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墙文化”看张生跳墙(附件)

摘 要“张生跳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个经典关目。从“墙文化”的角度解读“张生跳墙”,可知这里的墙既是建筑视阈下的墙,实现着阻隔分离,又是佛寺文化下的墙,代表着清规戒律,还是封建礼法下的墙,象征着男女大防。“张生跳墙”肯定书生的偷情行为、推崇世俗的男欢女爱、赞美青年的挑战权威,大大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目 录
引言 1
1 “张生跳墙”中的“墙” 3
1.1 阻隔分离:建筑视阈下的墙 3
1.2 清规戒律:佛寺文化下的墙 4
1.3 男女大防:封建礼法下的墙 4
2 “跳墙”对作品主题的深化 7
2.1 肯定书生的偷情行为 7
2.2 推崇俗世的男欢女爱 8
2.3 赞美青年的挑战权威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张生跳墙”是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中的一个经典喜剧关目,其情节本于元稹的《会真记》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又有了大的突破和创新。
“张生跳墙”是一个充满喜剧色彩的故事。情节为: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张生收到崔莺莺让红娘带给他的简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1]P138,便误以为崔莺莺约他晚上跳墙来花园相见。于是欢喜急切的等天黑与莺莺之约,毫不顾忌自己作为书生该有的文雅风度,夜半跳墙与心上人崔莺莺相见。却不料当他跳墙而过一把搂住正在花园焚香祭祀的崔莺莺,却惹怒了没有思想准备的崔莺莺。“少女的羞涩,传统思想的约束,身份的优越感,对红娘的猜忌情绪,霎时间一齐涌上心头,便立刻翻脸喊‘贼’!”[2]P74。接着怒骂“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1]P152并要拉他去见崔夫人,幸得红娘从中劝解道“姐姐,且看红娘面,饶过这生者。”[1]P153崔莺莺便又说“若不看红娘面,扯你到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起来。”[1]P153至于崔莺莺真是看红娘面,还是因为她对张生有情意在,并非真的要拉他去见夫人。但崔莺莺恼羞成怒的这个怒是真的,所以后来她又对张生说道“你既是秀才,只合苦志于寒窗之下,谁教你夤夜辄入人家花园?做得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非奸即盗。”[1]P153“先生虽有活人之恩,恩则当报。既为兄妹,何生此心?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今后再勿如此。若更为之,与足下决无干休!”[1]P153便与红娘走了。张生顿时懵了,兴高采烈的来与心上人相约,却不料得此结果,还差点被拿去见老夫人。张生苦恼到“你着我来,却怎么有偌多说话?”[1]P153张生这一遭便受了惊,窝了病,这就是后话了。
关于张生跳墙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如黄天骥在《冷暖集》中认为张生跳墙的原因是张生因大喜过望而误解了莺莺仅表盼念之辞的简诗,误以为人家是让他跳墙过去幽会的。[2]董每戡在《五大名剧论》中用了整整八页的篇幅细加分析,指出张生跳墙是“由于红娘的的恶作剧”。[3]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中这样写道:
关于张生跳墙的行为,《会真记》的写法是:“崔之东墙,有杏花一树,攀枝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果半开矣。”《西厢记诸宫调》的处理是:张生跳过墙后,才喊红娘:“快疾忙报与你姐姐,道门外玉人来也。”他们是在房里相会的。王实甫改变了元稹和董解元的写法,把崔、张会面的地点,改在后花园里,园里有墙,墙上有“角门儿”,两边可通,莺莺就在墙的一边“烧夜香”。在这里,王实甫将规定情景略略改变,不仅使这关目增加了新的情趣,而且在刻画张生性格方面有画龙点睛的作用。[4]P300
由此可见,在王西厢中崔莺莺写诗简给张生的确是有相约密会之意,但却并未要他夜晚跳墙幽会。
学界对“张生跳墙”的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文化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论著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本文试图从“墙文化”的角度分析“张生跳墙”,以期做出新的解读。
1 “张生跳墙”中的“墙”
“墙”它既是实体,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存于世。它既具形作为分隔界域的标志,也无形作为一种精神上的隔离、阻碍的文化现象。根据收集的资料我认为在王实甫《西厢记》“张生跳墙”中“墙”可大致分为建筑视阈下的墙、佛寺文化的下的墙和封建礼法下的墙。
1.1 阻隔分离:建筑视阈下的墙
“墙作为一种物体已经有6000年的历史,伴随着房屋的出现而出现的。”[5]P90并且它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也是随着墙的诞生而诞生。墙本指“房屋、院落、城邑等的四围,多为土筑或砖砌而成,垂直于地面”,是生活界域的一种重要标志,在我国古代墙也有垣、塘、壁多种称谓,形式化为城墙、宫墙、院墙、屋墙等。四面相连,层层相叠,高墙相围,既将自己与外界隔离,也对外界竖起隔离之界,形成自己的小世界。
张生跳的这堵墙是普救寺与莺莺所住的西厢的后花园之间的墙,它属于封护檐墙。所谓“封护檐墙”指的是:建筑的前后檐,尤其是后檐,檐墙一直砌到屋檐下与屋檐相连。檐椽架到檐檩上但不伸出,外面的墙体砌到与檐平,将椽完全封住。北方厚砌以防寒,南方可薄砌,封护作用很好。
在我国,“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建筑,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其文化功能和作用。《释名释宫室》中说:“壁,辟也。辟御风寒也。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6]P87《淮南子修务训》云:“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7]P263等。由此可以看出,墙所起的作用就是隔碍、间隔和分离。既是房屋界域的标志,也象征着人与外界的隔离,是秩序和规范的的象征体。并且这种“防御、保护和分隔”的其功能概念深入人心达数千年之久。
在戏剧中,“墙”的存在增加了悬念和矛盾,强化了戏剧冲突,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显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所以在古典戏曲中,尤其是描写男女情爱的戏曲作品中,“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舞台设置,《西厢记》中的“跳墙”则把墙在舞台表演上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普救寺与后花园之间就间隔一堵墙,这堵墙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建筑视阈下的功能和作用。竖立在崔莺莺与张生住所的中间,成为隔碍,将其分离。使他们两个虽只隔几尺之步,但却阻挡其不能相见,两个人只能望其墙高默然神伤。因为有了墙的增设,使故事的表演更加生动,精彩。
1.2 清规戒律:佛寺文化下的墙
佛教用语中的“清规戒律”,指的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戒律、规约。其“清规”指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僧团根据需要逐步制定的戒律。[8]P48清规包括寺院管理制度,内部章程,僧团修行生活规范和僧众行为准则等,内容很丰富。然而,这些内容基本都是与出家僧人有关的,是规范他们自己生活习性的制度。与外人没有太大关系,也并不对外人要求必须遵从,但寺庙中是有这种氛围在的。“戒律”不是中国佛教徒制定的,而是直接来自于印度佛教的戒律典籍。指信徒应该遵守的各种规定和行为规范,目的在于禁止一切不善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戒”适用于出家或者未出家的信徒,“律”专为出家僧众所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5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