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哭
摘 要 “哭”是罗贯中塑造人物的重要方式,《三国演义》中尤以刘备的“哭”次数最多。刘备的“哭”成为其典型性格特征,百姓、宗族、兄弟、自己都成为刘备“哭”的对象。刘备的眼泪并不白流,任何一次流泪都有其目的和作用,包括感化百姓、笼络贤士、脱险境、保城池等。刘备的泪水具有深层含义,不仅是其仁君特质的体现,也是其英雄之志以及枭雄之术的体现。罗贯中在刻画刘备形象的时候,抓住“哭”的特征,其创作意图在于塑造凡人式帝王和突显争霸中的“人和”因素。
目 录
1引言 5
2《三国演义》中刘备“哭”的对象 6
2.1 为苍生而哭 6
2.2 为宗族而哭 7
2.3 为兄弟而哭 7
2.4 为自己而哭 8
3刘备眼泪的功用 9
3.1 感化百姓 9
3.2 笼络贤士 9
3.3脱离险境 10
3.4保有城池 11
4刘备眼泪的深层意义 12
4.1 仁君特质的体现 12
4.2 英雄之志的表露 12
4.3 枭雄之术的体现 13
5刘备“哭”中蕴含的创作意图 14
5.1 塑造凡人式帝王的形象 14
5.2 突显争霸中的“人和”因素 14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1引言
古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杀声与哭声相伴,鲜血和着泪水一起流淌。可以说,杀声有正义和邪恶之分,但是哭声是人性真情的体现;鲜血是利益纷争和战争割据的见证,泪水是人间真情的表现。“哭”是《三国演义》中,作者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和独特技巧,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忠义两重天的关云长,甚至到鲁莽的张飞都有泪洒衣襟的经历。据统计,小说中写到曹操和诸葛亮的哭各有13次,关羽的哭有7次,张飞和孙权的哭各有5次,孙坚和孙策的哭各有1次。”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诸葛亮祭奠周瑜之时哀伤大哭等,但是其中哭的次数最多的还是刘备,根据统计,《三国演义》中刘备共哭了三十多次,毛宗岗本第第81回有夹评曰:“刘备从来就善哭”, 第119回曰:“刘备的基业,多半是以哭而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的。”“哭”是作者用来塑造刘备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刘备人物性格的重要特征。
2《三国演义》中刘备“哭”的对象
眼泪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三国演义》中,主人公经常用眼泪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三国中刘备作为一方霸主,他看起来应该是流血不流泪的,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哭”形成其典型性格特征,百姓、宗族、兄弟、自己都成为刘备“哭”的对象,具体而言:
2.1 为苍生而哭
刘备出生于社会底层,深知百姓疾苦,同时也深切的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刘备立志做一个爱民如子的贤明君主,一生谨守“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一生多次为苍生洒泪。当时督邮逼勒县吏想要妄图加害刘备之,安喜县有五六十个老人来到门前痛哭,为刘备求情。可以说,刘备的“大哭”、“泣”、“哭告”等等,让百姓看到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君王,这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而言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希望。毛评竟先后六次评曰:“处处以百姓为重。”并说:“爱民是玄德第一作用。”在小说38回中刘备“三顾茅庐”时有这样的描述:“玄德泣曰:‘先生不出,苍生何如! ’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此处刘备真情表露,加上诸葛亮不忍心拒绝,最终打动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在这里,刘备的“哭”其目的虽然是为了天下苍生,但其本质是为了请诸葛亮出山,是其拯救人民于水火的目的的集中表现。“刘玄德携民渡江”中的“哭”更是体现了刘备与百姓休戚与共的亲近感,当时曹军大军压境,刘备多次“大恸”、“大哭”,哭声伴随于整个事件之中,集中体现的是刘备对百姓的仁人之心和爱惜之意。刘备边哭边自责道:“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当时刘备的哭在将士和百姓之中形成了共鸣,刘备的哭感染了将士,引起了百姓的感伤,也跟着一起痛哭起来,于是“哭”将刘备和百姓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共患难的亲密关系。总之,《三国演义》中刘备为百姓而“哭”集中体现了刘备的仁君之心。
