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怨刺诗反映的伦理观

摘 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怨刺诗是《诗经》爱好者们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从君臣关系,夫妻关系等五人伦的方面来分析《诗经》中的怨刺诗,并且通过“国风”和“大小雅”中的怨刺诗的对比,辅以不同时期的学者们对怨刺诗的不同看法。后世诗人受《诗经》中怨刺诗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的压迫,也有很多表达怨刺的诗歌留世。《诗经》中的怨刺诗所表达的情感主要是与时代和总体的社会环境相联系,后世的诗歌也与其类似,若一个时代经常动荡,君主的统治让群众不满便也会产生很多这类型的诗歌。但后世的怨刺类型的诗歌除了表达怨刺还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抱负或者对国家的希望。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诗经》中的怨刺诗概述 2
第二章 怨刺诗中反映的不同的伦理观 4
2.1君臣之伦的怨刺诗 4
2.1.1朝臣的用心良苦 4
2.1.2百姓的怨声载道 5
2.1.3平民的别有用心 5
2.2君臣之外的怨刺诗 6
2.2.1夫妻之伦的怨刺诗 6
2.2.2其他伦理关系的怨刺诗 7
第三章 “国风”和“大小雅”中怨刺诗的对比 9
3.1“国风”中的怨刺诗 9
3.2“大小雅”中的怨刺诗 10
3.3“变风”“变雅”之说 10
3.4不同时期的不同看法 11
第四章 怨刺诗所反映的伦理纲常及对后世的影响 13
4.1“兴观群怨”说中的“怨” 13
4.2对怨刺诗表现出的伦理纲常的总结 13
4.3《诗经》中的怨刺诗对后世的影响 14
结束语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引 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且两千多年以来,有关《诗经》的论著数以千计,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派别最繁,说解最详,争议最多的书。这些著作中有的阐述诗旨,有的研究训诂,有的校订文字,有的探讨山川地理,有的讨论典章制度。研究《诗经》的著作和论述是各个角度,各个方向。如朱熹就以自己的见解编写了《诗集传》,方玉润则编写了《诗经原始》,也有只给《诗经》作注而基本上不谈论自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看法的程俊英的《诗经译注》。他们的书中对怨刺诗也有提及,但未专门研究,更是很少从伦理观这一角度来分析怨刺诗。一些硕博论文和期刊或者从伦理观方面研究分析,如:郑民令《<诗经>家庭伦理诗研究》又或者单从怨刺诗方面研究,如:任慧《<诗经>怨刺诗研究》,杨简,李清文《论<诗经>中的怨刺诗》。但是将伦理观和怨刺诗结合来分析的或从伦理观这一角度来研究怨刺诗的却是很少。因此本课题从伦理观这一角度切入分析《诗经》中的怨刺诗。
对《诗经》中的怨刺诗的研究是《诗经》研究中常见的热点,但每个研究者所采用的角度都不同,有单纯分析某一时期的怨刺诗所反映的情感,也有深入分析某一首诗所反映的情感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但通过多种对比来实现对伦理观的分析确实很少,因此选择这一角度可以将前人的研究重新整合并有所添加。
本文的重点在于能够较完整的从伦理观的角度来分析怨刺诗,并且与诗歌背后的社会背景,思想内容相结合,并准确地归纳出不同的伦理观,然而不同时期对《诗经》的看法的不同,也就造成了同一首诗反映的内容不同,增加了研究的困难,并且分析角度一有不慎,易回到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单纯从思想内容出发了。因此本课题主要要解决的内容便是将不同时期对《诗经》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整合,归纳总结出不同的怨刺诗中反映了怎样的伦理观。本课题不单单研究文学角度的《诗经》中的怨刺诗,也将前人关于《诗经》中的怨刺诗的经学研究加以整合从而分析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看法。
本文通过“国风”和“大小雅”怨刺诗的对比,来体现出《诗经》中所反映的伦理观的不同,伦理观不仅包括《诗经》最初产生时代的君臣之间,还包括日常的夫妻,父子等。再从将“国风”和“大小雅”中“变风”、“变雅”部分提出对比,注意怨刺诗在不同时期的看法不同,最后将探究这些怨刺诗的对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 《诗经》中的怨刺诗概述
诗经中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然而《诗经》也被从其他不同方面分类。如《关雎》一类诗便被明显地归为爱情诗,而其中还有《氓》这样的怨妇诗,写了被抛弃后的感想,也有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君主等不满的诗,此类诗可被分为怨刺诗。我们认为,怨刺诗不仅仅是政治美刺诗,还有对战争的不满,对爱情的不满,都可以被归为怨刺诗,很多时候当怨这一情感太过深厚就会不自觉得在其中加入刺这样的情感。
《毛诗序》有言:“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变《风》变《雅》作矣。”《汉书礼乐志》中写道“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毛诗序》中写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来说明怨刺诗。怨刺诗主要集中于国风和小雅中。雅虽都是“王畿”之乐,但大雅集中在上层贵族的作品,小雅则是少部分的上层贵族和大多数的下层贵族和下层低微者所写。因此小雅中的怨刺诗更多一点。经常被作为国风中的怨刺诗举例的便是魏风中的《伐檀》和《硕鼠》。这两篇都反映了都属于非朝臣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不是朝臣进谏时表达的,但这两篇又有所区别,《伐檀》中表现出了当时的人民就认识到了阶级剥削,表达了对剥削、寄生的奴隶主的憎恨和反抗精神。诗中“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素食兮/不素飱兮”都表现了对不劳而获之人的不满。而《硕鼠》中则是将剥削者比喻大老鼠。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不满的同时还幻想未来美好的没有剥削的日子。且诗人认识到,是他们养活那些所谓的“大老鼠”,并认识到那些残酷的剥削者就像是那些贪得无厌的大老鼠一样,养活了大老鼠,大老鼠却还偷吃你的粮食,不顾你的死活。这两首在诗经怨刺诗中是最为明显反映君臣间的伦理观的诗。然而有些诗却是经不同年代的研究反映的内容不同,在某个时代还是属于赞美的诗,但后世研究中却又是讽刺或抱怨当朝的诗了。也可能在之前还表达讽刺,可后世就换了另一种看法了。
《诗经》中的怨刺诗表达的情感可能会因为人们所处的时代和时局的不同而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在春秋时期,可能因为时局的动荡,世人认为这就是为了表达不满并表现讽刺而所描写的,但可能之后稍微稳定点的时局,又会认为,这只是一种无伤大雅小小的抱怨,但若是突然时局又发生动荡,于是大家对一首诗的看法又发生变化。对一首诗的看法可能因为所处时代不同,读者心情不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看法,或许只是一首男女间表达情感的诗句也可能被认为是表达对当时当权者的愤懑和讽刺。在《诗经》多数认可的为怨刺诗的有“国风”中的《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鹑之奔奔》、《鄘风相鼠》,这些都是“国风”中的一些从字面稍加理解便可体会到的怨刺之情的诗歌,还有“大小雅”中《小雅节南山》、《小雅正月》、《大雅民劳》、《大雅桑柔》,这些诗歌,有的从其标题便可感受出,这是一段受剥削的故事,因此,类似这些诗都是普遍被认为是怨刺诗之类。这些怨刺诗主要是反映君臣伦理这一目,《陈风株林》可表示百姓对君的讽刺,也可认为这是夫妻伦理的一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3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