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对芥川龙之介的影响(附件)
摘 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重要的作家, 中国文学和中国趣味对芥川文学的影响非常深厚。传统中国文学生动华美的辞藻,恢宏壮阔的意象在十来岁的芥川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个传统的,美好的古代中国意向又成为了他早期创作的源头之一。在文思枯竭之时,他在中国意向上找到了突破口,然而中国之旅使他对中国的美好幻象破灭,并且深受震动,他在回国便后写下了一批具有反对战争的作品。从创作伊直至生命结束,可以看出中国文学作品对芥川龙之介的影响一直贯穿他的整个人生。目 录
1 绪论 1
2 芥川对中国文化的憧憬 2
2.1 大正时期的日本文坛 2
2.2 幼年时期中国文学的浸润 2
2.3 心中的憧憬幻想里的中国 3
3 融汇贯通迎来创作的高潮 4
3.1 芥川与汉诗的不解之缘 4
3.2 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小说创作 5
4 幻想破灭的中国之行 7
4.1 理想中中国形象的破灭 7
4.2 中日战争对芥川的影响 8
4.3 中国之行后的改变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绪论
芥川龙之介,日本大正时代的重要学者、作家、文学家,拥有极高的汉学与西学修养,凡是想要研究日本大正文学的人总是绕不开他。
芥川自幼便十分聪慧且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且阅读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学典籍,传统中国的审美、文化理想对他的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之后他的创作天赋逐渐被发掘出来,他才华横溢文风思想深邃,并且受到了当时日本两大文豪夏目漱石与森欧外极大的的影响。夏目漱石善于深挖人性,而森欧外善于以古代为背景创作这给了芥川以灵感,于是芥川以中国历史小说为背景再加之近代的思想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作品涵盖小说、散文以及汉诗。他成功的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并且使自己在大正文坛留下了重要地位。遗憾的是35岁时,他带着对未来的模模糊糊的不安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随着他的离去大正文学的辉煌也随之烟消云散。
在历史的长河中,千百年来中国都以自己璀璨的文化影响着日本的文人的创作。直到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这给了芥川以灵感,于是芥川以中国历史小说为背景再加之近代的思想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作品涵盖小说、散文以及汉诗。他成功的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并且使自己在大正文坛留下了重要地位。遗憾的是35岁时,他带着对未来的模模糊糊的不安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随着他的离去大正文学的辉煌也随之烟消云散。
在历史的长河中,千百年来中国都以自己璀璨的文化影响着日本的文人的创作。直到近代,西方文明逐渐崛起并对东方进行渗透,加之中日两国国力对比发生了逆转,中国对日本文人的影响变得微妙了起来。在日本的大正时代,许多日本文人都有着特殊的“中国趣味”,芥川也不例外。那个由经典著作所描绘的,浪漫的、传统的、美好的、理想的、充满艺术美感的古代中国便成为了芥川所憧憬的所追求的世界,并且以那个心目中传统的中国成为了他的精神家园与支柱。芥川曾经在天津对友人讲:“走在如此西洋风格的大街上,也不知为什么,我特别感到一种乡愁。”“不,我不想回日本,而是北京啊。”[1]P121这里所说的北京其实就是与现代摩登的西洋精神所对立的传统的东方文化的象征,这也是作者精神的故乡,可见中国的文化对芥川龙之介影响之巨大。
2 芥川对中国文化的憧憬
2.1 大正时期的日本文坛
自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昌盛时期。随着中日两国交流的频繁,也促成了日本知识分子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与研究,尤其是在文学创作方面“中国趣味”风行了整个大正文坛。所谓的“中国趣味”即是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审美情趣与喜好,尤其对中国诗词歌赋中,所描写的中国山水田园及中国文人飘然脱俗的崇拜。然而在日本大正时期文学作品当中所反映的中国并不是真正的中国,而是那个存活于日本文人心目中,借由中国古文典籍所幻想出来的,宁静遥远,浪漫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神秘精神家园。所有偏向“中国趣味”的日本文人大多充满浪漫主义,有一定汉学修养,虽然他们从未到过中国,但是中国已是他们精神所游历过的地方。在这一时期,日本文人通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文学体裁,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寄托自己对于如诗如画的精神家园的向往。
