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的饮食散文
摘 要 汪曾祺创作了大量散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散文家。他笔下的散文虽平淡无奇,却处处透露着人间至情,引人无限向往。本文从汪曾祺谈饮食散文出发,分析他饮食散文中的故园情结和生活之道。从思乡之情、家常趣味、追忆亲人中探索他故园情结,从生活态度和生活哲学中窥见其生活之道。
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饮食中的故园情结 1
1.1汪曾祺饮食散文中的思乡之情 1
1.1.1说不尽的高邮鸭蛋 2
1.1.2“久违”的茨菰 2
1.1.3难忘的炒米与焦屑 2
1.1.4故乡的荠菜 2
1.2汪曾祺饮食散文中的家常趣味 3
1.2.1亲切的杨花萝卜 4
1.2.2心急也能吃得“汪豆腐” 4
1.3汪曾祺饮食散文中的对亲人的追忆 4
第二章 饮食中的生活之道 6
2.1汪曾祺饮食散文中所体现的生活态度 6
2.2汪曾祺饮食散文中的生活哲学 7
2.2.1严谨踏实的学风 7
2.2.2随遇而安,宁静淡泊的心境 7
结 语 9
致 谢 10
参考文献 11
引 言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中国人素来重视“吃”,“吃”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也善于写吃,自古以来爱吃又会写吃的文人雅士不可谓不多,宋有苏东坡,清有李笠翁、袁子才,近有梁实秋、周作人、张爱玲等人,在他们笔下食物都凝聚着各自不同的情感。而能把吃写出温情的当首推汪曾祺。中国的饮食文化从满足口腹之欲到追求精致典雅,在不断地发展着,然而不断物质化、华丽化的饮食却也渐渐失去了它最原始的味道——温情。而在汪曾祺笔下的饮食散文我们很容易找回这种味道,他不似周作人、梁实秋以吃体现品位,也不同于张爱玲在美食中流露的小女子的情趣,他是以一种冲淡平和的语言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人情味”。他的散文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不追求那种玄奥深奇的题旨,而是以个人化琐屑的题材(笔下的美食也都不是山珍海味、珍馐美馔,都是地方家常小菜。)用一种平淡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日常与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活,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透露着一种重温世界的美感。
据钟敬文和邓久平编1998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有汪曾祺散文411篇,题材包含有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鱼虫、瓜果食物,其中关于饮食的散文就约莫有44篇。在丁帆1996年1月编由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的《五味集》收23篇,11篇游记类,12篇美食类;群众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的《塔上随笔》收散文随笔共58篇,其中以谈知识、述掌故、讲创作的居多,然而其中开头七篇都是记述故乡高邮往事;1992年4月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的《旅食集》收散文37篇,其中26篇为记述作者数十年的游踪之作,11篇是关于吃食小品。由这些数据可得知在所有汪曾祺散文当中,饮食、故乡类散文所占篇幅不算多,但数量也不在少数。而汪曾祺是喜于向读者分享自己的生活的,在他的饮食散文中处处体现着他健康乐观的人性之美,深受读者的喜爱。
第一章 饮食中的故园情结
1.1汪曾祺饮食散文中的思乡之情
金庸先生曾说过:读大陆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汪老一生到过很多地方,品尝了四方美食,不管“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具特色的四方美食,但最令其难以忘怀的恐怕仍要数故乡高邮的那些美味。这在他的那些字里行间很容易能感觉得到。
1.1.1说不尽的高邮鸭蛋
作为土生土长的高邮人,汪曾祺最熟稔于心,写得最精彩、最传神的莫过于故乡,莫过于故乡的食物。说到高邮就避不开要谈到它标志性的特产——高邮鸭蛋。高邮是水乡,那里最著名的鸭种要属大麻鸭,高邮鸭多,鸭蛋自然也就多。而当地人又十分擅长腌制鸭蛋,于是鸭蛋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当地的特产。这便是为什么一提到高邮二字,大多数异乡人就会马上想到鸭蛋的原因。汪曾祺曾在《故乡的食物》里说过: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然而,作为高邮一份子,他确是十分骄傲的向读者介绍故乡的高邮鸭蛋,这在他笔下的许多涉及故乡的散文里都多少提到过高邮鸭蛋,仿佛高邮鸭蛋不再是一种纯粹的食物,而就是具体的高邮,就是那个水乡。高邮的鸭蛋成为了汪老对故乡情感的寄托,成为了一种象征。否则,高邮鸭蛋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地方特产,怎会让他用上“肃然起敬”这样的词,恐怕对高邮鸭蛋“肃然起敬”的人是他自己吧,这才让他几经沉醉,提笔再三的描述。所以他才会接着说: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的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段话看来让人觉得可气又可爱,我觉得颇有意思的,一段话中他接用了两个叹号,而这两个叹号似乎是一种任性的强调,让人看了初觉言过其辞却但细想又无从争辩。
