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落地后的衍生海子麦子”意象探析(附件)
摘 要海子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的一位用生命抒写诗歌的诗人,也是中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海子的诗歌意象丰富,其中以“麦子”意象最为突出,也最具代表性。麦子意象的出现和海子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梵?高的影响密不可分,给了诗人“麦地诗人”的桂冠。“麦子”是海子苦难时的收容所,是诗人生存的信仰、生活的呐喊、生命的感恩,是苦难生活中对生命的质问,寄托了诗人对于生命多层次的思考,也代表了诗人的一生。海子只有像麦子一样植根与麦地上,才能抵达自己的精神世界。
目 录
1 天高地广麦苗盛——海子的意象系统 1
1.1 从天空到大地差一双翅膀 1
1.2 沃野千里,麦子发芽 2
2 笔下的麦子,心中的情愫 3
2.1 只要种子落地,终会发芽结果 3
2.2 村庄里的诗人,长在一颗麦子里 5
3 长着颗麦子般的心脏 6
3.1 生存的信仰 6
3.2 生活的呐喊 7
3.3 生命的感恩 8
4 “麦子”种在麦地上——海子的精神乐土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天高地广麦苗盛——海子的意象系统
海子的一生短暂而又极富传奇性,在其辉煌而短暂的诗歌生命中创造出了让人品味不尽的意象。“海子的诗歌中,包含了麦子、村庄、土地、太阳、水、火、黑夜、死亡等等意象,这些意象在海子的诗歌中形成了海子独有的意象系列。”[1]海子诗歌的意象自成体系,意象与意象之间对比明显,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海子对于大地有着无限的热爱,他信仰太阳,太阳属于天空,大地与天空滋生了海子诸多的意象,是海子诗歌中所有意象的母本。天空与大地,既是对称的,也是对立的。
1.1 从天空到大地差一双翅膀
海子诗歌的意象组成是有章可循的,天空、大地以及一些与其相关的衍生意象为海子诗歌作品的主要意象。这些意象可以笼统的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天空是无比辽阔的,在海子的诗歌中被寄寓了很高的价值。太阳又是宇宙的中心,在海子的观念中,“天空”与“太阳”是万事万物的绝对终极,是海子精神领域的最高权威,是海子所追寻的至高存在。这种观念已经深深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印刻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所以“天空”与“太阳”也是海子所有生命本体的精神本质。以天空为主体的“天空”意象体系,精神领域的意象本体。这一体系是以“太阳”为核心意象的“天空”意象体系,主要包含太阳、远方、黑夜、黎明等。
其二:沃野千里的土地上,能够孕育万物。毋庸置疑,海子是了解土地的,出生于农村的海子,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他的身体流动的血液是农村中最清澈的溪水,他的肉体是乡村里最淳厚的泥土,是如此的清新怡人。海子就和他的诗歌一样,让读者疲倦的精神打了个颤栗。“大地”有着很大的包容性,也就成为了海子诗歌创作中的意象母本,滋生了更多的意象。母体为“大地”的“大地”意象体系,其中是以“麦子”为代表意象,“大地”意象体系主要包含草原、河流等,以及由“麦子”衍生而来的意象,如:粮食、汗水等。
其三:从大地去往天空只有两个途径,死亡或是飞翔。飞翔,让肉体抵达天空,死亡,让灵魂抵达天空。海子无时无刻的不再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呕血与诗歌,在这天地之间,只有如此才能到达自己至高的精神领域。存在于天空与大地之间,又不归结为这两类的意象也是研究海子诗歌意象不可缺失重要部分。主要包含死亡、飞翔等
1.2 沃野千里,麦子发芽
海子有十五年在农村的生活经验,在这十五年里,海子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意象:麦子。以农耕为生活的民族,和麦子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麦子养育了整个民族。 “麦子”意象一直是海子诗歌中被研究的对象,但是从海子的所有作品来看,诗歌中含有“麦子”的并不多。从1983年的《东方山脉》,这首诗中有“麦”这个意象,也标志着麦子正要发出萌芽了。一些带“麦”字的意象也开始出现在诗里:“黑麦”、“新麦”、“麦穗”等。“‘麦子’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1985年6月诗人写下的代表作《麦地》这首诗中”。 [2]在这首《麦地》里,“麦子”是有特殊意义的从在,并不像在1985年《城里》这首诗中“我最爱煮熟的麦子”,这首诗中“麦子”依旧只是最为平常的麦子,作者没有寄寓深意和感情,因此,也就不再赘述。
从西川编的《海子诗全编》来看,“麦子”意象在海子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是较为稀少的,但却成为了海子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1988年《诗刊》上发表了《麦地》、《五月的麦地》这两首海子的诗歌,从此,海子也就有了“麦地诗人”的称呼。[3]纵观海子的所有诗作,“麦子”意象从其他意象中脱颖而出,“麦子”包含了诗人的种种感情,隐藏在其中的内涵已经远远大过本身。意象体现着诗人的独立个性,“麦子”意象的出现到成为诗人的代表,彰显了诗人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是不容模仿、不容复制的。“‘麦地’意象居于海子诗歌的核心地位,是海子最为常用并为海子带来巨大的荣誉。”[4]
