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隐性课程对中小成长的影响(附件)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践行越来越重视,促使目前的教育理念发生了相应变化,受教育者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人们不再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把注视点投向孩子的人格成长,关注他们的生活习性、行为养成、人格塑造等方面。本论文意在研究语文隐性课程对中小学生潜移默化的表现,旨在探索这一课程资源对他们成长的影响,阐述中小学语文隐性课程的设计思路;分别从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语文教师的潜在教育、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学生同辈间的交流互动四个方面来体现。
目 录
引言 1
1 语文隐性课程理论概述 2
1.1 “隐性课程”的概念 2
1.2 语文隐性课程研究的现实意义 2
2 语文隐性课程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4
2.1 语文课程资源的界定 4
2.2 语文隐性课程的发展趋势 4
3 中小学语文隐性课程的设计阐释 7
3.1 校园文化的隐形课程走向反思 7
3.2 语文教师自身的隐形课程功能 8
3.3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隐形“奠基”课程 9
3.4 学生同辈亚文化交流是重要的成长资源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言
本课题缘起于自身在接受语文教育教学时的体会与总结,在个人接受教育阶段亲身体验到语文课程所隐含的一些因素对自身的影响,不单单是知识方面,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自从新课改颁布实施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语文隐性课程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受传统知识教学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未被正视。
美国学者杜威与门生克伯屈是较早涉及隐性课程的学者。杜威提出的“附带学习”,主要强调伴随性学习的重要性;随后,克伯屈提出了“主学习”、“副学习”、“附学习”,认为任何一种学习无外乎包含这三个部分。虽然俩人没有明确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但确清晰包涵着隐性课程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隐性课程”这一词汇飘落到中国的教育界时,起初只是简单的概括其理论知识,后来通过实践性探索,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做了进一步努力,到了20世纪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学者的探索才向着更为深入的方面发展。
虽然学者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各执其词,但概念的多重性却并未扰乱人们对它更深层次的探索。论文的研究方法着眼于文本分析法和交流访谈法,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人们目前对语文隐性课程的认知程度和实际开发情况,观察中小学生在语文隐性课程开发中的表现与发展,来辅助我完成论题的研究。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质的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学习,而且更加关注他们良好品行的养成;试从教育层面对语文隐性课程做一些探索,目的旨在研究语文隐性课程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1 语文隐性课程理论概述
1.1 “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这一理论术语最初是被美国著名教育家杰克逊在他的《班级生活》一书中提出的,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并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的全部。
隐性课程也称为隐形课程、潜在课程,台湾学者陈伯璋指出:“潜在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1]P71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不仅接受了基本的学科知识,而且获得了思想、行为、动机、价值观和其他精神层面上的成长教育;后者是通过潜在教育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随后,杰克逊便把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称之为隐性课程,随即,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扩展延伸也就不断展开了。
虽然说,关于隐性课程的含义有多种表达方式,学者们的概述也不尽相同,但其共性还是比较明显突出的,所探索的主要特征还是存在的,即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表上不存在的课程,是一种依附于显在课程而体现的隐形教育资源,具有不易让人察觉的隐含性特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偶发性收获,是非预期、非计划性的知识获得,并时刻伴随着显在教育教学而存在。
1.2 语文隐性课程研究的现实意义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课程,对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2]P6传统的语文课堂侧重关注的是对教材内容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感染而得的启迪;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结合语文隐性课程的内在特征,有效释放教学活力,能够使他们的情感、意志等内在因素得已较快发展。
虽然说,学习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是每一位学生在校内或校外的当下任务,也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可是,面对当前这个人才拥堵、新型化的社会,只拥有基本文化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好的修养,易燥易怒常规化;心态不平衡,心理素质弱化;遇到挫折困难时焦虑不安,一味地寻求或等待着别人的帮助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还需从市场的迎合处打开缺口,从自身发展的局限处着手来解决,应该放宽视觉预览的感知,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有能力掌控自我局面的社会型人。
语文隐性课程对学生三观的形成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隐性课程具有塑造人格发展的功能,注重学生的爱好、特长、性格、品行等情意方面的发展;而隐性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恰好填补了实际课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忽视学生情感领域方面培养的这一空缺,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有着巨大作用。语文隐性课程独有的教学方式和潜移默化的隐形功能,是每一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这种潜在的教育教学会为他们未来的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了,全方位的对语文隐性课程进行探索和研究是提升目前的教学质量和改良眼下教学效果的前提,充分利用其蕴涵的积极因素,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2 语文隐性课程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2.1 语文课程资源的界定
课程按性质和内容分为两种,即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界定是这样表述的:显性课程教学是有明确目的和计划的,包括各门学科课程和活动设计课程;隐性课程教学是没有明确目的和计划的非常规课程,囊括了显在课程上不外现的所有附带学习资源。在实践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只看到了显性课程的海量内容而忽略了潜在教育的有力渲染。
隐性课程之所以能够快速走进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的注意,得归功于杰克逊对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虽然说学者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经过了多年的探索,该领域的研究范围也在不同层面上有了很大的扩展与深入,但仍然还停留在过渡阶段,未能进行有效利用,因此,对隐性课程的深入解读仍有些含糊。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教育者不能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割裂开来,对语文课程资源要深化认识。语文隐性课程在教育教学上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便有了这样一种说法“不重视显性课程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而不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3]P36
显性课程教学与隐性课程教学是不冲突的,至于如何论述两种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不能以偏概全,实践运用中采取侧重点,直接定义哪种课程更为重要,对学生而言作用更大。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育人的角度来看,有效统一利用课程资源这一视点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探讨,并为之提出解决的方案,随即进行实践运用操作,这样的话,课程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才能更有效地助推教学的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