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词的英雄情结
摘 要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成名的大词人,以豪放词风闻名词坛。受时代和个人独特的经历影响,他词中充满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他那种笔势纵横,境界壮阔的英雄气概,影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英雄文化在南宋特定历史时代凝结成的杰出典型。
目 录
引言......................................................1
词作尽显英雄气.....................................2
1.1词作中的英雄情结.................................................2
1.2词作中的英雄形象.................................................3
华发苍颜英雄悲.....................................5
2.1时代造成英雄悲...................................................5
2.2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6
第三章 英雄情结产生的原因............................ ....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引 言
宋,尤其是南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是文化繁荣,尽管当时南宋军事实力衰落,远远落后于金元蒙几个少少数民族,更不用说葬送了其王朝命数的蒙元了,让人欣慰的是,尽管宋在硬实力上远远落后,但是文化成就却处于繁盛时期,两宋百年,这是最适合文人发展创作的时期,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弃疾是山东人,字幼安,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在北方金人统治区出生,词集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全宋词中,辛弃疾是作品被收录最多词人之一。他的词中又有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情结,使人读完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在两宋词上,他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和地位也最高,辛弃疾堪称宋词史上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辛弃疾的研究经久不衰,下面我将从辛弃疾作品中流露的英雄情结以及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三个方面来浅析他的英雄情结。
第一章 词作尽显英雄气
1.1词作中的军事意象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写的其实是他初次上战场时的经历。他回到南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征战沙场,仅仅只有年轻的时候在山东抗击金人的那次战役。后面是: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他一生的志愿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君王天下事”,北伐成功,“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渴望建功立业,名垂千古。最后一句饱含对现今处境的悲叹,“可怜白发生”,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对自己的理想还未实现就已经白发生的无奈。
但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上天没有眷顾他,平生郁郁不得志。在沙场奔走,血染战袍是他毕生的愿望,他的理想破灭后,只能用一声声悲壮的呼喊,一次次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把一个落魄英雄的形象镌刻在浩浩青史上,一首首激荡人心的英雄词作就是他为我们留下的瑰宝。几个世纪过去了,此刻依旧感觉有凛然之气。辛弃疾的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许多人都在学习和继承他词作中的精神。浏览他的作品时最触动我的是他词作中自始至终都流露出的英雄情结。辛弃疾的词有许多特点,有的婉约清丽,有的苍凉豪放,有的沉郁悲怆,但粗狂豪迈还是他的主要特点,他的英雄情结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大多数词作中。
1.2词作中的英雄形象
辛弃疾有两首著名的怀古词,一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两首词都写到了英雄。先看第一首: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中有3个英雄出现,第一位是孙权。孙权承继了孙策的遗业。掌握了江东基业,他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用大都督周瑜在赤壁之战击败了曹操的军队,实力和名气大涨,有派吕蒙夺取了之前被刘备侵占的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扩张了自己疆土,第二位是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刘裕出生贫寒,自称刘交之后,收复了长安洛阳之后逐渐壮大,但是功高震主,后来以京口为基地代晋自立,建立了南宋朝。他两次北伐,黄河以南的土地被收复。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战绩,“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话里概括了他当时的意气风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这是刘裕曾今居住的地方,当年正是从这里开始他辉煌的英雄一生。孙权和刘裕,都是靠自己的赫赫战绩,建功立业的,辛弃疾对他们的英雄事迹充满敬慕。辛弃疾在词中为何写这两个人,不仅是因为是京口与孙权、刘裕相关联。还因为辛弃疾自身的抱负和理想,他也想像词中他理想的英雄一样建功立业,成就英雄梦。
辛弃疾是在金统治地区出生的。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在《鹧鸪天》一词中辛弃疾对抗金的场面作了具体描绘: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当时,宋军在击败了南犯的金兵,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金兵大乱,北方的义军纷纷开始出现,女真于中原的统治岌岌可危的,形势对宋来说一片大好,宋孝宗也开始蠢蠢欲动,派遣了主战派之一张浚,开始对北方故土的收复。但是由于宋军主帅的无能,一次次的失败,没有抓住战机,张俊也顶不住压力,求和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孝宗皇帝也怕自己统治不稳。迫于朝堂的压力。派遣使者和金求和。从此,南北分裂成了一个常态,辛弃疾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回到南宋。
辛弃疾当时写下的这首词被主战派韩侂胄看到。当时韩侂胄是主战派的支持者。辛弃疾被任命为浙东安抚使,韩侂胄急于求成,想通过北伐的胜利来增加在朝廷的砝码,但辛弃疾知道这次北伐任重而道远,没有那么简单,只有知己知彼北伐才有希望成功。他通过对地我双方的分析判断时机并没有成熟,建议先按兵不动,他这种行为被韩侂胄认为是墙头草,认为他投向了求和阵营,不再信任辛弃疾,辛弃疾因此被贬为镇江知府。他固然愿意像孙权那样所向披靡,收复失地,但他不赞同韩倔胄的急于求成,冒险突进。他希望打有把握之仗,他不希望南宋重蹈南朝宋文帝的覆辙。刘义隆的三次北伐都因为这样而前功尽弃,这样的教训当吸取。辛弃疾将自己与廉颇这位秦赵相持事时的著名著名将领对比,向孝宗暗示了自己虽然已经老了,但是能力还在,北伐需要一个稳重的,有战略目光的人主持大局才能成功,廉颇最终没有被启用是因为他的仇人郭开的从中作梗,也是由于赵王的不信任老了的廉颇,这和辛弃疾的遭遇颇为相似,辛弃疾词最后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对廉颇遭遇的同情和自己不被委以重任的无可奈何和自己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愤懑。现在来看第二首词:
