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伪善毒辣的王夫人

摘 要《红楼梦》中的王夫人一贯是慈眉善目的“活菩萨”形象,她吃斋念佛,乐善好施。但实际上,是个可以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游刃有余的狠角色。她用表面的“贤德”来掩盖内心的“阴诡”,不显山不露水的就将贾府的一切“军政要务”牢牢得抓在了手心儿里。一旦有人触犯了她的核心利益,这个平日里“怜贫惜老”的贵妇人就会展现出她脸酸心硬的真面目。王夫人性格中伪善毒辣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旧社会封建伦理教化制度与深院权利角斗对她的压迫和影响。王夫人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不仅烘托了其他人物形象,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目 录
引 言 1
1 王夫人伪善毒辣的体现 2
1.1 铁石心肠逼金钏 2
1.3 麻木不仁拆宝黛 4
2 王夫人伪善毒辣的原因 6
2.1 对贾宝玉的畸形母爱 6
2.2 错综复杂的家庭环境 7
3 王夫人伪善毒辣的影响 10
3.1 烘托其他人物形象 10
3.2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社会各界学者争相研究的焦点。多少年来,红学的发展早已超出了文学的单一范畴。其研究所涉范围极广,例如绘画艺术、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哲学、美学甚至是道家学说等等,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极致的一个不二佐证。它融汇了传统文化的精粹,汲取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神韵和意境,虚构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梦中世界。曹老在书中创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女性人物,她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都是立体化存在的真实个体。在这些人物中,王夫人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贾府乃至金陵城中几乎无人不知她“面慈心善”、一贯只知吃斋念佛,是个不管事儿的人。但实际上,从小说中诸多情节中亦可看出王夫人杀伐决断、毒辣冷漠的另一面。
直到二十世纪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夫人的性格比较复杂,不能单一而论之。金钏儿之死和抄检大观园事件都表明了在她“面慈心善”的表象下藏匿着一颗狠毒的心。而宝黛钗三人的悲剧结局也是由她一手造成的。从王夫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对于人的压迫摧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虽然仍旧有一些学者坚持研究具有阶级色彩的王夫人形象,但也有部分学者试图开辟一条新的研究道路,从时代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这一人物性格中所呈现出来的另一面,分析其形成两面性人格的根本原因。历来研究均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各具特色。在前人研究的丰富成果之上,新时期对王夫人的研究有所突破,在王夫人形象时代因素的分析上,也体现出了在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后,对人物形象的新的理解。
1 王夫人伪善毒辣的体现
在《红楼梦》锦簇如花团般的众多女性之中,绰号“凤辣子”的凤姐可称得上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了。然而,相较于王夫人,她却稍逊一筹。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王熙凤太过于锋芒毕露,不及王夫人的含而不现。在贾府中,王夫人表面上无所作为,实质上威不外露,步步杀机。而且排除异己,手段极尽残忍毒辣。她恣意给别人编造罪名,残害丫头的性命犹如碾死一只虫子一般容易。这个向来以“慈悲”著称的女人,抬手的一巴掌,就将贴身丫鬟金钏儿置于死地,出手抄检大观园,不动声色的就让她素来不喜的晴雯死于非命。甚至到了后来,麻木不仁的拆散了宝黛二人,致使黛玉香消,宝玉遁迹空门。
铁石心肠逼金钏
暑气熏蒸,宝玉热的难耐,背着手四处闲逛。不觉来至王夫人上房内,这个混世魔王竟然在王夫人眼皮子底下调笑金钏儿,“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扚”,[1]P410并掏出一丸香雪润津丹,“向金钏儿口里一送,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 [1]P411 宝玉上来,便拉着手,与金钏儿说起了体己话。金钏儿笑着回应道:我倒告诉你一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一语未罢,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1]P411
