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与林斤澜小说创作比较—以“高邮系列”和“矮凳桥系列”为例

汪曾祺与林斤澜小说创作比较—以“高邮系列”和“矮凳桥系列”为例[20191210161731]
内容摘要:本文以双重视界来观照陆文夫笔下的“小巷世界”。这里的“小巷世界”指的是陆文夫所写的苏州市民风情小说。代表作有《小巷深处》、《小贩世家》、《美食家》等等。在陆文夫描绘的世界中,他充当着一个矛盾又统一的主角。他既是一个理性的社会思考者,又是一个感性的文学创作者。社会思考者指向的是陆文夫肯定社会的进步以及相对的现代化特征;文学创作者指向的是陆文夫深受古典文学的影响而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偏爱。这二者也是对现代与传统的内涵的具体解释。在题材的选择、环境的描写以及人物的刻画中陆文夫寻求现代与传统的对立统一。本文也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深入探析属于陆文夫独特的以双重视界来观照的内心世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陆文夫双重视界小巷世界题材环境人物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题材的双重视界:“小巷世界”的奠基 1
(一)饮食题材 2
1.现代美食家 2
2.传统美食 3
(二)爱情题材 3
1.奔放的现代化题材 3
2.含蓄的传统化爱情 4
三、环境的双重视界:“小巷世界”的发展 5
(一)经济环境:时尚化的社会 5
(二)文化环境:古典化的社会 6
四、人物的双重视界:“小巷世界”的丰富 7
(一)人物语言 7
1.“现代派”的口头语言 7
2.“传统派”的心理语言 8
(二)人物思想 8
1.革新的现代思想 8
2.保守的传统思想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3
双重视界——论陆文夫的“小巷世界”
一、引言
陆文夫是江苏泰兴人,毕业于苏州中学,从195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50年的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他的“小巷文学”,因而陆文夫即便不是苏州人,却也被奉为“陆苏州”。《小巷深处》、《美食家》、《清高》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不少论者对其“小巷文学”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苏州小巷风情、苏州园林和苏州的饮食文化这三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篇:姚思源的《小巷的歌——陆文夫作品散论》提到,陆文夫的作品大都抒写市井小民的悲欢荣辱;陈娴的《论陆文夫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则说到小巷的物质文化、苏州园林的形象以及吃的文化;朱云在《当代苏州小巷风情小说的地域个性标签之水巷之恋》中认为,陆文夫对小巷的描写体现了陆文夫的乡恋情结;唐余俊则专门从《美食家》出发看姑苏美食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社会和美学意义。
根据以上论者的研究分析,从陆文夫本身出发去进一步探究他的作品也有很必要。陆文夫营造的这个“小巷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缔造者,在绘声绘色的描写中,他主要扮演了哪个角色呢?本文以双重视界为主要观察点去分析陆文夫及其作品。双重视界是指:一是陆文夫作为一个理性的社会思考者,他看到了社会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认可并且坚定社会转型的观念,肯定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二是陆文夫作为一个感性的文学创作者,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传统的一面,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偏爱,有时甚至对现代都市文化表现出情感疏离。简而言之就是在陆文夫身上体现出来的现代与传统的视界。题材的选择、环境的描写以及人物的刻画,这三者有机结合组成了陆文夫的“小巷世界”,本文试图以双重视界来观照这三个方面从而来探析陆文夫的内心世界。
二、题材的双重视界:“小巷世界”的奠基
陆文夫以善于独创而著称文坛,就像茅盾给他的赞语一样,陆文夫力求每一短篇不踩着人家的脚印走,同时也不踩着自己上一篇的脚印走。这种独创性着重表现在他所选择的小说题材上,不管是五十年代的爱情题材,还是八十年代的饮食题材,无一不体现了陆文夫独特的思考及其传统的内涵。
(一)饮食题材
1.现代美食家
美食家是指善于品评美食、美酒的专家,1983年发表于《收获》的一部中篇小说《美食家》使陆文夫“会吃”的名声在文坛中远扬,成为名副其实的美食家。他在作品中说:“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我们中国的民族传统崇尚生活节俭,讲究勤劳和质朴,而好吃就不可能成为主流,甚至遭到反对。于是《美食家》中以第一人称出现的“我”(高小庭)就是以反对好吃的身份出现的,而朱自冶则充当一个好吃的食客,或者准确地说是“美食家”。高小庭从小就瞧不起作为饕餮之徒的朱自冶,如果说高小庭是正面人物,那么朱自冶就是反面人物。但是在陆文夫的安排中,朱自冶不管是资本家还是美食家,他总比高小庭的日子过得好,而高小庭弄到后来却一无所长。试问陆文夫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呢?《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思是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思想。因此陆文夫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显而易见,他其实是在肯定美食家的出现。
