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辙的出使诗

摘 要苏辙在元祐四年代替其兄苏轼为翰林学士出使契丹(辽国),他在出使中创作了许多具有研究意义的出使诗歌,这些出使诗歌能够体现出使辽国的经历对苏辙本人的影响以及对苏辙诗歌的影响。苏辙诗歌的创作特点通常为清幽峻拔,高雅闲淡,苏辙的出使诗继承了以往的风格,他的出使诗多为七言律诗,多为叙事,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记录了出使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将从苏辙的出使诗歌中探寻苏辙在出使契丹途中,通过对辽地生活感受的描写,表现出对辽国的情感态度变化、外交的思想变化以及他的出使作品与其他出使文人作品的不同之处。
目 录
1引 言 1
2苏辙出使诗的内容 2
2.1从“羁旅”到“胜游”心态的转变 2
2.1.1叙写病痛 2
2.1.2寝膳不适 3
2.1.3辽地风景 4
2.1.4心态转变 5
2.2从“战争”到“和平”态度的转变 5
2.2.1希望用“战争”收复失地的抱负 5
2.2.2从武力收复到希望“和平”的思想转变 6
3苏辙出使诗的创作源起 8
3.1澶渊之盟遗留的影响 8
3.2苏辙未出使前对辽国的态度 9
3.3其自身的文人气质 10
4苏辙出使诗的特别之处 11
4.1出使诗中唯一的寄内诗 11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元祐四年己巳(1089)十月,五十一岁的苏辙奉命出使契丹,十二月十日自契丹南归。出使契丹途中作《奉使契丹二十八首》[1]p10048(收录于苏辙《栾城集》),自契丹还朝上《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五首》[8]p208(收录于苏辙《栾城集》卷四二)。元祐六年辛未(1091)二月,苏辙由御史中丞迁尚书右丞,为六执政之一,位同副相。[2]10823由此,苏辙后期的行政格局都极有可能受到出使经历的影响,而他的政治思想就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苏辙的出使诗歌分析了苏辙出使前期、出使中期、出使后期的对辽国的态度不同以及转变,以及他身为宋朝文士的情感抱负。
苏辙的出使诗多为七言律诗,而苏辙本人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非常善于写七律,他的七律诗长于叙事,诗法与文法并重,诗文流畅而又凝练[3]p4。苏辙经历出使已是他的人生中后期,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技巧已经非常成熟。从风格上来说,苏辙的出使诗仍然延续着他一贯的清峻,富有哲思,出使诗歌多为叙事,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记录了出使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文主要分析苏辙的出使诗的情感态度的变化,通过诗歌内容中的叙事抒情,剖析了苏辙亲自到达辽地之后的最直接感受,包括对辽地的食物、对辽地的风景气候、对辽地的人民、以及他生病的经历等分析了苏辙在出使途中的情感态度;后通过苏辙的出使诗歌发掘了苏辙对辽国情感态度的转变,他由最开始的轻视到后来的欣赏,由想要出兵收复失地的理想到渴望和平的希望;最后通过分析苏辙在诗歌创作前所受到的历史遗留影响、人文地域的影响,理解了苏辙最初出现对辽地的轻视态度的源起。苏辙的思想情感变化都是这次出使经历的赋予他最宝贵的财富,同时这些出使诗歌也为我们后人研究辽宋关系、宋朝外交、宋朝使臣、出使诗歌等留下了珍贵的材料。
本文除了分析苏辙对辽地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还表现了苏辙个人的家国情怀,他身为宋朝使臣心中所怀的爱国情怀以及出使羁旅的思人思归的思乡情感。发掘了众多出使诗歌中的唯一一首寄内诗歌,以及苏辙与苏轼等人的唱和诗中苏辙个人真挚情感。 2 苏辙出使诗的内容
苏辙出使诗歌的内容是从苏辙的二十八首出使诗歌中探寻他在出使契丹途中,通过对辽地生活感受的描写,表现出对辽国的情感态度变化、外交思想的变化以及他的出使作品与其他出使文人作品的不同之处。
2.1从“羁旅”到“胜游”心态的转变
对于苏辙来说,将出使契丹称之为“羁旅”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苏辙的身体不适多次生病,他本身惧寒,又在寒冬出使了北方,导致他不能适应辽地的气候。二则是南北食宿差异较大,苏辙对辽地的食物不适。在生活方面的不舒适引起了心理上的不适,他在看到辽地特有的风景时,也消极不喜。直到他出使后期,他感受到了辽地人民的热情,理解了边地人民的疾苦,由此转变了自己的心态,看辽地的风景,看待这次出使经历也终于有“胜游”的感觉。
2.1.1叙写病痛
苏辙因为不适应北地的气候,在出使途中生病过几次,甚至临别时还摔了脚,所以在苏辙的出使诗歌中有部分诗歌都抒写了他的病痛经历,例如《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伤足》。
苏辙在《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中说对王崇拯说:
苏辙拖着病体太久了需要喝酒来宽宽心,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生理的不适是会影响心理的。苏辙讲到他切身的感受:“此行犹及蟹经霜。”[1]p10047(《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苏辙对此次出行的并不满意,宛若经历了风霜一般。苏辙在久病之下,心中寡欢也是能理解的。
但是苏辙的诗歌又给我们展示出了他的坚韧,即使身体不适,但还能和王崇拯喝喝酒谈谈正事儿,他在《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二)》中说:
同时也能聊聊功名,他在《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中道:
而他在即将回程的时候,由于归乡心切又不小心伤到了脚,他的心里就更加 焦急了,于是他作了《伤足》:
这首诗歌就能充分表明苏辙急迫归乡的心情,正是日夜思乡的情感导致他忘却止步,从而受伤。苏辙的出使诗延续着他一贯清峻,富有哲思的风格:
几句诗词就可体现他在遭受病痛时,仍然对生活有所思有所悟。
苏辙“少年病肺不禁寒”,偏偏却又在寒冬腊月出使了北地,心中疾苦可想而知,于是他说:“莫倚皂貂欺朔雪,”[1]p10048(《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之一》)不要依仗着有貂裘就不怕北方的朔雪,北地还是非常寒冷的,由此可见,苏辙是极度不能适应辽地气候的。
2.1.2 寝膳不适
苏辙在出使途中历经波折,食物不合口也是个大问题,他不习惯辽地的吃食,他的出使诗歌中有部分诗歌描写了辽地的食物及住宿,比如:《渡桑乾》、《十日南归马上口占呈同事》、《虏帐》。
苏辙在《渡桑乾》中对辽地的食物这般评价:
可见苏辙对辽地的食物是有多么的不可适应,胃口的不好导致他愈加的思念家乡。南归的路上,苏辙的出使诗歌中有这么一首,作《十日南归马上口占呈同事》:
“汉马亦知归意速,朝阳己作故人迎。”此句抒发了作者苏辙当时最真挚的情感,只这一句就足以表明苏辙的此时此刻归心似箭。在诗歌中描写了他在归途上想象着“经冬舞雪长相避,屈指新春旋复生。想见雄州馈生菜,菜盘酪粥任纵横。”[1]p10048一想到即将回到家乡,他心情就从低落转变向了愉悦。
苏辙在《虏帐》中说:
其实辽地的基础设施比中原差的太远,就算是王庭也不见得有多好,何况苏辙这样身体虚弱的文人就更加不能适应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9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