其实,金钏儿口中说的叫宝玉去拿贾环和彩云,实质上纯粹是少年的恶作剧,充其量也不过是少男少女第二性意识的萌发,根本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可是王夫人却偏偏要借题发挥,小题大做,伺机“清理门户”。她真正的意图是要将金钏儿撵出大观园,好给宝玉一个“清明的”生活环境。金钏儿下跪哭求:“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1]P411
虽然金钏儿苦苦哭诉哀求,王夫人却仍旧不肯改变心意,留其在府中。可怜见儿的,性情刚直不屈的金钏儿一时固执,拘泥于颜面,含羞带愤决计投井死了。一个含苞欲放的花季少女,本该有着灿烂的人生,却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就断送了自己的小命儿。事毕,王夫人为了维护自己“心慈手软”,“慈眉善目”的公众形象,抹掉她“吃完人”之后嘴边残留的血迹,竟然又换了一副嘴脸,摆出假仁假义的“菩萨”面孔,并将金钏儿的母亲叫来,赏了些许银两以及头面首饰,并且要求金钏儿之母对其感恩戴德,千恩万谢。她的“赏赐”是真的在心疼贫苦下层劳动者吗?恐怕不见得,她“赏”出的那几个臭钱,几件破烂货,只是为了买来“大善人”的美誉。
在整个事件之中,王夫人的处理手段可谓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仅达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同时,也大大的巩固了自己“吃斋念佛”的形象。一石二鸟,明明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野兽,到头来竟叫她往自己的身上贴了一层金,“嚼碎了骨头”,却还要给被吃者打上万劫不复的烙印。
1.2 冷酷无情赶晴雯
“吃斋念佛”之人本该“仁”却不仁。如果说王夫人在残害因为无须之祸而死的金钏儿的时候,还顾及颜面,给自己蒙上了一层似薄纱般的“遮羞布”,那么,在处理宝玉身边那些“不知礼数的”的奴仆们的时候,便是本相毕露,连那片儿薄薄的“遮羞布”也不要了。王夫人以傻姐儿在大观园中捡到“春宫”荷包儿为借口,故意大动干戈,兴兵动众的抄检大观园,其目的就是为了“排除异己”,借机“整肃朝纲”。
从王夫人指派的左膀右臂,“王善宝家的”这个“老货”身上,我们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明白她的险恶用心。首当其冲被“拾掇”的就是“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 [1]P75的晴雯。如果说金钏儿的飞来横祸是因为她和宝玉开了一个“见不得人”的玩笑,而触犯了王夫人的“行为道德准则”,“倒霉”是因为她自己的话。那么晴雯的悲剧便是因为她生的好且心性机灵了。王夫人在受到王善宝家的挑唆之后,迅速着人将尚在病中且并未十分装饰的晴雯传唤而来,冷笑道:“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
这话一出,就已证明了晴雯的小命儿已然朝不保夕了。果不其然,在以王夫人为首的“小团体”的百般凌辱之下,晴雯被残忍的逐出了大观园。这时节的俏丫头已然是:四五日水米不曾粘牙,恹恹弱息,蓬头垢面,两个女人才架起来去了。王夫人吩咐,只许把他贴身衣服撂出去,馀者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们穿。[1]P1079被赶回家的晴雯,等待着她的,是说尽歹话不顾及她死活的兄嫂、有着油膻之气的饮食器具、以及命数已定的悲惨结局。可怜晴雯虽生的比别人好,又“风流灵巧”,却反是毁在这“性情爽利”,“仙姿佚貌”中了。
晴雯的悲剧实际上是由王夫人一手造成的,这个牢牢占据了贾府权利中心地位的女人,在这个时候,为了维护自己在贾府之中的权威,已经开始撕破自己平日伪装的假象,将自己脸酸心硬的另一面展现了出来。在贾母提及晴雯之死的时候,王夫人竟然大言不惭的说晴雯是死于女儿痨,且强令即刻就送到外面去焚化了。做的如此灭绝人性,实际上,她撒谎是为了使自己在贾府众多人面前不失了“贤良”的美名儿,可是,她真的贤良吗?既然那么仁慈,又为什么要颠倒黑白,在秋天里接二连三的大打出手,如此残忍的逼死晴雯和那些学戏的小丫头呢?可见她的“仁慈”是假,“毒辣”却是真。她在外人面前所做的那些“仁慈善良”的表白,只能说明她是多么的虚伪,多么的阴险。就拿抄检大观园的这件事来说,明明袭人才是那个与宝玉不干不净,发生了实质关系,有私情的“污浊货”,却偏偏是她最得王夫人之心,又是夸她“行事大方,心底老实,知人识大体”是个“贤良”的丫头,又是从自己的月例里私拿了二两银子来赏赐给了袭人,扶袭人做了宝玉的“准妾室”。相反,对于枉自担了罪名的晴雯却下手毒辣,对晴雯袭人二人的不同态度,其实,恰恰暴露了王夫人的道德行为标准是多么的丑陋和污秽。在她的身上,折射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教化对于一个人人性的摧残和迫害,具有很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5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