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家两姐妹的爱情悲剧(附件)

摘 要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以凝重的笔调抒写了一曲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撰写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浮沉,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纽结的爱情悲剧。在他们痛苦爱情的背后,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便是彼此不相调和的性格和宗教分歧,正是在这样的交织碰撞中,才深刻体现文本所蕴含的悲剧力量。本文正是从揭开这一爱情悲剧的主要女性人物梁君壁和梁冰玉入手,来深度思考这悲凉的爱情挽歌。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悲剧的解析来探讨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模式,第二部分深入解析爱情悲剧背后两姐妹的爱情模式,来看她们性格引导下的选择。第三部分着重分析推动爱情悲剧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是总结对爱情悲剧的思考。
目 录
引言 1
1 爱情悲剧的理解 2
1.1 悲剧的定义 2
1.2 悲剧的模式——一夫二妻 3
2 爱情悲剧的类型 5
2.1 捍卫者的婚姻悲剧——梁君璧 5
2.1.1 忍辱负重 6
2.1.2 独断专横 8
2.2 叛逆者的婚恋悲剧——梁冰玉 10
2.2.1 新时代女性 10
2.2.2 委曲求全 12
3 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14
3.1 宗教信仰 14
3.2 个人性格 15
4 爱情悲剧的意义 17
4.1 对现实社会的关照 17
4.2 对个人、民族命运的反思 18
结 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2
引言
《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新时期的作品,在作品中,她建构了一个回族人民的艺术世界,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傲然挺立的一朵异卉奇花。作者将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同厚重的历史沉淀结合起来,通过描写北京回族艺人之家三代人的命运浮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穆斯林家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人生历程,以及回族人民真实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带我们深情回望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p1
这部作品成功地表现出了回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一经出版就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对此,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冰心曾称《穆斯林的葬礼》为“一本奇书 ”,刘白羽曾这样评价霍达的作品:“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荡气回肠,余韵绕梁。”[1]p1并称赞它为穆斯林生活的圣洁诗篇。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梁新月、楚雁潮等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透过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热情地讴歌了回族人民勤劳、善良、宽厚、仁爱的优秀品格,颂扬了她们敢于向命运挑战、奋发进取的精神。书中梁家两姐妹的爱情悲剧尤其震人心魄,现就全书中所呈示的主要爱情悲剧以及悲剧的成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1 爱情悲剧的理解
爱情与婚姻是当今文坛创作永恒的话题,可以说婚姻是爱情最好的归宿,然而并不是每一对相爱的恋人都能走进婚姻的殿堂。就如《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梁家两姐妹,她们的出现贯穿了三代人的情感纠葛。无论是忠厚老实的梁亦清、为事业拼搏的韩子奇、还是小小年纪就背负上一代恩怨的韩新月,都无一避免的生活在由韩子奇、梁君璧以及梁冰玉所制造的悲痛与压抑之中,也让看似风光无限的韩府陷入了深深的黑暗之中。
1.1 悲剧的定义
在了解梁家两姐妹的爱情悲剧之前,首先我们要对悲剧的定义有个清晰的了解。悲剧起源于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颂歌演变而来。我们通常所说的悲剧其实是戏剧体裁的一种,它是指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奥古斯丁认为悲剧快感的根源在于悲剧剧情所引起的同情,但这种同情是有害的,因为它唤起的是世俗的激情。“对于悲剧快感无论肯定抑或否定,都以承认悲剧魅力为前提,都同样是从悲剧的审美效果,从悲剧所给予观众和读者的审美反映上加以分析的。”[2]p5862从审美客体的本质条件看,悲剧之所以为悲,在于“作品所表现和强化的不是美战胜丑的冲突走向,而是丑扼杀美逆反冲突”。[3]p8693因此,西方悲剧着重强调人物之间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情感冲突,他们所要表现的是纯粹的悲剧。以《俄狄浦斯王》为例,虽然俄狄浦斯明知自己会有弑父杀母的遭遇,但他还是努力想要改变现状,经过一番苦苦挣扎却仍然逃不过命运的悲剧,最终只能弄瞎自己的眼睛,告别女儿,哀叹命运无常!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根据悲剧所涉及的不同内容,将悲剧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他们分别是英雄悲剧、家庭悲剧、命运悲剧。而《穆斯林的葬礼》就属于家庭悲剧的一种,它通过描写穆斯林家族中错综复杂的的人物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等来表现他们家庭矛盾和爱情悲剧。她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体现在不同的性格、社会背景、宗教信仰这几方面。朱光潜先生说:“悲剧比别的戏剧更容易唤起道德感和感情,因为它是最严肃的艺术。”[4]216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包含了两代人的群体性的爱情悲剧。小说题名为《穆斯林的葬礼》,葬礼一词即表明文章悲剧的基调。小说整体语言基调低沉,充斥着伦理悲剧、爱情悲剧、命运悲剧。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的描写及原因的揭示,我们深刻体会到文本中的悲剧力量——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品描写的20世纪20至60年代间,中国正处在变化莫测的多事之秋,在极其复杂、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下,这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都始终不曾放弃寻找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尽管他们为之奋斗付出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但结局却都是失败。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与结局之间的巨大反差,更增强了悲剧人物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从而激起读者更多的醒悟和震惊,使人物具有了悲剧美。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悲剧几乎是毁灭性的,主要强调的“一悲到底”的悲剧模式。但是在东方,人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悲剧的表现上更多强调的是“以和为美”的传统美学精神。以琵琶记为例,它改编自《赵贞女》,在《赵贞女》中描写了蔡伯喈上京应举,贪恋荣华富贵,弃妻再娶的故事。而在改编的《琵琶记》里蔡伯喈却成为了一个忠孝两全的人物,意在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由于受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东西方对悲剧的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西方悲剧的描写偏向于命运,所体现的是彻底性的毁灭,而东方的悲剧则力求唯美,所强调的是价值观的抗衡。因此有许多人将东方悲剧的表现形式称为“中国式悲剧”,其实“中国式悲剧”就是对封建制度、社会现实、历史悲剧、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体现。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它就是通过描写穆斯林家族中错综复杂的的人物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等来表现他们家庭矛盾和爱情悲剧。
1.2 悲剧的爱情模式——一夫二妻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而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男女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由此可见,女子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之低。到了宋代,由于“三从四德”思想的盛行和封建道德思想的束缚,使得中国女性被死死的压在社会底层,这些妇女们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庭生活。相比之下,男人们比较轻松,他们作为社会的主导者,只要家境殷实,他们可以纳娶三妻四妾,如果自己不满意,也可以用一纸休书结束这段婚姻。
在中国封建社会,一夫二妻或一夫多妻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悲剧发生。到了近代,一夫二妻的思想观念稍微有所改变,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就描述了发生在一个传统穆斯林家庭的两姐妹和同一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2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