2.2 为宗族而哭
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之子)的后代,正是皇族宗亲,刘备也适时打出“汉室宗亲”的大旗,以标榜自己的正统,正因为如此,世人才都称刘备为“刘皇叔”,其地位和名声才得以确立,并促使其成为一代君王。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说:“刘备在其低声下气的岁月里,刘备经过长期努力,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宽厚仁慈的形象,以弥补政治上的不利。”在三足鼎立之中,刘备的实力是最弱的,他只能小心翼翼顺势而为才能赢得舆论和人心。如刘备在战败后投奔荆州,刘表亲自迎接并热情招待。刘表临终托孤,并告诉刘备可以在自己死后占领荆州,这个时候,玄德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刘备这个时候的哭,不仅是为了宗族刘表而哭,更是显示了其不趁人之危的人心之心,这也是刘备拉拢人心、树立形象的一种方式。
2.3 为兄弟而哭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句谚语充分表达了刘备对于兄弟的真挚情谊。小说中“桃园结义”的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他们三人虽不是亲兄弟但却情胜兄弟,而且他们三人还志同道合。在《三国演义》中经常会有刘备为兄弟而哭的情形,如第76、77回中,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刘备关心兄弟,以致于坐立不安,甚至因为一场噩梦被惊醒。再后来听说刘封并没有发兵来救关羽,而大惊曰:“若如此,吾弟休矣!”后听到诸葛亮说要亲自到荆州解救兄弟,于是刘备泣曰:“云长若有失,孤断不独生!孤来日自提一军去解救云长!”当时的刘备已经是一方霸主了,但当听到兄弟蒙难时,却不假思索就前去解救,这在其他人的身上是很难看到的。此时如果说刘备的眼泪是对兄弟情义的外在流露,那么之后的一系列行动就体现对其泪水的升华。在《三国演义》中第78回,刘备在听到关羽被害的消息后,不仅哭倒于地,更是“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在听到三弟张飞将要遇害时,顿足曰:“噫!三弟休矣!”果然,没多久就得到张飞被害的消息,于是刘备“放声大哭昏绝于地”,见到张飞的首级时,“面无血色,放声大哭”。哭泣虽然有所帝王的威严,但是却彰显了刘备血性和情义,树立了其可亲近的形象。
目 录
1引言 5
2《三国演义》中刘备“哭”的对象 6
2.1 为苍生而哭 6
2.2 为宗族而哭 7
2.3 为兄弟而哭 7
2.4 为自己而哭 8
3刘备眼泪的功用 9
3.1 感化百姓 9
3.2 笼络贤士 9
3.3脱离险境 10
3.4保有城池 11
4刘备眼泪的深层意义 12
4.1 仁君特质的体现 12
4.2 英雄之志的表露 12
4.3 枭雄之术的体现 13
5刘备“哭”中蕴含的创作意图 14
5.1 塑造凡人式帝王的形象 14
5.2 突显争霸中的“人和”因素 14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1引言
古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杀声与哭声相伴,鲜血和着泪水一起流淌。可以说,杀声有正义和邪恶之分,但是哭声是人性真情的体现;鲜血是利益纷争和战争割据的见证,泪水是人间真情的表现。“哭”是《三国演义》中,作者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和独特技巧,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忠义两重天的关云长,甚至到鲁莽的张飞都有泪洒衣襟的经历。据统计,小说中写到曹操和诸葛亮的哭各有13次,关羽的哭有7次,张飞和孙权的哭各有5次,孙坚和孙策的哭各有1次。”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诸葛亮祭奠周瑜之时哀伤大哭等,但是其中哭的次数最多的还是刘备,根据统计,《三国演义》中刘备共哭了三十多次,毛宗岗本第第81回有夹评曰:“刘备从来就善哭”, 第119回曰:“刘备的基业,多半是以哭而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的。”“哭”是作者用来塑造刘备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刘备人物性格的重要特征。
2《三国演义》中刘备“哭”的对象
