之外,还有的研究则是通过对白茆山歌演唱者的研究,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山歌的特点。如梦飞子《陆瑞英的山歌人生》、周正良、陈泳超的《陆瑞英:吴歌现代传奇》、过伟的《白茆山歌的杰出传承人陆瑞英》则通过对白茆山歌的演唱者——陆瑞英,这位在故事、歌谣两方面都具有很高造诣的综合性歌者,以她传奇式的山歌人生,从侧面反映出白茆山歌的特点及对人民的深远影响力。此外还有从山歌词汇及修辞角度进行的研究,如邓根芹的《白茆山歌辞格分析》,邓根芹、田秋萍、王亮的《白茆山歌的代词系统》,邓根芹、周英《白茆山歌的量词分析》则是从对山歌的语言角度进行研究,表现了白茆山歌所属的吴语的语言特点及其修辞的特殊性。从研究现状来看,白茆山歌的研究主要着重民间文艺、音乐学角度及词汇修辞的方面,但具体结合白茆山歌音韵本身的研究并不多。白茆山歌作为吴山歌的代表之一,不仅体现了吴地区山歌的特色,而且体现了常熟方言特殊的语言特色。
2.用韵研究现状
用韵研究属于音韵学研究的一支,而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由于古音中元音、辅音、声调与现在的语音不尽相同,于是引发了专家学者对用韵的研究。
在用韵的研究领域中有对古代单个诗人的诗词作品文献进行研究,如罗德真的《王安石诗词用韵研究》、张令吾的《北宋诗人徐积用韵研究》、王恩保的《吴淑<事类赋>用韵研究》。其中也有对用韵的一小分类进行研究,如马重奇的《元代小令阴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二》,葛晓静的《隋唐诗人入声用韵研究》则是对其中一个类别进行详尽系统的研究。此外还有对以地区为单位对诗歌进行用韵研究,如林海丽的《江苏非吴语区宋诗用韵研究》,韩翠芳的《唐代山西诗人诗文用韵研究初探》,林吟的《清代吴语弹词用韵研究》则是以地方为中心进行研究,来说明地区方言下的用韵不同。
3.常熟方言的研究现状
常熟方言作为吴语的一脉,但又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吴语,它的特殊性让专家学者纷纷为之研究。闫淑琴 、谢宛茜 的《常熟话与普通话音系比较》中笼统地说明了常熟话与普通话的区别。陈娴的《常熟方言中的卷舌音声母》则是系统地从常熟各乡镇卷舌音声母的不同,来体现常熟方言的特色。莫娲的《常熟方言后缀“叫”的使用情况》从常熟方言的特殊语法上显现其特殊性。马惠琪 的《常熟方言语音调查报告》则是以谢桥方言为基点,对常熟全市各地方言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中国地域辽阔,所以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语言系统。而常熟方言虽属吴方言,但是它继承了古代的语音特色,其有八个声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三十三个声母,四十六个韵母,地区特色鲜明。通过对《白茆山歌》用韵研究来表现常熟话的特殊语音,对常熟方言及《白茆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帮助。
二、白茆山歌用韵的分析
(一)押韵句式分类
《白茆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随意创作而形成的,所以在句式用字上的讲究不是那么明确,但主要以四句为一段,各个曲目的曲段数目不统一,也有特例。对此我研究了《引歌》、《盘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新民歌》这些歌集,在此基础上归类,在《白茆山歌·盘歌》中,因为是二人或多人对唱,所以曲段会比较多,韵脚多有重复。而韵脚的确定依据原则是以每一曲段为单位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两类:
1.规则性押韵
规则性押韵:山歌多为一二四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1)一二四句
(1)一把芝麻撒上天,吾肚里山歌万万千,南京唱到北京转,回来(末)再唱(仔)两三年。
《引歌·一把芝麻撒上天》p.2
“天”、“千”、“年”的韵母在普通话中读作[ian],在常熟话中读作[iE]。所以“天”、“千”、“年”同押[iE]。
(2)人家老公像条龙,吾的老公像条虫,哪年哪月毛虫死,斑鸠跳进画眉笼。
《生活歌·斑鸠跳进画眉笼》p.145
“龙”、“虫”的韵母在普通话中读作[u?],在常熟话中读作[o?]。所以“龙”、“虫”同押[o?]。
(3)栀子花开来放银彩,纪念刘主席白茆来,四十春秋沧桑变,幸福不忘党关怀。
《新民歌·纪念刘主席白茆来》p.402
“彩”、“来”的韵母在普通话中读作[ai],在常熟话中读作[?]。“怀”的韵母在普通话中读作[uai],在常熟话中读作[u?]。所以“彩”、“来”、“怀”通押[?]。
(2)二四句押韵
(4)好藕沉勒河底浜,有情勿拨别人看出来,吾搭嫩六叶头风车“突栾”“突栾”心里转,十二月里西风冷冷能来。
《情歌·好藕沉勒河底浜》p.98
“来”字同字押韵,其韵母在普通话中读[ai],常熟话中读作[?]。
(5)摇船转弯树遮荫,树荫底下的姣娘勒浪吃凉茶,浜斗里水清也有浮蓼草,天上匡青有巧云遮。
《情歌·摇船转弯树遮荫》p.101
“茶”的韵母在普通话中读作[a],在常熟话中读作[o]。“遮”的韵母在普通话中读作[?],在常熟话中读作[o]。所以“茶”和“遮”同押[o]。
(6)第二根扁担开灰堆,开出个灰堆臭冲天,灰泥臭一时还忍得住,受东家个气是苦黄连。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9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