痴迷高邮鸭蛋的大有人在,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有记载。很有意思的是,汪老在《端午的鸭蛋》里说他不喜欢袁枚这个人,说他写的《随园食单》的好些菜都是听来的,而他自己却不会做菜。然而对袁枚写到高邮腌蛋这一条的时候他觉得亲切无比,并全文引用到他的《端午的鸭蛋》中,显然对于别人夸赞高邮鸭蛋他还是十分乐意的。
鸭蛋虽小,门道却不少,作为高邮人,汪曾祺不厌其烦地向读者深情透视家乡的鸭蛋,由蛋壳到蛋的内部,由蛋白到蛋黄,从视觉到味觉甚至触觉,让一个小小的鸭蛋时刻刺激着读者的感官。“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他还详细介绍了鸭蛋的吃法:带壳切开(席间待客吃法)、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平常食用方法);如何挑蛋:一要挑淡青壳的、二要挑形状好看的。还提到孩子吃鸭蛋很小心不弄破蛋壳,吃完蛋把壳洗净,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在“空头”处糊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的十分好看。一个离开故乡几十年的人在回忆故乡的鸭蛋的时候竟然还能如此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些情节,那种思念故乡的情感早已不言而明对故乡的骄傲和眷恋早已溢于言表。
1.1.2“久违”的茨菰
除了鸭蛋,汪曾祺还写了许多其他食物如炒米、焦屑、萝卜、苋菜、茨菰、咸菜、虎头鲨、螺蛳在众多的故乡食物中让汪曾祺由“恨”到爱而生出久违之情的便是茨菰,汪曾祺曾说离开故乡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过茨菰,但是他却并不太想念茨菰的味道。正如他自己所言“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什么好感,这种东西有一种苦味”。也许是先前在故乡有一年发大水时吃过太多茨菰,也许是茨菰本身不够味美,总之离乡那么久汪曾祺对茨菰并不大想念。然而一次在老师沈从文家中吃到一次“茨菰炒肉片”有了那种久违感,犹如他乡遇故知而有了感情。通过一盘简简单单的茨菰炒肉片透露出了汪曾祺骨子里那种对故乡的思念。茨菰本身也许并不美味,但因带着故乡的味道,爱屋及乌,原本并不好吃的茨菰也变得别有一番风味。
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饮食中的故园情结 1
1.1汪曾祺饮食散文中的思乡之情 1
1.1.1说不尽的高邮鸭蛋 2
1.1.2“久违”的茨菰 2
1.1.3难忘的炒米与焦屑 2
1.1.4故乡的荠菜 2
1.2汪曾祺饮食散文中的家常趣味 3
1.2.1亲切的杨花萝卜 4
1.2.2心急也能吃得“汪豆腐” 4
1.3汪曾祺饮食散文中的对亲人的追忆 4
第二章 饮食中的生活之道 6
2.1汪曾祺饮食散文中所体现的生活态度 6
2.2汪曾祺饮食散文中的生活哲学 7
2.2.1严谨踏实的学风 7
2.2.2随遇而安,宁静淡泊的心境 7
结 语 9
致 谢 10
参考文献 11
引 言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中国人素来重视“吃”,“吃”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也善于写吃,自古以来爱吃又会写吃的文人雅士不可谓不多,宋有苏东坡,清有李笠翁、袁子才,近有梁实秋、周作人、张爱玲等人,在他们笔下食物都凝聚着各自不同的情感。而能把吃写出温情的当首推汪曾祺。中国的饮食文化从满足口腹之欲到追求精致典雅,在不断地发展着,然而不断物质化、华丽化的饮食却也渐渐失去了它最原始的味道——温情。而在汪曾祺笔下的饮食散文我们很容易找回这种味道,他不似周作人、梁实秋以吃体现品位,也不同于张爱玲在美食中流露的小女子的情趣,他是以一种冲淡平和的语言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人情味”。他的散文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不追求那种玄奥深奇的题旨,而是以个人化琐屑的题材(笔下的美食也都不是山珍海味、珍馐美馔,都是地方家常小菜。)用一种平淡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日常与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活,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透露着一种重温世界的美感。
