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散文中的现代精神
摘 要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创作具有极为强烈的现代精神与现代意识。汪曾祺在散文中通过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书写,在山水游记与回忆缅怀中张扬个人主体的独立意识与万物平等的观念。其散文秉承着个性张扬和安心为本的理念,展现出具有现代特色的民族意识,突破了传统的家国观念,对当代散文创作及文学的现代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 录
引 言 1
1. 主体独立意识、万物生命意识——人与自然 3
1.1山水散文中的主体独立意识 4
1.2人间草木中的万物生命意识 5
2. 个性张扬、安心为本——人与自我 7
2.1成长散文中的个性张扬 7
2.2回忆反省中的安心为本 8
3. 自然主义精神、民族意识觉醒—人与社会 10
3.1缅怀散文中的自然主义精神 10
3.2凡人小品中的民族意识觉醒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现代精神的具体含义甚丰,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词汇。本文中所要阐释的现代精神具体指文学层面上的。文学层面的现代精神又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中所涉及到的现代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在新的文学主流思潮中有着极大的奠基意义。因此,现代精神影响下的文学创作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鲜明的个人倾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复苏过来的文学创作一般都或多或少受到现代精神的影响。
我国文坛上的现代精神体现相当广泛,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现代”这个词语的内涵也极为广泛:鲁迅先生曾提出反对“礼教吃人”的观点,主张每个人在重视自尊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现代性的启蒙精神;女性作家张爱玲专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她笔下的人物一般都聚焦在现代都市女性的身上,从她们的心理着手,呈现出许多世俗生活化的内容,表现深刻有力,这又是一种现代性;沈从文先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以少数民族的淳朴天性来反衬现代大都市中自私贪婪的人性弱点,这同样是现代性。也正是有了如此多元化的现代性文坛表现,我们才强调了创作中现代精神的重要性。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中,现代精神痕迹最为显著。
汪曾祺先生的自作散文集有七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蒲桥集》、《逝水》、《人间草木》等都在文坛上有着极高的成就。纵观汪先生的散文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有生命的生灵万物还是无生命的山河湖海,都在他寄予现代精神的笔触下表达出融汇自然、平等自由、追求个性等许许多多创作一途中所需的现代精神特征。
打开《蒲桥集》的封面,我们会看到一段汪先生自己为自己的书做的宣传之语:“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1]p2
在之后的某次公开谈话中,汪先生谈到了当初写这段话的意图:让读者了解到自己的散文观。这段话中,“皆有情致”表达出文学作品要具有主体性,要表现出作家个人个性的存在感。散文作品中的山川河海、世间万物都成了作家主体性的展开之所。这种视主体为万象的个性精神,汪曾祺先生透过他的篇篇文章传达给我们。
本文将汪先生的散文作品分为三大类: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从这三点入手去对其作品风格与写作的精神意识来进行讨论研究,认为这三点分别映照着汪曾祺先生散文作品中体现的不同内涵的现代精神。
主体独立意识、万物生命意识——人与自然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人与自然,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古代中国,久负盛名的道家学派崇尚“道法自然”,认为“道”所反映的规律是顺其自然的。“道法自然”展现了宇宙的整个特性,包含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属性,宇宙间所有事物都遵循着“道”的“自然而然”规律。这一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中国历朝历代的更迭。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文字狱”的摧残与家国动荡使得明清时期的文人大都寄情山水、赏玩花草以消解来自各方面的痛楚。如刘基的《眼儿媚》中写到:“烟草萋萋小楼西,云雁压声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对生命细节的品味走进了一个心灵主体自我欣赏、自我愉悦的阶段。
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新潮思想萌芽,封建社会的人与自然思想受到冲击。“五四”时期以后,多元文化形成定势。作为同一文学流派且二者为师徒关系的沈从文与汪曾祺常常被拿来比较。沈从文先生也先后创作过5部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作品集在我国文坛上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与文学地位。
