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摘 要“是”字句是我国从古至今沿用最久、最常用的句式之一。在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是”字可以构成很多句子成分,而且其语法意义和句式都很繁杂。所以,当留学生在学习“是”字句时,一定会产生偏误。本文从“是”字句的本体研究为出发点,通过偏误分析理论和语料的搜集,当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是”字句时,对所产生的偏误类型进行总结,并分析偏误是如何产生的?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启发和帮助“是”字句的第二语言教学。
目 录
1 绪论 1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
1.3 语料来源 2
2 “是”字句的本体研究 3
2.1“是”字句的定义 3
2.2“是”字句的搭配 4
2.2.1“是”的语法特点 4
2.2.2“是”与其它动词的不同点 5
2.3“是”字句的语义类型 5
3 “是”字句的偏误类型及其分析 7
3.1“是”字句的偏误类型 7
3.2“是”字句的偏误分析 8
4.“是”字句产生偏误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10
4.1偏误原因 10
4.1.1母语负迁移 10
4.1.2目的语规则泛化 10
4.1.3“是”字句语法规则复杂 11
4.1.4汉语教师和学习者个人所导致的偏误 11
4.2教学策略及态度 12
4.2.1汉语教师 12
4.2.2汉语学习者个人 12
4.2.3汉语教师与学习者个人对待偏误的态度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绪论
“是”字句是我国汉语中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句式之一,其词性和用法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很复杂。因此,留学生在学习时,困难程度较高,从而导致偏误的产生。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是”字句的研究有很多,而且研究成果很丰富,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很深的影响力。2013年,张丹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者习得“是”字句的偏误分析》[1]中以其本体研究为理论依据,通过英汉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理论,对语料库中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从而对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习得“是”字句的偏误类型总结概括,并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及教学建议;2013年,崔若望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是”字句偏误研究》[2]通过搜集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探究了现代汉语“是”字句的句法结构、语义类别、偏误类型及成因,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将“是”字句与其它易混的句式进行对比分析,对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有所帮助;2014年,马苏阳在《中亚国家汉语学习者“是”字句偏误分析初探》[3]中对“是”字句进行了专门的探究,从中亚地区国家的汉语研究中寻找出共性,并收集总结出这些国家学生的学习特征,这样有利于进行课堂教学。因为“是”字句属于本土化研究,所以,国外还没有对“是”字句进行相关研究。
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是”字句在国内的研究非常广泛,而国外对于“是”字句的研究还有所欠缺。
1.2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本文以“是”字句的本体研究为主,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和偏误分析法研究“是”字句。通过剖析大量的语料,让读者可以很清晰明了的理解“是”字句,论文主要分为四章,重点主要是第二、三、四章,第二章主要是写“是”字句的定义、搭配和语义类型分析;第三章主要写“是”字句的偏误分析;第四章主要写“是”字句产生偏误的原因及教学策略。通过这三章的论述,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是”字句的重难点和学习方法。
1.3 语料来源
偏误分析需要有大量的语料支撑,本文的语料来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语料库:南京大学语料库、暨南大学语料库、CCL语料库等。通过对大量语料进行搜集、分析能够更加准确的认识和理解“是”字句。
2 “是”字句的本体研究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是”字句是一种最基本的句型。因此,学习者应对“是”字句的学习充分掌握。“是”字句的词性和语法极多,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时,应从“是”字句的定义、搭配和语义类型等方面去学习。
2.1“是”字句的定义
“是”字句在语法界一直有两种说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说法是认为在形式上有“是”的句式就是“是”字句,主要代表人物有谢永玲[4]、马永红和高尚义[5]等。狭义的“是”字句又分为两种:一种将“是”作谓语构成的句式,可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主要代表人物有范晓[6]、陈天福[7]等;另一种认为“是”不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只要“是”在谓语部分的开头也为“是”字句,代表人物是以黄伯荣[8]、宋玉柱[9]、张静[10]等,这两种说法对于研究“是”字句来说,都值得参考借鉴。
吕叔湘先生曾说:“‘是’字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肯定、联系、判断、强调,都无非是肯定,不过是轻点儿重点儿罢了这样看来,完全有可能把‘是’字的用法统一起来。这个统一的‘是’字,它的后头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语。”[11]吕叔湘先生的这段话说明了“是”还是应该叫判断动词。其实,在日常教学和运用上,“是”常常作为判断动词使用。
“是”的主要作用是判断主语和宾语的关系,位于主语和宾语之间,“是”字后一定要加宾语,然后整个谓语部分可用来表示判断、说明和描写主语的性质、特征和类别。对人的行为或事物的性质加以肯定。
“是”的词性是很多样的,通过词性可以知道“是”在句中所作的成分。那么,如何判断“是”字句中“是”的词性?洪心衡曾说过:“要决定一个词或一类词的性质和名称,最好能全面的掌握三点:(1)要根据它的特点;(2)要能够解释较多的现象;(3)应该照顾本语言的历史传统。”[12]通过上述定义,准确判断“是”的词性应从以上三点入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是”的定义非常多,而且词性多样。在本文中,我们将“是”作为判断动词使用,对“是”字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2.2“是”字句的搭配
“是”作为一个常用动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次数极高,它的基本意思是表示肯定、判断等,它可与多种词性连用,表现出“是”的多样性。
2.2.1“是”的语法特点
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与副词连用。例如:
(1)我们全部[都]是陕西师范大学的留学生。
(2)他[已经]是孩子的爸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5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