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乡土小说中的地域文化探究(附件)

摘 要地域文化对小说的创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作者进行创作的源泉,是作者灵感迸发的突破口,也是孕育小说的摇篮。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山始祖,他的乡土小说具有十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他笔下的“鲁镇”、“未庄”、“S城”都体现出深厚的地域背景;他塑造的“闰土”、“阿Q”、“祥林嫂”形象都具有特殊地域文化色彩。在他的创作中不乏绍兴地区文化影子的出现。鲁迅的乡土小说大多来源于广大的农村,作品中也展现着地方的丰富物象和地域风情。鲁迅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多渗透着封建思想与迷信思想,成为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鲁迅本着启蒙的创作出发点书写地域文化,是为了读者看到这些文化对人们的毒害,进而改造这些文化。 目 录
引言 1
1 地域文化对创作的影响 2
1.1 历史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2
1.2 民俗活动对作者创作的影响 2
2 越文化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3
2.1 越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3
2.2 越文化中的礼教文化 3
2.3 越文化中的神鬼迷信文化 4
2.4 越文化中的官本位文化 4
3 鲁迅乡土小说中的越文化体现 6
3.1 内心深处的神鬼信仰 6
3.2 礼教风气的盛行 6
3.3 封建的祭祀文化 8
3.4 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9
3.5 丰富的生活文化 9
4 地域文化在鲁迅乡土小说中的意义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鲁迅是我国乡土小说的开山始祖,他的小说是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会对生存在此间的人产生一定的影响,鲁迅先生也不例外,那么最明显的就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乡土文化。
鲁迅的故乡绍兴是一个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区,因而鲁迅身上难免会体现着绍兴地域文化的特色。地域文化对作者的创作是重要的,作品中融入地域文化将更接地气。通过对地域文化的了解,也更能体会出鲁迅乡土小说中渗透的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更方便读者对鲁迅小说的解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区都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会对生存在此间的人产生一定的影响,鲁迅先生也不例外,那么最明显的就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乡土文化。
鲁迅的故乡绍兴是一个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区,因而鲁迅身上难免会体现着绍兴地域文化的特色。地域文化对作者的创作是重要的,作品中融入地域文化将更接地气。通过对地域文化的了解,也更能体会出鲁迅乡土小说中渗透的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更方便读者对鲁迅小说的解读。
1 地域文化对创作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地域人民创造具有地方民情风俗特点的文化,有地域流传下来的纯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有历史上发生且传承延伸至今且有较强影响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会潜移默化活在其中的人,它对该地域生活的作家的创作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作者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带着本地的特色。小说创作的客体来源于生活环境的投射,在文学作品建构总会发现生活地域的影子;因而小说就会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地域文化对小说的创作影响是多面的,地域文化对创作影响的深浅取决于作者本身对地域文化的汲取和认同的程度,接受越多,认识越深刻,影响越深刻。
1.1 历史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种专制社会,催生的文化也是带有专制色彩的文化。封建专制文化不仅是中央集权文化,它会与地域文化结合日益向民间渗透,改造民间文化,使其具有封建文化的特质。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封建礼教文化的“吃人”思想造成了许多底层民众的悲剧。鲁迅小说《明天》中的单四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闰土等都是地域文化中封建文化的受害者。
1.2 民俗活动对作者创作的影响
任何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活动,这种民俗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在构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有了民俗活动的参与才会使作品更具生动性。别林斯基认为:“‘习俗’构成着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了它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面孔的人物,一种不可思议,不可实现的幻象。”[1]P68具有越文化传统的绍兴地区,本就流传着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鲁迅自幼就生长在这样的氛围下,受民俗活动的熏陶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迅曾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和花鸟并不一样了。”[2]P632鲁迅的乡土小说选择浙江绍兴一带的乡镇生活为描写对象,因此鲁迅的乡土小说具有十分浓郁的民俗色彩。
2 越文化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越文化包含着诸多的方面,它包含了受专制主义压迫和封建伦理道德同化的一面,也包含着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一方面。
2.1 越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越人具有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斗争精神。大禹,勾践,嵇康都体现着坚韧顽强,理性思考,为民族之复兴,为国家之强盛而艰苦奋斗的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卧薪尝胆”的勾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等共同构成了越文化的民族精神,他们成为政治、文化的思想先驱。
越王勾践身上所具备的坚韧顽强、报仇雪恨的斗争精神,成为了越人精神的一类。“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3]P1925勾践是大禹的后代,身上不仅流淌着大禹的血液,而且还继承了大禹的精神。他伐吴失败后并未自暴自弃,却忍辱负重、低首称臣,博得吴王的信任后得以回国。勾践回国后并未贪图享乐,而是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为国家兴盛尽心尽力。终于经过他的苦心经营,在二十年后一雪前耻,成为春秋霸主。
嵇康也是越文化精神的鲜明体现者。他在少年时代就养成了非礼无法的叛逆性格。面对司马氏集团无耻的行径,他敢公开叫板;面对司马氏集团的威逼利诱,他敢坚决反抗,不屈服他们。这种刚正不阿、坚贞不屈、舍生取义、一身正气的精神也是越文化中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他们共同传承着越文化中优异的民族精神,也是这样一种精神影响着一代代的越地民众。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中就流淌着越地先贤勇于抗争的文化血液。
2.2 越文化中的礼教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大一统的专治社会,它是由封建王朝所左右的正统文化。随着封建王权范围的不断扩大,文化制度改造的区域也随之扩大,直至影响着周边地区的原有文化。越文化起源本就深受儒家礼教的影响,随着宋室南迁越地之后,本就受礼教文化渲染的越文化,封建礼教色彩就日益严重了。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越人那种刚正不阿的性格也被社会扭曲了,竟形成了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5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