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西方世界纷繁复杂的思想也开始传入中国,1982年陆文夫大胆创新使用“美食家”这个所谓外国人的名称来作为他的中篇小说的书名,并且这篇以饮食为题材的小说也得到了国内外的热烈反响。从最浅显的一面来说,陆文夫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他认可了美食家的合理存在,并且把这一面直接反映到他的作品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朱自冶会“战胜”高小庭的原因。而从更深层次来说,则是陆文夫看到了大众读者的内心世界。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这就是期待视野。读者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总会期待着作品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或者是与自己相通的思想倾向等。陆文夫亲历了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饥荒,因此他明白现在的读者处于哪一种状态,当温饱不再成为问题,那么怎么吃和怎么穿就成为主要矛盾了,而他的《美食家》正好解决了如何吃得更好的问题。不管从哪一面来说,陆文夫作为一个理性的思考者,他都看到了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在如今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吃货”与饮食节目的出现无一不证明了陆文夫的这种社会思考的合理性及其题材选择的明智性。
2.传统美食
陆文夫曾这样说过:“当美食家要比当作家难,谁封我是美食家便是提升了一级。谢谢。”或许陆文夫想要配得上这个称号,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饮食或者说美食这个话题。例如在《美食家》中描写道:“选用四斤左右的西瓜一只,切盖,挖去内瓤,留肉约半寸许,皮外雕以花纹,备用。再以嫩鸡一只,在气锅中蒸透,放进西瓜中,合盖,再入蒸笼回蒸片刻,即可取食。食时以鲜荷叶一张衬在瓜底,碧绿清凉,增加兴味。”又如在《小贩世家》中这样描写一副馄饨担:“它本身是那么精致、小巧,有碗橱、有水缸、有柴房、有利用余热的汤罐、有放置油盐佐料的地方,简直是一座微型的活动厨房。”陆文夫可以细腻地刻画西瓜盅的做法,可以精致地描写馄饨担的构造,也可以华美地表现诱人的摆好的席面,以至于从这些细微的文字中都可以看出他对传统美食的偏爱。陆文夫说饮食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大文化,这种文化其实指向的是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所以陆文夫也是一位“挑食”的美食家。他觉得高度的物质文明和文化素养的结晶把苏州名菜的丰富内容用一种极其淡雅的形式加以表现,在极尽雕琢之后使其反乎自然。作为一个挑剔的美食家,陆文夫当然不赞同这个反乎自然的结晶。他觉得在现代化的饭店中,往往注意饭店的气派、气势、气氛、豪华的装修、精致的餐具、小姐们垂手而立的服务,但是这些都是华而不实。比起在现代化的餐厅中吃空气,陆文夫更愿意在深夜宁静的小巷中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在这些直白显露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笔触主要涉及传统美食,表达他对传统美食以至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二)爱情题材
1.奔放的现代化题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小说题材的分类方式与尺度有鲜明的政治性,其中,工业、农业、军事,是重大的题材领域。在这个时候,陆文夫毅然选择了爱情这个非重大的题材作为他小说的主要内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非重大题材的《小巷深处》却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徐采石和金燕玉对此分析道:“《小巷深处》开拓了题材领域的一块处女地,塑造出了一个被当时的文学所遗忘和忽略的人物,为当时的文坛吹进一股新风,也为探索文学和人生、文学和人道主义等问题提供了范例。”从这段话中大致可以看出陆文夫在思考社会人生问题,这也就找到了他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妓女来当这个爱情故事的主人公的答案。陆文夫曾在苏州报当新闻记者,并且多次采访过为收容和改造妓女而设立的生产教养院,他为生产教养院的出现而感到欣喜。因为社会在进步,有更多像妓女一样的底层人物被得到关注,并且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这不仅是陆文夫的一个愿望,也是他对这个社会的希冀。他曾说过:“其实,促使我写《小巷深处》的动机恰恰是由此而来的,即在生产教养院结束之后的两年,我想找个‘徐文霞’,报道她的幸福的生活。”看得出来,陆文夫迫不及待想要表现现在的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他为此有多么的欣喜。经历1964年的一场风波,最后又在1979年成为重放的鲜花,这有力地证明是了陆文夫不仅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更是一个明智理性的思考者,社会也在朝着他思考的方向前进。