这一时期的作家永井荷风主要通过汉诗创作虚构了一个“现实之外的艺术与美的世界。”[1]P122而同代的谷崎润一郎则是将日本古代故事与中国典籍相融合进行再创作,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髓用日本式的思维进行了阐释。[2]P139芥川作为这众多具有“中国趣味”文人中的一位,没有去过中国的他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和较高的汉学修养,加之大胆的艺术创作,在其文学作品中描绘出了他所理解的美好而又艺术的中国,这些作品被称为《中国作物品》。
2.2 幼年时期中国文学的浸润
出生于大正年间的芥川龙之介,原名新原龙之介,父亲新源敏三是一名送奶工。不幸的是他生后七个月,母亲即患精神病,翌年便被送到了外祖母芥川家。他的舅舅芥川道章收养了他,芥川家是当地的名门士族,拥有非常大的宅邸,并且家族世代沿袭江户城的茶会使一职,有着浓厚的文学气息,所以由环境使然,芥川从很小就接触到了汉字,他7岁时便开始学习汉字,这使得他自幼便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极高的兴趣,所学主要汉学典籍有《日本外史》等,也喜欢中国书画。
他从小就通过阅读日文版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以及明初小说《珠邮谈怪》、《新齐谐》、《金瓶梅》与汉诗文等。他在未亲自到达中国之前就是借由这些文学典籍了解中国的。他曾在《爱读书籍印象》写道:“我儿童时代爱读的书籍首推《西游记》,我曾将《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名字全部背诵下来。”[3]P332中国古典文学据东京日本近代文学馆的《芥川龙之介文库》记载,芥川共藏汉藉188类1177册。可见芥川早年已具备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素养,这为他成年后“中国趣味”文学的创作夯实了根基。
2.3 心中的憧憬幻想里的中国
传统汉文学生动华美的辞藻,宏美壮阔的意象在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心中产生了深深的震撼。那个古代的,优美的古典中国形象在他年幼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古典文集里的壮丽山河、闲适豁达的山水田园、荡气回肠的江山英雄传说使他震撼不已。他是从这些古籍中逐渐构建出了他心目中的中国,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中国成为了他所追求的憧憬,从这时起他立志成为汉文学家。芥川曾在他1920所作的《汉文汉诗的魅力》中写道:“读汉诗汉文对于鉴赏日本文学是有用的,并且在今天创造日本文学方面,也是有用的。”[4]P235再看看芥川的作品,有趣的是他为自己起了许多笔名、雅号,例如:“我鬼散人”、“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等都具有中国式的雅韵,此时芥川少年的心境已被汉学带到了那个超脱现实、符合自己理想意愿的安谧世界。由此同时这些丰富的汉学积淀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3 融汇贯通迎来创作的高潮
3.1 芥川与汉诗的不解之缘
在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历代都受到了人们的推崇。而这一文学体
1 绪论 1
2 芥川对中国文化的憧憬 2
2.1 大正时期的日本文坛 2
2.2 幼年时期中国文学的浸润 2
2.3 心中的憧憬幻想里的中国 3
3 融汇贯通迎来创作的高潮 4
3.1 芥川与汉诗的不解之缘 4
3.2 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小说创作 5
4 幻想破灭的中国之行 7
4.1 理想中中国形象的破灭 7
4.2 中日战争对芥川的影响 8
4.3 中国之行后的改变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绪论
芥川龙之介,日本大正时代的重要学者、作家、文学家,拥有极高的汉学与西学修养,凡是想要研究日本大正文学的人总是绕不开他。
芥川自幼便十分聪慧且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且阅读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学典籍,传统中国的审美、文化理想对他的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之后他的创作天赋逐渐被发掘出来,他才华横溢文风思想深邃,并且受到了当时日本两大文豪夏目漱石与森欧外极大的的影响。夏目漱石善于深挖人性,而森欧外善于以古代为背景创作这给了芥川以灵感,于是芥川以中国历史小说为背景再加之近代的思想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作品涵盖小说、散文以及汉诗。他成功的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并且使自己在大正文坛留下了重要地位。遗憾的是35岁时,他带着对未来的模模糊糊的不安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随着他的离去大正文学的辉煌也随之烟消云散。
在历史的长河中,千百年来中国都以自己璀璨的文化影响着日本的文人的创作。直到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这给了芥川以灵感,于是芥川以中国历史小说为背景再加之近代的思想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作品涵盖小说、散文以及汉诗。他成功的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并且使自己在大正文坛留下了重要地位。遗憾的是35岁时,他带着对未来的模模糊糊的不安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随着他的离去大正文学的辉煌也随之烟消云散。