据钟敬文和邓久平编1998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有汪曾祺散文411篇,题材包含有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鱼虫、瓜果食物,其中关于饮食的散文就约莫有44篇。在丁帆1996年1月编由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的《五味集》收23篇,11篇游记类,12篇美食类;群众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的《塔上随笔》收散文随笔共58篇,其中以谈知识、述掌故、讲创作的居多,然而其中开头七篇都是记述故乡高邮往事;1992年4月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的《旅食集》收散文37篇,其中26篇为记述作者数十年的游踪之作,11篇是关于吃食小品。由这些数据可得知在所有汪曾祺散文当中,饮食、故乡类散文所占篇幅不算多,但数量也不在少数。而汪曾祺是喜于向读者分享自己的生活的,在他的饮食散文中处处体现着他健康乐观的人性之美,深受读者的喜爱。
第一章 饮食中的故园情结
1.1汪曾祺饮食散文中的思乡之情
金庸先生曾说过:读大陆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汪老一生到过很多地方,品尝了四方美食,不管“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具特色的四方美食,但最令其难以忘怀的恐怕仍要数故乡高邮的那些美味。这在他的那些字里行间很容易能感觉得到。
1.1.1说不尽的高邮鸭蛋
作为土生土长的高邮人,汪曾祺最熟稔于心,写得最精彩、最传神的莫过于故乡,莫过于故乡的食物。说到高邮就避不开要谈到它标志性的特产——高邮鸭蛋。高邮是水乡,那里最著名的鸭种要属大麻鸭,高邮鸭多,鸭蛋自然也就多。而当地人又十分擅长腌制鸭蛋,于是鸭蛋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当地的特产。这便是为什么一提到高邮二字,大多数异乡人就会马上想到鸭蛋的原因。汪曾祺曾在《故乡的食物》里说过: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然而,作为高邮一份子,他确是十分骄傲的向读者介绍故乡的高邮鸭蛋,这在他笔下的许多涉及故乡的散文里都多少提到过高邮鸭蛋,仿佛高邮鸭蛋不再是一种纯粹的食物,而就是具体的高邮,就是那个水乡。高邮的鸭蛋成为了汪老对故乡情感的寄托,成为了一种象征。否则,高邮鸭蛋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地方特产,怎会让他用上“肃然起敬”这样的词,恐怕对高邮鸭蛋“肃然起敬”的人是他自己吧,这才让他几经沉醉,提笔再三的描述。所以他才会接着说: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的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段话看来让人觉得可气又可爱,我觉得颇有意思的,一段话中他接用了两个叹号,而这两个叹号似乎是一种任性的强调,让人看了初觉言过其辞却但细想又无从争辩。
痴迷高邮鸭蛋的大有人在,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有记载。很有意思的是,汪老在《端午的鸭蛋》里说他不喜欢袁枚这个人,说他写的《随园食单》的好些菜都是听来的,而他自己却不会做菜。然而对袁枚写到高邮腌蛋这一条的时候他觉得亲切无比,并全文引用到他的《端午的鸭蛋》中,显然对于别人夸赞高邮鸭蛋他还是十分乐意的。
鸭蛋虽小,门道却不少,作为高邮人,汪曾祺不厌其烦地向读者深情透视家乡的鸭蛋,由蛋壳到蛋的内部,由蛋白到蛋黄,从视觉到味觉甚至触觉,让一个小小的鸭蛋时刻刺激着读者的感官。“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他还详细介绍了鸭蛋的吃法:带壳切开(席间待客吃法)、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平常食用方法);如何挑蛋:一要挑淡青壳的、二要挑形状好看的。还提到孩子吃鸭蛋很小心不弄破蛋壳,吃完蛋把壳洗净,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在“空头”处糊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的十分好看。一个离开故乡几十年的人在回忆故乡的鸭蛋的时候竟然还能如此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些情节,那种思念故乡的情感早已不言而明对故乡的骄傲和眷恋早已溢于言表。
1.1.2“久违”的茨菰
除了鸭蛋,汪曾祺还写了许多其他食物如炒米、焦屑、萝卜、苋菜、茨菰、咸菜、虎头鲨、螺蛳在众多的故乡食物中让汪曾祺由“恨”到爱而生出久违之情的便是茨菰,汪曾祺曾说离开故乡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过茨菰,但是他却并不太想念茨菰的味道。正如他自己所言“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什么好感,这种东西有一种苦味”。也许是先前在故乡有一年发大水时吃过太多茨菰,也许是茨菰本身不够味美,总之离乡那么久汪曾祺对茨菰并不大想念。然而一次在老师沈从文家中吃到一次“茨菰炒肉片”有了那种久违感,犹如他乡遇故知而有了感情。通过一盘简简单单的茨菰炒肉片透露出了汪曾祺骨子里那种对故乡的思念。茨菰本身也许并不美味,但因带着故乡的味道,爱屋及乌,原本并不好吃的茨菰也变得别有一番风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