2 笔下的麦子,心中的情愫
在海子的诗歌作品中,有很多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意象,“麦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意象的出现与诗人的想象力和情感的波动有很大的关系,“诗歌的意象不是凭空来的,可以是诗人灵感的突现,可以是诗人寻寻觅觅之后的结果,也可以是诗人偏爱的一些事物,也可以是诗人理想化的寄托物。”[5]不论是哪种方式使得意象随着诗作的情感而迸发出来,意象的出现与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内容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探究诗歌意象的生源对解读诗歌有很大的作用。
2.1 只要种子落地,终会发芽结果
种子落在一个诗人的心灵世界上,那它肯定会结出不一样的果实。海子的“麦子”从小就被种植在心里,等着有一天发芽、成长、结果。
海子诗歌中“麦子”意象的出现有很多因素,其中有三点尤为重要。首先,和海子一生的生长环境有关系。怀宁县高和镇一个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绝大部分依靠土里刨食,祖祖辈辈以农业为生。水稻和小麦是他们所种植的主要作物,也是全村人一年四季的口粮。这种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村子离得年轻人开始陆续离开这片土地到南方谋生而打破。即便如此,这座村庄除了瓦房被翻盖成新楼之后,这里的面貌并没有太多的改观,贫穷像条绳索,依然勒紧在村庄瘦弱的腰上。海子的父亲查振刚体弱多病,拜师学了裁缝,这个职业虽不能带来丰厚的收入,却能勉强的养家糊口。他的母亲操采菊家道中落后与海子的父亲结合。海子有3个弟弟,全家六口人自然免不了忍饥挨饿。海子有15年的农村生活经历,这15年里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农村的温情、贫困全都成为了海子笔下诗歌的语言,也体现着海子对于“麦子”的渴望,对于“粮食”的渴望。从海子前期的诗歌作品中就能看出来,比如《熟了麦子》,这首诗中许许多多在农村才能见到的物品出现在诗歌里,还有诗中描写的父亲与三叔收割麦子的场景,如果不是海子生长于农村,那么他肯定也不会熟悉一些农村特有的东西,也就不会写出这样的作品。我们称海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后写“饥饿”的诗人,他的诗歌中的“麦子”意象的出现,既与从小在农村的生活环境有关,也和他较低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关。这是“麦子”意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目 录
1 天高地广麦苗盛——海子的意象系统 1
1.1 从天空到大地差一双翅膀 1
1.2 沃野千里,麦子发芽 2
2 笔下的麦子,心中的情愫 3
2.1 只要种子落地,终会发芽结果 3
2.2 村庄里的诗人,长在一颗麦子里 5
3 长着颗麦子般的心脏 6
3.1 生存的信仰 6
3.2 生活的呐喊 7
3.3 生命的感恩 8
4 “麦子”种在麦地上——海子的精神乐土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天高地广麦苗盛——海子的意象系统
海子的一生短暂而又极富传奇性,在其辉煌而短暂的诗歌生命中创造出了让人品味不尽的意象。“海子的诗歌中,包含了麦子、村庄、土地、太阳、水、火、黑夜、死亡等等意象,这些意象在海子的诗歌中形成了海子独有的意象系列。”[1]海子诗歌的意象自成体系,意象与意象之间对比明显,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海子对于大地有着无限的热爱,他信仰太阳,太阳属于天空,大地与天空滋生了海子诸多的意象,是海子诗歌中所有意象的母本。天空与大地,既是对称的,也是对立的。
1.1 从天空到大地差一双翅膀
海子诗歌的意象组成是有章可循的,天空、大地以及一些与其相关的衍生意象为海子诗歌作品的主要意象。这些意象可以笼统的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天空是无比辽阔的,在海子的诗歌中被寄寓了很高的价值。太阳又是宇宙的中心,在海子的观念中,“天空”与“太阳”是万事万物的绝对终极,是海子精神领域的最高权威,是海子所追寻的至高存在。这种观念已经深深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印刻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所以“天空”与“太阳”也是海子所有生命本体的精神本质。以天空为主体的“天空”意象体系,精神领域的意象本体。这一体系是以“太阳”为核心意象的“天空”意象体系,主要包含太阳、远方、黑夜、黎明等。