二人在创作上都自觉地疏离了与当时社会中心主流的关系,采取比较个性的写作立场,追求作品的独立品格。但两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生命个体,且沈从文先生的散文创作大都在他文笔逐渐成熟的时期,因此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而汪曾祺先生则以个性化的情感底蕴与审美角度来记录和反映了某个地域的人文环境,传达出他内心万事万物都具有生命意识的现代文化精神。
就具体作品来看,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中有一篇《箱子岩》。描绘的是沈先生在游览名胜“箱子岩”时的所见所感。沈先生从“箱子岩”的土著居民着手写,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划为两种来比较。在思索问题上充满了矛盾与对立,弥散着一种痛苦的张力。
相较于沈从文的忧愁,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则更倾向为受众营造一个纯净自然的和谐世界。汪先生天性自由,态度亲切雅致。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秉持着主体独立的思想。他的生命意识更加自成一派,诸多作品中张扬着他自己的个性精神。
杨学民曾在《汪曾祺的散文观》中提到:“散文要把主体精神和个性作为自己的内在规定性,但主体精神和个性极易被社会责任感、时代精神所诱惑和消解,而失去自我。”[3]
但是汪先生很清楚自己文章主体的自我所在,写一山,便融于一山魂;写一水,便化作一水灵。写花鸟鱼虫,便同它们“交朋友”,以万物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
因此,在汪先生的自然散文中,大至山水,小至花鸟鱼虫,我们都很容易可以从中发现主体独立意识与万物生命意识这两种现代精神。
1.1 山水散文中的主体独立意识
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主体意识是一个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表达自己观点和内心世界感受的重要素质。第一,他要表达的作品内容必须是自由的。第二,他思考的方式必须是自由的。有了以上两点,创作者的文学作品才会显示出富有深度的内涵。汪先生的山水散文中,便散发着强烈的主体独立意识。
汪曾祺一生游历甚广,见识过许多名山大川。但山水一词不能只单纯的表达他眼之所见。他的眼中,似乎没有什么著名或不著名,走到哪里,遇见了,便是在他这里有了名。
汪先生在描写《泰山片石》的散文中写道:“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4]p227
汪先生将泰山说成一位触不可及的伟人,类比到自身身上却变成了一个平常平和的人。
他前文说着自己与泰山“性格”上的种种不搭。后文却突然从泰山出名的历史原因起手,辅以各种神话古籍传说,配上不同历史人物的题作,将泰山的“前世今生”说了个透彻。
目 录
引 言 1
1. 主体独立意识、万物生命意识——人与自然 3
1.1山水散文中的主体独立意识 4
1.2人间草木中的万物生命意识 5
2. 个性张扬、安心为本——人与自我 7
2.1成长散文中的个性张扬 7
2.2回忆反省中的安心为本 8
3. 自然主义精神、民族意识觉醒—人与社会 10
3.1缅怀散文中的自然主义精神 10
3.2凡人小品中的民族意识觉醒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现代精神的具体含义甚丰,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词汇。本文中所要阐释的现代精神具体指文学层面上的。文学层面的现代精神又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中所涉及到的现代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在新的文学主流思潮中有着极大的奠基意义。因此,现代精神影响下的文学创作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鲜明的个人倾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复苏过来的文学创作一般都或多或少受到现代精神的影响。
我国文坛上的现代精神体现相当广泛,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现代”这个词语的内涵也极为广泛:鲁迅先生曾提出反对“礼教吃人”的观点,主张每个人在重视自尊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现代性的启蒙精神;女性作家张爱玲专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她笔下的人物一般都聚焦在现代都市女性的身上,从她们的心理着手,呈现出许多世俗生活化的内容,表现深刻有力,这又是一种现代性;沈从文先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以少数民族的淳朴天性来反衬现代大都市中自私贪婪的人性弱点,这同样是现代性。也正是有了如此多元化的现代性文坛表现,我们才强调了创作中现代精神的重要性。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中,现代精神痕迹最为显著。
