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兰河传中的生命意识(附件)

摘 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深远影响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本文以《呼兰河传》中凸现出的冷漠、顽强的生命意识为主体展开分析,探究造成冷漠、顽强的生命意识的根源,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毒害之深,刻画了人们自身意识缺乏觉醒的现象。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知和追求。
目 录
引言 1
1 萧红的生命感知 2
2 生命意识的体现 4
2.1 冷漠的生命意识 4
2.2 顽强的生命意识 5
3 生命意识的根源 6
3.1 自我意识的缺乏 6
3.2 封建文化的影响 7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萧红在二十世纪的文坛上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以女性特有的个体生命感知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及生命价值追问。萧红是“五四”以来女作家中极少数遭遇了坎坷和磨难,屈辱和不幸的作家。她的童年是寂寞的、冷清的,从《呼兰河传》中萧红说:“我家是荒凉的”[1]P90就可看出。她的童年只有祖父的陪伴,父爱的缺失和家的缺失致使萧红在感情上过分依赖男性,这也是造成她和萧军情感悲剧的重要原因。萧红的一生都是在逃亡和反抗中度过,也因此她崎岖坎坷的一生成为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亲眼目睹封建宗法制度对人民的毒害,在面对封建家庭,无爱婚姻,生存困境的反抗过程中,萧红对于生命和死亡都有了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她期盼着构建充满爱与平等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中,人和自然都享受着爱、平等、尊重。
韩路在《生命意识与萧红小说创作研究》一文中对何谓生命意识阐释了自己的见解,他解释道:“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生命本体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等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自由的追寻,对生命痛苦的超越。”[2]P2简单地说“生命意识”就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感知理解,是生命独立的个体对生命存在与方式的体验,领悟和反省。
萧红的生命意识中充满了对理想生命形态的憧憬和追求。文本中她塑造的冯歪嘴子及他的儿子面对恶劣环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就可体现萧红对生命的赞颂,对生存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态的思考,这为生存在当下的社会提供了一种生命价值的模式,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审视生命意识和生命的价值。在她看来,生命个体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存在于困境与苦难当中,可生命却是生生不息的,追求爱与平等,自由与和谐的脚步也不会停止,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会构建一个和谐、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
1 萧红的生命感知
萧红的作品中总是给人展示了一个在荒谬世界中踽踽独行的寂寞灵魂。萧军曾评价萧红说:“她精神上是被摧残的;感情上是被伤害的;人格上是被侮辱的;肉体上是被伤毁的;孤独的寂寞却是时时在侵蚀着她。”[3]P20从萧军对萧红的评价中不难看出萧红的精神状态是糟糕的。萧红面对感情是敏感而脆弱的,她追求的爱是完美、纯粹,但萧军与端木蕻良却给不了她想要的感情。萧军还说:“她的精神生活是病态的,以至‘自尊’得到了病态化的程度,有时又陷在了深沉的几乎是难以自拔的痛苦的泥沼之中!表面上却又好矜持逞刚强陷在了感情的危机之中。”[3]P40萧红短暂而崎岖的一生恰恰应证了萧军对她的评价。她一直都是求而不得,始终没有得到现实生活中她所追求的爱,所以萧红把她的情感寄托到作品里。《呼兰河传》中体现出的独特生命感知就是萧红把自身的小爱上升到博爱,用博爱来关注命运场中的每一个人。
萧红虽出身在一个大家庭,但她的童年却是孤独、寂寞的。萧红的家乡呼兰,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属于塞北边疆,距离哈尔滨比较近,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县城,它的周围被广阔的草原所环绕,萧红就出生在这个四季界限分明、粗犷坦荡的地方。因此,她从骨子里就凸显出和江南女子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她身上天生带有勇敢又叛逆的气息。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因父亲性格暴虐,工作繁忙而得不到关爱,祖母对她冷淡,母亲对她疏远。但她的童年也不是完全无幸福可言的,至少她九岁以前的生活是相当快乐幸福的。萧红的出生对于地主家庭的祖父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此祖父对萧红是十分疼爱的,这也是萧红童年里唯一的一丝阳光和温暖。在萧红的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她对祖父温暖而又美好的回忆。在《呼兰河传》中萧红曾这样描绘记忆中的后花园:“蜻蜓是金的,花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一切都活了。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1]P59那里是萧红孤寂心灵唯一的避风港,对于萧红是“要做什么,就做什么”[1]P59的天堂般的存在,是她童年里快乐和幸福的秘密基地。然而祖父的爱虽使萧红短暂地感受到“家”的温暖,但也使萧红养成了叛逆、独立自主的性格。她既无法从父亲和继母那里得到想要的温暖及爱,也无法从祖父那里得到永远的陪伴与爱。所以,这一切使萧红比普通人更加早熟和叛逆,养成了无论面对何事都自己拿主意,有自己的看法及认识。因而当面对父母包办婚姻时毅然决然地选择出走逃婚,选择反抗,去追寻她想要的自由,平等和爱。在追寻的路上萧红见到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由此引发了她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索及探究。
生命意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个体生命被外界无尽的压迫,只有当个体生命受到压迫,受到剥削时,人们才可以更深刻的从自己的主观内心体验中去感知生命的去向和意义。萧红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颠覆时刻,提倡自由、民主、平等,张扬个性,推崇人权,男女平等。这些新思潮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着中国,但同时也给萧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她更加坚定和家庭及封建势力作斗争的信念,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
不难看出在萧红的生命中,仿佛始终带有不屈和倔强。即使面对再艰难的生存环境和心灵的折磨,她都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她的一生始终在漂泊的路上,始终都在追求爱和被爱,渴望被呵护,但直到走完自己短暂的一生她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情感。
2 生命意识的体现
《呼兰河传》中对生命意识描绘是肆意的,萧红始终都在表达对生命的歌颂,对社会黑暗的憎恨,对民族堕落的痛恨和对民众麻木不仁生存状态的悲哀。虽然是在表达沉重的内心情感,但文字描写却是带着诗意的浪漫。正如茅盾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4]P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8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