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以来台湾歌曲意象研究
摘 要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曲歌词文化也越来越普及,而台湾歌曲作为特别的存在,其歌词极具语言学研究价值。1980年代以来的台湾音乐数量日益增多,影响也逐渐扩大,歌曲曲风和歌词内容也不断迎合时代变换。本文将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歌曲意象为切入点,力图将台湾歌曲中多种意象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本文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从台湾歌词意象的选用,意象的语言营造,意象的情感构筑这三个方面来着手研究。发现台湾流行歌词中的意象语言搭配和意象的选用可以使事物表现得形象生动,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意境表达得更加悠扬深远;在众多的歌词意象中,气象、植物、动物这三大块意象描写的较多,这三大块也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作词人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于这些具体的实物中,所以在第二个部分中则是采用气象意象、植物意象和动物意象三个方向来具体分析1980年代以来台湾歌词中意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第二部分将结合反衬和用典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台湾歌曲歌词中出现的各种意象的特色特点进行分析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作词人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由于台湾歌曲歌词文本的数量众多,因此,本文将会选择1980年代以来台湾歌曲中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歌词和当下在青年群体中受到广泛喜爱和追捧的罗大佑、陈乐融、方文山、施人诚、吴青峰等作词人所创作的歌词作为文本研读对象。通过对这些歌词的把握和了解,来分析当下大众群体对于台湾歌曲中各种新鲜意象的接受心理、大众对于认知各式不同意象的社会心理以及列举出几种常用意象进行语义分析。同时,关注在古代文学中意象出现时的语义与1980年代以来台湾歌曲中歌词的意象进行具体分析。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5
第二章 文化结合形成互动效应 6
2.1全球化意象的使用 6
2.2意象的民族化回归 7
第三章 情景交融构筑审美体验 7
3.1意象的大众化 7
3.2意象的情感化 9
第四章 具体意象的语义分析 9
4.1气象意象 9
4.1.1雨意象 10
4.2.1风意象 11
4.3.1雪意象 12
4.2植物意象 13
4.2.1花意象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2.2茶意象 15
4.3动物意象 16
4.3.1鸟类意象 16
4.3.1.1白鸽 16
4.3.1.2燕子 16
4.3.2蝴蝶意象 17
4.3.3蝉意象 18
结束语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 绪论
现如今社会政治经济在逐步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开始不断提高,在音乐方面不断兴起,流行歌曲则成为普遍大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如今诗歌被大众化边缘化的情况下,歌曲中的歌词几乎是大众唯一可以接触到的诗体文学了。用诗歌的语言方式来抒发情感,歌曲深受大众的喜爱。另外,歌曲中的歌词也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而台湾音乐向来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歌曲中的各种意象的使用配合使歌词更具特色,意象本就是美学范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歌曲中也不例外。本文旨在针对1980年代以来台湾歌曲中的歌词意象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台湾歌词意象特色的梳理,试从读者的角度抓住台湾歌曲歌词中所涌现的各类意象为研究主题,进而对台湾流行歌曲歌词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台湾歌曲歌词的意象选择、意象搭配现象以及台湾歌曲中具体的意象运用给予阐释,以1980年代以后的台湾歌曲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意象特色,深度考察意象语义。
流行音乐数量的增多,歌词文化也颇受现今学术界热议,在中国流行歌曲界,台湾歌曲以其唯美、细致的特点独树一帜,台湾歌曲的发展与大陆稍有不同,它的发展历程不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孤立的发展,而是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循序渐进地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上世纪70年代时的一场“民歌运动”让台湾民众掀起了一场回归校园的风潮,当时的台湾民谣正朝着让音乐更本土化的目标而努力,邓丽君正是那段时期所孕育出来的一代歌后,她的歌曲至今仍影响着整个华语乐坛。到了80年代,人们不再满足于单单一种音乐文化类型,校园民歌开始出现疲态改变迫在眉睫,音乐人开始寻找新的道路,在商业利益的因素下,很多民谣歌手逐步转做流行歌曲,正是此时罗大佑、姜育恒、齐豫等歌手带着他们的歌曲亮相时,一种新的音乐文化类型开始悄然出现,歌词和曲风的大胆创新都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就这样台湾音乐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时代,流行歌曲诞生了。
意象,简言之,人的想法、情绪、意趣等情感与理智的结合就是意,将意用客观的物作为载体形象表达出来为象。[]意象是文学作品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值得注意的是,意象在很多中西方经典文献中都有涉猎,各国学者也多有提及,康德曾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可见,作为诗词部分意象的重要性。
中国最早将“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来看的是汉朝的王充,在他的《论衡乱龙》中记载:“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这里的“意象”是将意象与画像联系起来,有了具体的象征性和具体的意义。
