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秀与张羽人物形象的比较

题目华秀与张羽人物形象的比较[20191216163856]
内容摘要:李渔《慎鸾交》中华秀与《蜃中楼》中张羽人物形象的比较,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相同点、不同点和人物形象差异的原因三方面。华秀与张羽人物形象的相同之处表现在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人物形象不同之处的比较表现在爱情追求、仕途功名以及人际交往三个方面;爱情追求方面从一夫多妻与从一而终、瞻前顾后与步步为营两个角度对比;仕途功名方面则从求且得仕与仕而不求、显亲扬名与自然平淡两部分切入;人际交往方面则是从谨言慎行与方圆自在、正名原则与独立人格两方面阐述。探究这两者人物形象的深层缘由有助于解析作品,从探讨时代背景与作者的创作心态内外两方面作分析,其中时代背景表现在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和明末清初的社会状况,作者李渔对通俗文学的重视、开放融合的写作理念对作品人物的设定也是颇为重要的。由以上的这些比较,可以看出李渔世情喜剧的创作渐趋成熟,对清初乃至之后的戏曲创作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华秀张羽人物形象比较 ThecomparisonofthecharacteristicsofHuaXiuandZhangYu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华秀与张羽人物形象的相同之处 1
(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
(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3
三、华秀与张羽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 4
(一)爱情追求方面 4
1. 一夫多妻与从一而终 4
2. 瞻前顾后与步步为营 5
(二)仕途功名方面 6
1. 求且得仕与仕而不求 6
2. 显亲扬名与自然平淡 7
(三)人际交往方面 7
1.谨言慎行与方圆自在 8
2.正名原则与独立人格 8
四、 华秀与张羽人物形象差异的原因 9
(一)时代背景 9
1.明末清初的社会状况 9
2.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 10
(二)作者李渔的创作心态 11
1.注重通俗文学的发展 11
2.开放融合的写作理念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华秀与张羽人物形象的比较
——李渔《慎鸾交》与《蜃中楼》的解析
一、引言
明末清初是继元代之后戏曲又一次繁荣,总结和提高了前人的舞台实践和创作经验,作品除了展现自身个性,同时也在自然形成的共性上另辟蹊径,以达到迎合公众需求的目的。李渔(1611—1680)字笠翁,别蜀笠道人,浙江兰溪人。戏曲家兼小说家的李渔,在清初颇负盛名,著作甚多,有《一家言》、《传奇十种》、《闲情偶寄》、《无声戏》及《肉蒲团》等书。《一家言》将其生平著述汇为一编,其中记载的诗词及史断,别具一格。沈宫詹绎堂先生曾评价李渔:“聪明过于学问。洵知言也。但所至携红牙一部,尽选秦女吴娃,未免放诞自流。”
《慎鸾交》与《蜃中楼》同为李渔十种曲,是李渔复式结构论的标本。在十部作品中,只有《蜃中楼》是李渔根据前代流传已久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蜃中楼》是实践李渔戏剧美学思想的范本,而《慎鸾交》,作者李渔认为它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却并非以往研究者心中李渔戏曲的佳作,因而对于《慎鸾交》的研究也甚少。
针对作品《蜃中楼》做研究分析的前人为数不少,研究成果也很多,但大多数人研究的是《蜃中楼》的改编特色,较多都是将前人的作品与之对比,探索其中情节安排、人物设定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较少有人针对作品本身作分析,从男主人公角度单作分析的则鲜有,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归纳的方法,从比较两者人物形象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内涵。
二、华秀与张羽人物形象的相同之处