2.含蓄的传统化爱情
严格说来,陆文夫描写爱情故事的小说只有三篇,分别是1955年的《小巷深处》、1980年的《一路平安》和1985年的《井》。大部分研究者把视角投放在写实上,他们从这些作品中挖掘出能够看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当然,这是陆文夫作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他们都忽略了“陆苏州”在描写什么样的爱情,把爱情的本质遗漏了。儒家说:“食色,性也”,认为饮食男女之欲皆人性本具的需求。
在陆文夫的爱情作品中基本很难看到赤裸裸的两性关系,但是在他笔下的男女情感关系也不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三篇爱情小说中只有《小巷深处》谈到性,朱国魂在向徐文霞第二次勒索的时候:“看到徐文霞高高的胸脯,滚圆的肩膀,浑身散发着青春诱人的气息,他的心动起来了,升起了一种邪恶的念头。”这是陆文夫笔下描写两性关系最直露的一次,但是读起来丝毫没有色情意味,反而给人以一种含蓄而优美的感觉。《一路平安》中华家乙和范萍的情感是跨过一代人的时间距离的老年人爱情,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像范萍的女儿小芸说得那样:老年人的爱情枯燥无味。其实他们的内心是汹涌澎湃的,但是陆文夫赋予他们的爱情却是一种宁静、淡雅、涓涓细流的情感。陆文夫在谈文学的民族性时说过:“人分成各种民族,各个民族又常常是聚住在某一个地区里,每一个地区都有它特殊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民情。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特殊的素质和价值观点。文学是写人,是写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所以写人的文学就无法离开其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点。”所以陆文夫在描写男女爱情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带上了地方性的特点,就像整个江南城市一样:柔美、含蓄、温婉、淡雅。而此种地域文化本身就是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不得不说,陆文夫的确是偏爱这种传统文化的。
三、环境的双重视界:“小巷世界”的发展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不能离开一定的时代、社会和自然的环境。由此可见,环境描写尤其重要。但是,环境不止起衬托的作用,作者在描写环境的时候带有他本人的主客观情感色彩,不单单是为他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做铺垫。我们可以从经济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来阐述陆文夫的主客观内心世界。
(一)经济环境:时尚化的社会
这里所说的经济环境,顾名思义,指的是作者在小说中描写的一种社会经济状况,并没有复杂的内涵。陆文夫说过他自己是在自为的状态下进入创作的,而盛思明认为如果这种自为的创作是指作家对于创作的历史责任感,那是不应该有任何非议的。从浅层次来看历史责任感,就是作者对古今的思考。清初遗民诗人顾炎武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何尝不是一种历史责任感呢!作者所看到的社会会毫无保留地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去,因此,最简单地看社会是否在进步,作者是否认可这种进步,只需看他描写的经济环境如何以及他对这种环境的态度和表现。社会是兴是衰,在陆文夫的思考中,在他的文本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
陆文夫在新时期十年创作中所刻画的经济环境,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古色古香的小巷这一空间中渗入了大量的城市元素。80年代初中期,在《美食家》中出现出租车、营养学学会和巧克力等元素;《围墙》则着重描写了车水马龙的街头景象,且被陆文夫戏称为立体电影;在《门铃》中一开篇就写到,喜的是近两年来有了发展,许多人家都安上了电铃;还有在《井》中最后提到水龙头和洗衣机取代了古老的井。这些都是在社会转型初期典型的城市符号。到了80年代末90年初,这种经济环境在陆文夫的描写中则更富有现代化的气息。《清高》的主人公汪百龄和女方相亲的时候,就选择类似“电影院”、“咖啡店”这种具有异国情调的场所,比车来车往的街道更上一层楼。不仅如此,陆文夫在《享福》的描写中更是直接把小巷空间放在一个西方视野的平台上,文章一开头就提到一群西方旅游者拿着照相机对着东林寺巷照个不停。这些带有明显现代化的设施或者说现代化的场景,无疑指向的是经济进步这个层面。范培松曾经在《陆文夫传》中这样说过陆文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9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