眼泪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三国演义》中,主人公经常用眼泪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三国中刘备作为一方霸主,他看起来应该是流血不流泪的,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哭”形成其典型性格特征,百姓、宗族、兄弟、自己都成为刘备“哭”的对象,具体而言:
2.1 为苍生而哭
刘备出生于社会底层,深知百姓疾苦,同时也深切的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刘备立志做一个爱民如子的贤明君主,一生谨守“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一生多次为苍生洒泪。当时督邮逼勒县吏想要妄图加害刘备之,安喜县有五六十个老人来到门前痛哭,为刘备求情。可以说,刘备的“大哭”、“泣”、“哭告”等等,让百姓看到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君王,这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而言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希望。毛评竟先后六次评曰:“处处以百姓为重。”并说:“爱民是玄德第一作用。”在小说38回中刘备“三顾茅庐”时有这样的描述:“玄德泣曰:‘先生不出,苍生何如! ’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此处刘备真情表露,加上诸葛亮不忍心拒绝,最终打动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在这里,刘备的“哭”其目的虽然是为了天下苍生,但其本质是为了请诸葛亮出山,是其拯救人民于水火的目的的集中表现。“刘玄德携民渡江”中的“哭”更是体现了刘备与百姓休戚与共的亲近感,当时曹军大军压境,刘备多次“大恸”、“大哭”,哭声伴随于整个事件之中,集中体现的是刘备对百姓的仁人之心和爱惜之意。刘备边哭边自责道:“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当时刘备的哭在将士和百姓之中形成了共鸣,刘备的哭感染了将士,引起了百姓的感伤,也跟着一起痛哭起来,于是“哭”将刘备和百姓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共患难的亲密关系。总之,《三国演义》中刘备为百姓而“哭”集中体现了刘备的仁君之心。
2.2 为宗族而哭
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之子)的后代,正是皇族宗亲,刘备也适时打出“汉室宗亲”的大旗,以标榜自己的正统,正因为如此,世人才都称刘备为“刘皇叔”,其地位和名声才得以确立,并促使其成为一代君王。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说:“刘备在其低声下气的岁月里,刘备经过长期努力,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宽厚仁慈的形象,以弥补政治上的不利。”在三足鼎立之中,刘备的实力是最弱的,他只能小心翼翼顺势而为才能赢得舆论和人心。如刘备在战败后投奔荆州,刘表亲自迎接并热情招待。刘表临终托孤,并告诉刘备可以在自己死后占领荆州,这个时候,玄德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刘备这个时候的哭,不仅是为了宗族刘表而哭,更是显示了其不趁人之危的人心之心,这也是刘备拉拢人心、树立形象的一种方式。
2.3 为兄弟而哭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句谚语充分表达了刘备对于兄弟的真挚情谊。小说中“桃园结义”的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他们三人虽不是亲兄弟但却情胜兄弟,而且他们三人还志同道合。在《三国演义》中经常会有刘备为兄弟而哭的情形,如第76、77回中,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刘备关心兄弟,以致于坐立不安,甚至因为一场噩梦被惊醒。再后来听说刘封并没有发兵来救关羽,而大惊曰:“若如此,吾弟休矣!”后听到诸葛亮说要亲自到荆州解救兄弟,于是刘备泣曰:“云长若有失,孤断不独生!孤来日自提一军去解救云长!”当时的刘备已经是一方霸主了,但当听到兄弟蒙难时,却不假思索就前去解救,这在其他人的身上是很难看到的。此时如果说刘备的眼泪是对兄弟情义的外在流露,那么之后的一系列行动就体现对其泪水的升华。在《三国演义》中第78回,刘备在听到关羽被害的消息后,不仅哭倒于地,更是“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在听到三弟张飞将要遇害时,顿足曰:“噫!三弟休矣!”果然,没多久就得到张飞被害的消息,于是刘备“放声大哭昏绝于地”,见到张飞的首级时,“面无血色,放声大哭”。哭泣虽然有所帝王的威严,但是却彰显了刘备血性和情义,树立了其可亲近的形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