在李渔的《慎鸾交》与《蜃中楼》中,主人公们的爱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几度出现阻碍。面对前行阻力,华秀与张羽各有不同应对方式。斯托曼在《情绪心理学》中指出:“情绪最广泛意义上的定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包括动物)所具有的一种心理形式,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生理基础。”人物性格在发生特定的情境时表现得愈加明显。
(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男女爱情故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从中国古代戏曲史中不难发现,才子佳人系列故事久经不衰,层出不穷。《慎鸾交》搬演的是华秀与王又嫱、侯永士与邓蕙娟风流道学兼擅的爱情故事。《蜃中楼》也是典型的爱情剧,开场即点明本文是一出以才子佳人为题材的婚恋剧。
【凤凰台上忆吹箫】柳子无妻,张生寡侣,两人义合同居。有龙宫二女,唇阁凭虚。 忽遇仙人接引,心肯处,四偶相俱。遭狠叔,势凌犹女,别许陈朱。悲呼,不偕俗侣,甘牧羊堤上,贬作佣奴。幸多情泣遇,泄恨传书。露衷曲,良缘终阻。遇神仙,别授奇漠。三兄弟,计穷煮海,献出双姝。(《蜃中楼》第一出《幻因》)
典型的“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婚姻受阻-大团圆结局”,作品中的神话色彩基本被淡化。历来在各个戏曲作品中的书生形象往往显得虚伪,在行为与情感互为归属的依附感上并不是毫无附加条件的,单纯的男女情爱关系不再是关键因素,更多的在于诸多外在条件,没有任何情感因素,往往从利益角度出发,代表了个人利益或者家族荣誉。
在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通常都会感叹怀才不遇,文人穷极一生却也得不到功名。但张羽与柳毅不存在这样的烦恼,两者满腹文采,对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一心为等得绝世佳人,盼望一段天赐良缘。文中面对人间少见的诸色宝玩,张生却只要亲事,恐再生变故,紧张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张羽真性情和真挚之爱的表现。
同样,柳毅在蜃楼中第一次见到舜华和琼莲,便大胆表达“要与小姐订百年之约”的想法。文中柳毅俨然是一位浪漫书生,不过他也是一贪图美色的男人,说的是一见钟情,其实无非就是见色起意。不过贵在他坦率,敢于直言。真正的男人,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能言必践,行必果。事出突然,但柳毅的言行举止很有风度。初次见面求婚有些唐突,虽有些许“不知进退”,敢于说出真情实话,倒显得真诚,丝毫不觉得低俗。所以,那些谈吐节制、话语真诚平实、说到做到的人才是值得信赖的。用现代语言来讲,柳毅敢于说出爱,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抱得美人归也实属情理之中。
《慎鸾交》中华秀年少及第,偏爱游览山川,亲贤访道。面对爱情,华秀慎交,知王惠娟是妓女,两人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索性克制自己的感情,处处躲避。虽有些许固执死板,但也重视感情,认真对待。他自白道:
【鹧鸪天】小生外似风流,心偏持重,也知好色,但不好桑间之色;亦解钟情,却不钟伦外之情。我看世上有才有德之人,判然分作两种:崇尚风流者,心力排道学;宗依道学者,酷抵风流。据我看来,名教之中不无乐地,闲情之内也尽有天机,毕竟要使道学风流合而为一,方才算得上个学士、文人。(《慎鸾交》第二出《送远》)
这段自白倒也十分贴切了。不同于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慎鸾交》改变了姻缘关系的发展走向,男女主人公爱情发展速度主要由男主人公矛盾的性格把控,并没有出现小人挑拨的桥段。两人的爱情阻力在华秀,恋爱过程也是他与自身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斗争过程。