在历史的长河中,千百年来中国都以自己璀璨的文化影响着日本的文人的创作。直到近代,西方文明逐渐崛起并对东方进行渗透,加之中日两国国力对比发生了逆转,中国对日本文人的影响变得微妙了起来。在日本的大正时代,许多日本文人都有着特殊的“中国趣味”,芥川也不例外。那个由经典著作所描绘的,浪漫的、传统的、美好的、理想的、充满艺术美感的古代中国便成为了芥川所憧憬的所追求的世界,并且以那个心目中传统的中国成为了他的精神家园与支柱。芥川曾经在天津对友人讲:“走在如此西洋风格的大街上,也不知为什么,我特别感到一种乡愁。”“不,我不想回日本,而是北京啊。”[1]P121这里所说的北京其实就是与现代摩登的西洋精神所对立的传统的东方文化的象征,这也是作者精神的故乡,可见中国的文化对芥川龙之介影响之巨大。
2 芥川对中国文化的憧憬
2.1 大正时期的日本文坛
自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昌盛时期。随着中日两国交流的频繁,也促成了日本知识分子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与研究,尤其是在文学创作方面“中国趣味”风行了整个大正文坛。所谓的“中国趣味”即是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审美情趣与喜好,尤其对中国诗词歌赋中,所描写的中国山水田园及中国文人飘然脱俗的崇拜。然而在日本大正时期文学作品当中所反映的中国并不是真正的中国,而是那个存活于日本文人心目中,借由中国古文典籍所幻想出来的,宁静遥远,浪漫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神秘精神家园。所有偏向“中国趣味”的日本文人大多充满浪漫主义,有一定汉学修养,虽然他们从未到过中国,但是中国已是他们精神所游历过的地方。在这一时期,日本文人通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文学体裁,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寄托自己对于如诗如画的精神家园的向往。
这一时期的作家永井荷风主要通过汉诗创作虚构了一个“现实之外的艺术与美的世界。”[1]P122而同代的谷崎润一郎则是将日本古代故事与中国典籍相融合进行再创作,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髓用日本式的思维进行了阐释。[2]P139芥川作为这众多具有“中国趣味”文人中的一位,没有去过中国的他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和较高的汉学修养,加之大胆的艺术创作,在其文学作品中描绘出了他所理解的美好而又艺术的中国,这些作品被称为《中国作物品》。
2.2 幼年时期中国文学的浸润
出生于大正年间的芥川龙之介,原名新原龙之介,父亲新源敏三是一名送奶工。不幸的是他生后七个月,母亲即患精神病,翌年便被送到了外祖母芥川家。他的舅舅芥川道章收养了他,芥川家是当地的名门士族,拥有非常大的宅邸,并且家族世代沿袭江户城的茶会使一职,有着浓厚的文学气息,所以由环境使然,芥川从很小就接触到了汉字,他7岁时便开始学习汉字,这使得他自幼便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极高的兴趣,所学主要汉学典籍有《日本外史》等,也喜欢中国书画。
他从小就通过阅读日文版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以及明初小说《珠邮谈怪》、《新齐谐》、《金瓶梅》与汉诗文等。他在未亲自到达中国之前就是借由这些文学典籍了解中国的。他曾在《爱读书籍印象》写道:“我儿童时代爱读的书籍首推《西游记》,我曾将《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名字全部背诵下来。”[3]P332中国古典文学据东京日本近代文学馆的《芥川龙之介文库》记载,芥川共藏汉藉188类1177册。可见芥川早年已具备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素养,这为他成年后“中国趣味”文学的创作夯实了根基。
2.3 心中的憧憬幻想里的中国
传统汉文学生动华美的辞藻,宏美壮阔的意象在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心中产生了深深的震撼。那个古代的,优美的古典中国形象在他年幼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古典文集里的壮丽山河、闲适豁达的山水田园、荡气回肠的江山英雄传说使他震撼不已。他是从这些古籍中逐渐构建出了他心目中的中国,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中国成为了他所追求的憧憬,从这时起他立志成为汉文学家。芥川曾在他1920所作的《汉文汉诗的魅力》中写道:“读汉诗汉文对于鉴赏日本文学是有用的,并且在今天创造日本文学方面,也是有用的。”[4]P235再看看芥川的作品,有趣的是他为自己起了许多笔名、雅号,例如:“我鬼散人”、“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等都具有中国式的雅韵,此时芥川少年的心境已被汉学带到了那个超脱现实、符合自己理想意愿的安谧世界。由此同时这些丰富的汉学积淀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3 融汇贯通迎来创作的高潮
3.1 芥川与汉诗的不解之缘
在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历代都受到了人们的推崇。而这一文学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