汪曾祺先生的自作散文集有七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蒲桥集》、《逝水》、《人间草木》等都在文坛上有着极高的成就。纵观汪先生的散文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有生命的生灵万物还是无生命的山河湖海,都在他寄予现代精神的笔触下表达出融汇自然、平等自由、追求个性等许许多多创作一途中所需的现代精神特征。
打开《蒲桥集》的封面,我们会看到一段汪先生自己为自己的书做的宣传之语:“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1]p2
在之后的某次公开谈话中,汪先生谈到了当初写这段话的意图:让读者了解到自己的散文观。这段话中,“皆有情致”表达出文学作品要具有主体性,要表现出作家个人个性的存在感。散文作品中的山川河海、世间万物都成了作家主体性的展开之所。这种视主体为万象的个性精神,汪曾祺先生透过他的篇篇文章传达给我们。
本文将汪先生的散文作品分为三大类: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从这三点入手去对其作品风格与写作的精神意识来进行讨论研究,认为这三点分别映照着汪曾祺先生散文作品中体现的不同内涵的现代精神。
主体独立意识、万物生命意识——人与自然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人与自然,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古代中国,久负盛名的道家学派崇尚“道法自然”,认为“道”所反映的规律是顺其自然的。“道法自然”展现了宇宙的整个特性,包含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属性,宇宙间所有事物都遵循着“道”的“自然而然”规律。这一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中国历朝历代的更迭。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文字狱”的摧残与家国动荡使得明清时期的文人大都寄情山水、赏玩花草以消解来自各方面的痛楚。如刘基的《眼儿媚》中写到:“烟草萋萋小楼西,云雁压声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对生命细节的品味走进了一个心灵主体自我欣赏、自我愉悦的阶段。
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新潮思想萌芽,封建社会的人与自然思想受到冲击。“五四”时期以后,多元文化形成定势。作为同一文学流派且二者为师徒关系的沈从文与汪曾祺常常被拿来比较。沈从文先生也先后创作过5部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作品集在我国文坛上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与文学地位。
二人在创作上都自觉地疏离了与当时社会中心主流的关系,采取比较个性的写作立场,追求作品的独立品格。但两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生命个体,且沈从文先生的散文创作大都在他文笔逐渐成熟的时期,因此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而汪曾祺先生则以个性化的情感底蕴与审美角度来记录和反映了某个地域的人文环境,传达出他内心万事万物都具有生命意识的现代文化精神。
就具体作品来看,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中有一篇《箱子岩》。描绘的是沈先生在游览名胜“箱子岩”时的所见所感。沈先生从“箱子岩”的土著居民着手写,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划为两种来比较。在思索问题上充满了矛盾与对立,弥散着一种痛苦的张力。
相较于沈从文的忧愁,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则更倾向为受众营造一个纯净自然的和谐世界。汪先生天性自由,态度亲切雅致。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秉持着主体独立的思想。他的生命意识更加自成一派,诸多作品中张扬着他自己的个性精神。
杨学民曾在《汪曾祺的散文观》中提到:“散文要把主体精神和个性作为自己的内在规定性,但主体精神和个性极易被社会责任感、时代精神所诱惑和消解,而失去自我。”[3]
但是汪先生很清楚自己文章主体的自我所在,写一山,便融于一山魂;写一水,便化作一水灵。写花鸟鱼虫,便同它们“交朋友”,以万物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
因此,在汪先生的自然散文中,大至山水,小至花鸟鱼虫,我们都很容易可以从中发现主体独立意识与万物生命意识这两种现代精神。
1.1 山水散文中的主体独立意识
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主体意识是一个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表达自己观点和内心世界感受的重要素质。第一,他要表达的作品内容必须是自由的。第二,他思考的方式必须是自由的。有了以上两点,创作者的文学作品才会显示出富有深度的内涵。汪先生的山水散文中,便散发着强烈的主体独立意识。
汪曾祺一生游历甚广,见识过许多名山大川。但山水一词不能只单纯的表达他眼之所见。他的眼中,似乎没有什么著名或不著名,走到哪里,遇见了,便是在他这里有了名。
汪先生在描写《泰山片石》的散文中写道:“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4]p227
汪先生将泰山说成一位触不可及的伟人,类比到自身身上却变成了一个平常平和的人。
他前文说着自己与泰山“性格”上的种种不搭。后文却突然从泰山出名的历史原因起手,辅以各种神话古籍传说,配上不同历史人物的题作,将泰山的“前世今生”说了个透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