两对情人都许下爱情誓言,按照正常的情节安排走向,势必需要检验男性人物对爱情的忠贞,于是华秀与张羽两人均赐婚予佳人,一个是豪门之女,一个是龙宫之女,都是天姿国色。为了形成对比冲突,作品《慎鸾交》中,李渔还设置了另一个人物来形成反差,就是侯永士。文中侯永士仗着自己秀才的身份,不事生产,沉迷于青楼酒色,在他眼里一旦金榜题名,就等于名利双收,飞黄腾达。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风流文人满嘴道学,“眼空一世,等科名于拾芥,轻富贵若浮云”,自称是“性薄经营,意耽花柳。”把一夫多妻看做理所当然,而此类男人基本胸无大志,做事难以决断。男子本应是藏巧于拙、寓清于浊、有识有力的模样。对比之下,华秀同张羽在辞婚之后,两人都为自己的婚姻努力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华秀努力谋求仕途,功成名就之时,自己在封建大家族里才会有话语权,同样的因为他对爱情的忠贞,使得王又嫱有了斗争的勇气。在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一点上,张羽选择了成效更快的途径,毅然决然选择了煮海,可以看出张羽是作者所歌颂的人物之一。
(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慎鸾交》中华秀是个“腐儒”,广交文人贤士,走访鸿儒名流,游览名胜之地。他是一个爱民的人,不喜骄纵过度、华而不实的风俗,并为之怆然。某种程度上华秀实践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理论,可以料想,他将来会是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官员。但他的封建背景决定了他的思想观念必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对待弱小、不公的时候他敢于站出来,这是对封建制度无声地抗议,是一种勇气与义气。
【皂角儿】我缺中帏,求亲甚虔,那两娇娃,都曾瞧见。慕伊的反不见怜,却婚人空劳垂眷。珠宜成串,人须并肩。怎忍得,强分去取,把好事成偏!(《慎鸾交》第二十三出《攘婚》)
其实侯永士的做法是迁就当时某些观众并不正确或并不高雅的趣味,配合时代生活大环境是戏剧创作绝对必要的,但不能一味迎合,所作所为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判断与见解。
相比华秀,张羽在对抗封建这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张羽主动要求代劳柳毅传书洞庭。带着书信来到龙宫,平静、坦然,举手投足之间风度翩翩。面对钱塘君的威胁暴怒,他冷静自持,“用几句巧话,激起钱塘的性子”,使钱塘君前去平定径河。回绝了钱塘君将舜华婚配给他的提议,是为了成全兄弟的婚事,不肯负与柳毅的兄弟之义,不肯做那害理之人,这对“道义之交”的手足情谊十分不易。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三国里万夫不当之勇的关云长,义薄云天。不同于《慎鸾交》,《蜃中楼》中的爱情阻力来自于外部,实质上就是三位龙王。舜华与琼莲私订终身、枉顾伦理纲常的举止激怒了封建家族的大家长们。要求自主婚姻,这是挑衅。
【前腔】(净)英雄相对辞巨觞,看眉宇轩昂。醉后时将猿臂攘,把朽骷髅还认做未死皮囊。险些儿挥拳运掌,击起了波涛千丈。
【黄莺儿】(小生)我心口细筹量,念生平守义方。怎肯损人利己将心抗?(《蜃中楼》第二十四出《辞婚》)
为了让人物更真实丰满,迎合社会群众的需求,戏曲家们塑造的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变得不再木讷单纯,他们被赋予市民阶层的精明与算计,其实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作小人行径,社会大众为了生存本就需要精打细算,人情世故亦是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些生存手段当然无可厚非。杂剧中的书生开始攻于计算,不再单纯地出于义气助人为乐,婚姻的选择也不再基于情感的诉求。书生形象的这些转变使得作品更容易被普通市民接受。书生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蔑视封建道德,本身便是一种进步。
三、华秀与张羽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
在李渔的笔下,华秀与张羽虽同样被设定为文人书生,却有很大差别。华秀更契合“帮闲文人”的标准,帮闲文人这四字本是人们评价李渔的,可以说是一个轻蔑的称呼。在《慎鸾交》中华秀自始至终都被囚困在官僚豪绅的生活里,内心荒凉落寞,却又挣脱不得。可以说,他封建迂腐,行为被动保守。张羽颇有君子风度,行动更为果断,这是两者最明显的差别。
(一)爱情追求方面
作品中华秀与张羽表面上都向往爱情,华秀立身庙堂,高官厚禄却依旧娶了苦守多年的王又嫱。张羽也得到龙王首肯娶得娇妻,在看似圆满的剧情里,两位男性人物的爱情观念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7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