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福会看中美婚姻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附件)

摘 要本文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婚姻价值观。众所周知,婚姻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构建和谐婚姻的重要因素,对家庭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喜福会》中,母亲们的中国传统婚姻价值观和女儿们的美国现代婚姻价值观,都是指导她们行为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对中美婚姻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的研究,找出中美婚姻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的原因,进而为当今的跨国婚姻提供更多跨文化的帮助和借鉴。
目 录
引言 1
1 《喜福会》中两代人表现的婚姻价值观 2
1.1 母亲的中国传统婚姻价值观 2
1.2 女儿的美国现代婚姻价值观 4
2 《喜福会》中婚姻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7
2.1 传统与现代婚姻价值观的冲突 7
2.2 冲突后走向融合的婚姻价值观 9
3 中美婚姻价值观冲突与融合的原因 11
3.1 冲突的原因 11
3.2 融合的原因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于1989年发表的首部作品,也是其成名作。《喜福会》曾连续八个月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荣获全美图书奖和全美书评论奖,入选《诺顿文学》教材。
《喜福会》是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描写的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美国化的女儿之间的故事,反映出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小说讲述了19世纪50年代第一移民母亲与第二代成长于美国的华裔女儿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故事:因战乱与丈夫失散又被迫抛弃两个双胞胎幼女飘洋过海远赴他乡而现已仙逝的吴宿愿。在强大封建势力压迫下痛失爱母的许安梅。备受封建婚姻和家长制束缚而巧计逃离大家族的江林多。惨遭丈夫虐待欺凌,杀死自己腹中胎儿婚姻失败的顾莹映。四位华裔结识后建立了一个麻将俱乐部——喜福会,寄托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她们的女儿是出生并成长于美国的华裔二代——在美国出生成长的一直不理解母亲的吴菁妹,面临婚姻危机却排斥母亲意见的罗丝许乔丹,向来与母亲水火不容,争锋相对的韦弗里江,陷入生活困境无法自拔的丽娜圣克莱尔。
作为中国传统女性的四位母亲与她们美国出生成长的美国化的女儿及女儿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朋友和爱人之间沟通存在严重的障碍,导致她们矛盾层出不穷。显然,母女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矛盾倍出。故事展示了两代女性面对种种矛盾冲突和困惑,以及母女间如何在面对矛盾冲突时沟通化解,走向融合。本文主要探讨两代人面对婚姻时的不同态度以及中美婚姻价值观如何从冲突走向融合的。
1 《喜福会》中两代人表现的婚姻价值观
《喜福会》中“母亲们”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受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的女性,“女儿们”则是生活在现代化节奏快的美国,受的是美国式的开放式教育。在不同的生活和教育背景下,“母亲们”和“女儿们”的婚姻价值观也是迥然不同的。
1.1 母亲的中国传统婚姻价值观
中国传统婚姻价值观受传统礼教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父权至上,以男人为中心的不平等的婚姻关系,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猴子满山走”,“夫为主,妻为从”等,都是中国婚姻关系中不平等的写照。中国传统婚姻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如下:第一,中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形成的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形成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男人成了生活的主力军,在家庭和婚姻生活中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因此在婚姻中占主导地位。第二,中国几千年封闭的自然生存环境,由于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使中国人养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生存习惯,人民安居乐业,也就形成了宿命婚姻观。第三,众所周知,儒家文化的封建道德思想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其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思想更是桎梏了中国女性几千年,使得女性在中国传统婚姻乃至生活中都一直处于弱势状态。
《喜福会》中母亲们所表现出的婚姻价值观遵循着旧社会对于女性的贬低和约束。首先是吴宿愿的以丈夫为中心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中国传统婚姻观。战争使她得她和丈夫四处漂泊,最后丈夫失去踪迹,她辗转多处得到消息,独自带领着孩子奔波寻夫,最终在途中不得不放弃双胞胎孩子。后来跟随第二任丈夫远赴千里来到美国,虽然远离了中国战争的硝烟,但是下半生都是在找寻自己当初抛下的两个孩子中度过,最后抱憾而终。
其次是顾莹映以丈夫为主的宿命婚姻观。她本出生于大家庭之中,却也没能拥有完美婚姻,在家长的安排下,她嫁给了比自己大很多岁的男人,丈夫却在她怀孕期间出去厮混抛弃了她,最终她狠心杀死自己腹中胎儿,终结与丈夫的关系。后来,她结识第二任丈夫圣克莱尔并与他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甚至连姓氏顾都改随丈夫姓圣克莱尔。对于她的婚姻,表现出来的是封建婚姻中女性地位的卑微和渺小。
最后是江林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悲剧婚姻。江林多出生于山西汾河旁的村子里,当媒婆带着黄太太来到她家的时候,她还只是个两岁的孩童,但是却被媒婆的“土马配土羊,这可是绝配啊!”[1]P43,一句话使她日后的婚姻成为一个闹剧似的悲剧,当黄太太对年幼的江林多各种挑剔的时候,媒婆只说“不会,不会,她可是一匹壮实的好马,长大会是一个干活儿的好手,等你老了能好好服侍你。”[1]P43,在她们看来,只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是比作一匹马,干活儿的能手。在传统婚姻里,女人的婚姻使命便是这样,在家孝顺伺候父母,嫁到夫家后便是伺候丈夫和姑翁,相夫教子,所谓三从四德,如有不好之处,就是不贤德,这种当今看起来不平等的待遇,就是中国传统婚姻中女人的责任和义务之一。当媒婆把江林多和黄家的婚事定下来之后,家人对她的态度就改变了,好像她已经属于别人的了,母亲更是称呼她为黄太太的儿媳妇,常常对她说的就是“黄家要是不要你了,咱们全家都跟着丢脸”,“两家已有婚约,不能退婚”,“听黄家的话,别给我们家丢脸”等等。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此,女儿一旦嫁到夫家后,就应该恪尽职守,一旦做错或者休掉,对于女方家来说,是一件极为羞耻的事,因此母亲不断给她灌输怎么做好别人儿媳妇的思想和教育,为的就是让她能做好黄家的媳妇儿,不给她们家丢脸。
在我们熟知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就是饱受封建婚姻观迫害的可怜女性。她在夫家操持所有家务,侍候姑婆,但是终究得不到婆婆的赏识认同,最后被一纸休书遣回娘家,母亲见她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责问她“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2]P32,”刘兰芝的母亲认为女儿自己回来就是丢脸的行为,就是女儿的过错。当媒人来说媒兰芝婉拒时,她哥哥生气地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2]P34,”家人都认为兰芝被休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最终使得这位可怜的贤女子心灰意冷后举身赴清池,终结一生。
在中国封建婚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情,女子在婚姻中更是毫无地位可言,导致一个又一个的婚姻悲剧的发生。母亲对江林多的各种教诲也使她从心里认为她应该就要过那种生活,“即使此前我知道自己要嫁个给这样一个糟糕的丈夫,也没有选择的权利,当时不会有,之后也不会有”[1]P44,,她认命了。于是她在黄太太的各种指派中学会了做一个温顺的妻子,渐渐麻木。“我渐渐将天余奉若神明,觉得他的想法比我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我也慢慢把黄太太看作亲生母亲一般,总是想方设法的讨好她,还必须无条件地遵从她。[1]P50”这时的江林多,已经完全表现出中国传统婚姻中的“夫权至上”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及宿命婚姻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8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