其二:沃野千里的土地上,能够孕育万物。毋庸置疑,海子是了解土地的,出生于农村的海子,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他的身体流动的血液是农村中最清澈的溪水,他的肉体是乡村里最淳厚的泥土,是如此的清新怡人。海子就和他的诗歌一样,让读者疲倦的精神打了个颤栗。“大地”有着很大的包容性,也就成为了海子诗歌创作中的意象母本,滋生了更多的意象。母体为“大地”的“大地”意象体系,其中是以“麦子”为代表意象,“大地”意象体系主要包含草原、河流等,以及由“麦子”衍生而来的意象,如:粮食、汗水等。
其三:从大地去往天空只有两个途径,死亡或是飞翔。飞翔,让肉体抵达天空,死亡,让灵魂抵达天空。海子无时无刻的不再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呕血与诗歌,在这天地之间,只有如此才能到达自己至高的精神领域。存在于天空与大地之间,又不归结为这两类的意象也是研究海子诗歌意象不可缺失重要部分。主要包含死亡、飞翔等
1.2 沃野千里,麦子发芽
海子有十五年在农村的生活经验,在这十五年里,海子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意象:麦子。以农耕为生活的民族,和麦子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麦子养育了整个民族。 “麦子”意象一直是海子诗歌中被研究的对象,但是从海子的所有作品来看,诗歌中含有“麦子”的并不多。从1983年的《东方山脉》,这首诗中有“麦”这个意象,也标志着麦子正要发出萌芽了。一些带“麦”字的意象也开始出现在诗里:“黑麦”、“新麦”、“麦穗”等。“‘麦子’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1985年6月诗人写下的代表作《麦地》这首诗中”。 [2]在这首《麦地》里,“麦子”是有特殊意义的从在,并不像在1985年《城里》这首诗中“我最爱煮熟的麦子”,这首诗中“麦子”依旧只是最为平常的麦子,作者没有寄寓深意和感情,因此,也就不再赘述。
从西川编的《海子诗全编》来看,“麦子”意象在海子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是较为稀少的,但却成为了海子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1988年《诗刊》上发表了《麦地》、《五月的麦地》这两首海子的诗歌,从此,海子也就有了“麦地诗人”的称呼。[3]纵观海子的所有诗作,“麦子”意象从其他意象中脱颖而出,“麦子”包含了诗人的种种感情,隐藏在其中的内涵已经远远大过本身。意象体现着诗人的独立个性,“麦子”意象的出现到成为诗人的代表,彰显了诗人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是不容模仿、不容复制的。“‘麦地’意象居于海子诗歌的核心地位,是海子最为常用并为海子带来巨大的荣誉。”[4]
2 笔下的麦子,心中的情愫
在海子的诗歌作品中,有很多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意象,“麦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意象的出现与诗人的想象力和情感的波动有很大的关系,“诗歌的意象不是凭空来的,可以是诗人灵感的突现,可以是诗人寻寻觅觅之后的结果,也可以是诗人偏爱的一些事物,也可以是诗人理想化的寄托物。”[5]不论是哪种方式使得意象随着诗作的情感而迸发出来,意象的出现与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内容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探究诗歌意象的生源对解读诗歌有很大的作用。
2.1 只要种子落地,终会发芽结果
种子落在一个诗人的心灵世界上,那它肯定会结出不一样的果实。海子的“麦子”从小就被种植在心里,等着有一天发芽、成长、结果。
海子诗歌中“麦子”意象的出现有很多因素,其中有三点尤为重要。首先,和海子一生的生长环境有关系。怀宁县高和镇一个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绝大部分依靠土里刨食,祖祖辈辈以农业为生。水稻和小麦是他们所种植的主要作物,也是全村人一年四季的口粮。这种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村子离得年轻人开始陆续离开这片土地到南方谋生而打破。即便如此,这座村庄除了瓦房被翻盖成新楼之后,这里的面貌并没有太多的改观,贫穷像条绳索,依然勒紧在村庄瘦弱的腰上。海子的父亲查振刚体弱多病,拜师学了裁缝,这个职业虽不能带来丰厚的收入,却能勉强的养家糊口。他的母亲操采菊家道中落后与海子的父亲结合。海子有3个弟弟,全家六口人自然免不了忍饥挨饿。海子有15年的农村生活经历,这15年里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农村的温情、贫困全都成为了海子笔下诗歌的语言,也体现着海子对于“麦子”的渴望,对于“粮食”的渴望。从海子前期的诗歌作品中就能看出来,比如《熟了麦子》,这首诗中许许多多在农村才能见到的物品出现在诗歌里,还有诗中描写的父亲与三叔收割麦子的场景,如果不是海子生长于农村,那么他肯定也不会熟悉一些农村特有的东西,也就不会写出这样的作品。我们称海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后写“饥饿”的诗人,他的诗歌中的“麦子”意象的出现,既与从小在农村的生活环境有关,也和他较低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关。这是“麦子”意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