目 录
引言......................................................1
词作尽显英雄气.....................................2
1.1词作中的英雄情结.................................................2
1.2词作中的英雄形象.................................................3
华发苍颜英雄悲.....................................5
2.1时代造成英雄悲...................................................5
2.2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6
第三章 英雄情结产生的原因............................ ....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引 言
宋,尤其是南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是文化繁荣,尽管当时南宋军事实力衰落,远远落后于金元蒙几个少少数民族,更不用说葬送了其王朝命数的蒙元了,让人欣慰的是,尽管宋在硬实力上远远落后,但是文化成就却处于繁盛时期,两宋百年,这是最适合文人发展创作的时期,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弃疾是山东人,字幼安,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在北方金人统治区出生,词集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全宋词中,辛弃疾是作品被收录最多词人之一。他的词中又有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情结,使人读完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在两宋词上,他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和地位也最高,辛弃疾堪称宋词史上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辛弃疾的研究经久不衰,下面我将从辛弃疾作品中流露的英雄情结以及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三个方面来浅析他的英雄情结。
第一章 词作尽显英雄气
1.1词作中的军事意象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写的其实是他初次上战场时的经历。他回到南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征战沙场,仅仅只有年轻的时候在山东抗击金人的那次战役。后面是: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他一生的志愿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君王天下事”,北伐成功,“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渴望建功立业,名垂千古。最后一句饱含对现今处境的悲叹,“可怜白发生”,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对自己的理想还未实现就已经白发生的无奈。
但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上天没有眷顾他,平生郁郁不得志。在沙场奔走,血染战袍是他毕生的愿望,他的理想破灭后,只能用一声声悲壮的呼喊,一次次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把一个落魄英雄的形象镌刻在浩浩青史上,一首首激荡人心的英雄词作就是他为我们留下的瑰宝。几个世纪过去了,此刻依旧感觉有凛然之气。辛弃疾的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许多人都在学习和继承他词作中的精神。浏览他的作品时最触动我的是他词作中自始至终都流露出的英雄情结。辛弃疾的词有许多特点,有的婉约清丽,有的苍凉豪放,有的沉郁悲怆,但粗狂豪迈还是他的主要特点,他的英雄情结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大多数词作中。
1.2词作中的英雄形象
辛弃疾有两首著名的怀古词,一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两首词都写到了英雄。先看第一首: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中有3个英雄出现,第一位是孙权。孙权承继了孙策的遗业。掌握了江东基业,他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用大都督周瑜在赤壁之战击败了曹操的军队,实力和名气大涨,有派吕蒙夺取了之前被刘备侵占的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扩张了自己疆土,第二位是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刘裕出生贫寒,自称刘交之后,收复了长安洛阳之后逐渐壮大,但是功高震主,后来以京口为基地代晋自立,建立了南宋朝。他两次北伐,黄河以南的土地被收复。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战绩,“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话里概括了他当时的意气风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这是刘裕曾今居住的地方,当年正是从这里开始他辉煌的英雄一生。孙权和刘裕,都是靠自己的赫赫战绩,建功立业的,辛弃疾对他们的英雄事迹充满敬慕。辛弃疾在词中为何写这两个人,不仅是因为是京口与孙权、刘裕相关联。还因为辛弃疾自身的抱负和理想,他也想像词中他理想的英雄一样建功立业,成就英雄梦。
辛弃疾是在金统治地区出生的。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在《鹧鸪天》一词中辛弃疾对抗金的场面作了具体描绘: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当时,宋军在击败了南犯的金兵,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金兵大乱,北方的义军纷纷开始出现,女真于中原的统治岌岌可危的,形势对宋来说一片大好,宋孝宗也开始蠢蠢欲动,派遣了主战派之一张浚,开始对北方故土的收复。但是由于宋军主帅的无能,一次次的失败,没有抓住战机,张俊也顶不住压力,求和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孝宗皇帝也怕自己统治不稳。迫于朝堂的压力。派遣使者和金求和。从此,南北分裂成了一个常态,辛弃疾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回到南宋。
辛弃疾当时写下的这首词被主战派韩侂胄看到。当时韩侂胄是主战派的支持者。辛弃疾被任命为浙东安抚使,韩侂胄急于求成,想通过北伐的胜利来增加在朝廷的砝码,但辛弃疾知道这次北伐任重而道远,没有那么简单,只有知己知彼北伐才有希望成功。他通过对地我双方的分析判断时机并没有成熟,建议先按兵不动,他这种行为被韩侂胄认为是墙头草,认为他投向了求和阵营,不再信任辛弃疾,辛弃疾因此被贬为镇江知府。他固然愿意像孙权那样所向披靡,收复失地,但他不赞同韩倔胄的急于求成,冒险突进。他希望打有把握之仗,他不希望南宋重蹈南朝宋文帝的覆辙。刘义隆的三次北伐都因为这样而前功尽弃,这样的教训当吸取。辛弃疾将自己与廉颇这位秦赵相持事时的著名著名将领对比,向孝宗暗示了自己虽然已经老了,但是能力还在,北伐需要一个稳重的,有战略目光的人主持大局才能成功,廉颇最终没有被启用是因为他的仇人郭开的从中作梗,也是由于赵王的不信任老了的廉颇,这和辛弃疾的遭遇颇为相似,辛弃疾词最后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对廉颇遭遇的同情和自己不被委以重任的无可奈何和自己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愤懑。现在来看第二首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