而真正将“意象”一词作为文艺理论概念引入到文献作品中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
“然后是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要,谋篇之大端。”[]
作者主张用一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创作者自我的情感与思想,他对意象进行艺术化的把握从而赋予它不同的审美内涵。
意象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被作者加入了情感艺术化后的产物。诗词因象取意离不开意象,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予在各种意象中与读者建立情感桥梁,意象也是一种情感表象,将情融入作品中诗词意境、形象、情感三者融合在了一起才能使诗词更具有完整性。
第二章 文化结合形成互动效应
大量台湾当代歌曲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少台湾作词人开始关注到了这类问题。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相融合,形成了台湾歌词中独特的魅力存在。
2.1全球化意象的使用
对于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文化的喜爱与探究促使意象多元化成为了台湾歌曲歌词中的一大特点。如在方文山作词的《月桂女神》中,他用“达芙妮”、“阿波罗”、“月桂树”、“桂冠”、“海洋”等意象唯美地描绘出了在地中海岸边阿波罗与达芙妮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林冠吟作词演唱的《木乃伊》中,“沙漠”、“金字塔”、“尼罗河”、“陪葬品”、“沉重石棺”、“法老”这些意象的选用带我们走进了充满神秘感的埃及古老世界;陈信宏的《黑武士》中就用“面具”、“火炬”这些意象写出了黑武士坚毅的内心和对正义不屈的追求;简胜在《美人鱼》里将安徒生神话中美人鱼的故事用“沙滩”、“身上的鳞片”、“雕像”等这些经典的意象重新刻画出了一条为爱甜蜜、伤心的小美人鱼;《决斗巴哈》中黄俊郎用“教堂顶楼的钟”、“圣母而歌颂”、“大键琴杵在角落”等具有欧洲典型文化特点的意象描绘出现代人重新回到16世纪的巴哈的那个时代弹奏乐曲与之相较的场景台湾歌曲中多元化的意象远远不止这些,各个地域之间不同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几乎都被写进过歌词中,对于多元化意象的使用可以看出台湾作词人对于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喜爱,词人们也勇于创新,不拘泥于单单一两种意象表现形式。台湾也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汉族、回族、高山族等等,他们擅长于驾驭不同种类的音乐,善于创作西方多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听众可以通过歌词了解到远方古老的世界,整体的熟悉这个世界,而反之这异国悠久的文化也通过歌曲慢慢在群众中流传下来,通过音乐让异域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建立联系。将异域文化意象融入到歌曲中使歌词看起来更有风情更有特色。
2.2意象的民族化回归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让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到一些负面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民族文化的不断缺失。
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让作词人开始选用大量民族化的意象写入歌词中。林秋离为林俊杰所创作的《曹操》这首歌中,明显的看出歌词带有强烈民族化的特点,歌词以三国时代为背景让整首歌充满历史感,古典意味浓郁,“长坂坡”、“荆州”、“分三国”、“煮酒”等意象重构了东汉末年的情景,刻画了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英勇雄劲的形象。郑楠、施人诚的《中国话》中,就有很多关于民族特性的物质意象,如:“扁担”、“板凳”、“旗袍”、“孔夫子”、“胡琴”、“南翔小笼”等等,歌词中包含了汉族传统的绕口令,嘻哈的曲调加上中国的各种古典元素,让整首歌曲充满了现代与传统的新鲜融合,呈现出不一样的韵味。林乔作词范逸臣演唱的《醉青楼》中,作词人用到了“鸳鸯”、“铜镜”、“青楼”、“毛笔”、“烛光”等这些具有浓烈古典意味的意象,文学色彩浓厚,文字和表现手法上都十分含蓄,让整首歌曲充满浓浓的中国风风情。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5
第二章 文化结合形成互动效应 6
2.1全球化意象的使用 6
2.2意象的民族化回归 7
第三章 情景交融构筑审美体验 7
3.1意象的大众化 7
3.2意象的情感化 9
第四章 具体意象的语义分析 9
4.1气象意象 9
4.1.1雨意象 10
4.2.1风意象 11
4.3.1雪意象 12
4.2植物意象 13
4.2.1花意象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2.2茶意象 15
4.3动物意象 16
4.3.1鸟类意象 16
4.3.1.1白鸽 16
4.3.1.2燕子 16
4.3.2蝴蝶意象 17
4.3.3蝉意象 18
结束语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 绪论
现如今社会政治经济在逐步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开始不断提高,在音乐方面不断兴起,流行歌曲则成为普遍大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如今诗歌被大众化边缘化的情况下,歌曲中的歌词几乎是大众唯一可以接触到的诗体文学了。用诗歌的语言方式来抒发情感,歌曲深受大众的喜爱。另外,歌曲中的歌词也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而台湾音乐向来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歌曲中的各种意象的使用配合使歌词更具特色,意象本就是美学范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歌曲中也不例外。本文旨在针对1980年代以来台湾歌曲中的歌词意象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台湾歌词意象特色的梳理,试从读者的角度抓住台湾歌曲歌词中所涌现的各类意象为研究主题,进而对台湾流行歌曲歌词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台湾歌曲歌词的意象选择、意象搭配现象以及台湾歌曲中具体的意象运用给予阐释,以1980年代以后的台湾歌曲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意象特色,深度考察意象语义。
流行音乐数量的增多,歌词文化也颇受现今学术界热议,在中国流行歌曲界,台湾歌曲以其唯美、细致的特点独树一帜,台湾歌曲的发展与大陆稍有不同,它的发展历程不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孤立的发展,而是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循序渐进地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上世纪70年代时的一场“民歌运动”让台湾民众掀起了一场回归校园的风潮,当时的台湾民谣正朝着让音乐更本土化的目标而努力,邓丽君正是那段时期所孕育出来的一代歌后,她的歌曲至今仍影响着整个华语乐坛。到了80年代,人们不再满足于单单一种音乐文化类型,校园民歌开始出现疲态改变迫在眉睫,音乐人开始寻找新的道路,在商业利益的因素下,很多民谣歌手逐步转做流行歌曲,正是此时罗大佑、姜育恒、齐豫等歌手带着他们的歌曲亮相时,一种新的音乐文化类型开始悄然出现,歌词和曲风的大胆创新都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就这样台湾音乐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时代,流行歌曲诞生了。
意象,简言之,人的想法、情绪、意趣等情感与理智的结合就是意,将意用客观的物作为载体形象表达出来为象。[]意象是文学作品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值得注意的是,意象在很多中西方经典文献中都有涉猎,各国学者也多有提及,康德曾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可见,作为诗词部分意象的重要性。
中国最早将“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来看的是汉朝的王充,在他的《论衡乱龙》中记载:“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这里的“意象”是将意象与画像联系起来,有了具体的象征性和具体的意义。
而真正将“意象”一词作为文艺理论概念引入到文献作品中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
“然后是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要,谋篇之大端。”[]
作者主张用一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创作者自我的情感与思想,他对意象进行艺术化的把握从而赋予它不同的审美内涵。
意象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被作者加入了情感艺术化后的产物。诗词因象取意离不开意象,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予在各种意象中与读者建立情感桥梁,意象也是一种情感表象,将情融入作品中诗词意境、形象、情感三者融合在了一起才能使诗词更具有完整性。
第二章 文化结合形成互动效应
大量台湾当代歌曲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少台湾作词人开始关注到了这类问题。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相融合,形成了台湾歌词中独特的魅力存在。
2.1全球化意象的使用
对于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文化的喜爱与探究促使意象多元化成为了台湾歌曲歌词中的一大特点。如在方文山作词的《月桂女神》中,他用“达芙妮”、“阿波罗”、“月桂树”、“桂冠”、“海洋”等意象唯美地描绘出了在地中海岸边阿波罗与达芙妮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林冠吟作词演唱的《木乃伊》中,“沙漠”、“金字塔”、“尼罗河”、“陪葬品”、“沉重石棺”、“法老”这些意象的选用带我们走进了充满神秘感的埃及古老世界;陈信宏的《黑武士》中就用“面具”、“火炬”这些意象写出了黑武士坚毅的内心和对正义不屈的追求;简胜在《美人鱼》里将安徒生神话中美人鱼的故事用“沙滩”、“身上的鳞片”、“雕像”等这些经典的意象重新刻画出了一条为爱甜蜜、伤心的小美人鱼;《决斗巴哈》中黄俊郎用“教堂顶楼的钟”、“圣母而歌颂”、“大键琴杵在角落”等具有欧洲典型文化特点的意象描绘出现代人重新回到16世纪的巴哈的那个时代弹奏乐曲与之相较的场景台湾歌曲中多元化的意象远远不止这些,各个地域之间不同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几乎都被写进过歌词中,对于多元化意象的使用可以看出台湾作词人对于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喜爱,词人们也勇于创新,不拘泥于单单一两种意象表现形式。台湾也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汉族、回族、高山族等等,他们擅长于驾驭不同种类的音乐,善于创作西方多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听众可以通过歌词了解到远方古老的世界,整体的熟悉这个世界,而反之这异国悠久的文化也通过歌曲慢慢在群众中流传下来,通过音乐让异域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建立联系。将异域文化意象融入到歌曲中使歌词看起来更有风情更有特色。
2.2意象的民族化回归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让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到一些负面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民族文化的不断缺失。
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让作词人开始选用大量民族化的意象写入歌词中。林秋离为林俊杰所创作的《曹操》这首歌中,明显的看出歌词带有强烈民族化的特点,歌词以三国时代为背景让整首歌充满历史感,古典意味浓郁,“长坂坡”、“荆州”、“分三国”、“煮酒”等意象重构了东汉末年的情景,刻画了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英勇雄劲的形象。郑楠、施人诚的《中国话》中,就有很多关于民族特性的物质意象,如:“扁担”、“板凳”、“旗袍”、“孔夫子”、“胡琴”、“南翔小笼”等等,歌词中包含了汉族传统的绕口令,嘻哈的曲调加上中国的各种古典元素,让整首歌曲充满了现代与传统的新鲜融合,呈现出不一样的韵味。林乔作词范逸臣演唱的《醉青楼》中,作词人用到了“鸳鸯”、“铜镜”、“青楼”、“毛笔”、“烛光”等这些具有浓烈古典意味的意象,文学色彩浓厚,文字和表现手法上都十分含蓄,让整首歌曲充满浓浓的中国风风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