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拉摩的侄儿”形象的辩证性
简论“拉摩的侄儿”形象的辩证性[20191216201344]
内容摘要:《拉摩的侄儿》是狄德罗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主人公拉摩的侄儿身上充满了辩证性,是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充满矛盾的典型形象。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拉摩的侄儿身上体现的五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作恶与受害、高傲与卑贱、才智与愚蠢、堕落与清醒、鄙夷与赞赏。狄德罗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为了使人辨别是非对错,通过拉摩的侄儿之口揭示了18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的病态和不合理。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拉摩的侄儿辩证性狄德罗
目 录
一、引言 1
二、社会生活角度的辩证性 1
(一)有才华但又愚蠢 1
(二)作恶的同时也受害 2
1.作恶 2
2.受害 3
3.作恶与受害互为因果 3
三、道德评价角度的辩证性 4
(一)高傲的卑贱者 4
(二)清醒的堕落者 5
1.堕落 5
2.清醒 6
3.堕落与清醒亦表亦里 7
四、文学审美角度的辩证性 8
(一)读者的鄙夷 8
(二)作者的赞赏 8
(三)鄙夷与赞赏难解难分 9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简论“拉摩的侄儿”形象的辩证性
一、引言
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侄儿》1805年在德国出版,当时就引起整个思想界和文学界的轰动,一些评论家对这篇小说进行了比较片面的批评甚至是恶劣的修改,一些思想家如歌德、席勒、黑格尔却对小说的评价很高。马克思把它称为“无与伦比的作品”,恩格斯赞誉它为“辩证法的杰作”。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专门分析论述到它。歌德把它翻译成德文,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形容它“像一颗炸弹那样在法兰西文学领域中炸开”。
拉摩的侄儿这个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是狄德罗小说艺术的成就之一和对后世的影响中很重要一点。拉摩的侄儿是有生活原型的,他叔父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音乐家,而他却是个混吃骗喝的街头小丑,最后死在一个流浪汉收容所里。狄德罗与他相识于自己早年的流浪生活中,时常和他在咖啡馆见面聊天。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深刻了解了他的外貌、性格和思想行为。狄德罗把这一生活原型经过典型化的处理,并通过这个艺术典型表现出法国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这部作品中到处充满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表现出了深邃的社会意义与时代意义。
国内的学术界没有对狄德罗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详细研究。这本小说不仅是哲文学小说也是哲学小说。在我国国内研究它的文章书籍,很多也是从哲学角度研究的。从文学角度研究的资料也只是浅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享。对于拉摩的侄儿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性格上。
二、社会生活角度的辩证性
(一)有才华但又愚蠢
小拉摩是一个以教音乐唱歌为生的落魄艺人,长期过着流浪生活。小拉摩极富才华,尤其是在音乐上有相当造诣,有着不凡的歌唱才能。他在咖啡店和“我”谈话时,多次即席表演。小拉摩在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议论,同时又身体力行地努力表演。
“他能把三十个不同的曲子杂乱地混在一起,一忽儿唱着深沉的低音,如降到地狱;一忽儿又用假嗓高唱,好象把高空撕裂一样,一面还用步伐、姿态和手势来模仿歌中的各种人物,依次地露出愤怒、温和、高傲、冷笑的表情。所有棋手都离开了他们的棋盘,聚集在他的周围。咖啡店的窗外也挤满了听喧噪声而停下来的行人。人们的笑声简直把屋顶都震破了。”
小说中多处都描写到了他毫不夸张地表现了熟练的小提琴演技,以及一个人如何完美地模拟着整个乐团的演奏。小说还好几次说过,他可以生动形象地模仿出任何一个人评论到的人物的行为,仿佛与那些人物近距离接触。他还提出了真善美的音乐艺术的理论,他确实是像他所说那样的一个音乐家。
小拉摩也是愚蠢的,他会优美的歌唱,杰出的表演,如此多才多艺的一个人,却自甘堕落。他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却始终是社会上的废物。
在“我”看来,小拉摩这样聪明的人却把才智用在作恶上,并且研究如何作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简直不可思议。他在社会中之所以混的游刃有余,正是由于于他的才华和机智。但才华和机智并没能给他带来幸福的生活,反而使他成为虚伪,狡诈、谄媚等方面的“天才”。比如他有一百种以上的方法,能将年轻姑娘从母亲身边的引诱走,又比如他能使某些既无才又无貌的人成功得到美貌少女。然而这只能说明小拉摩这个坏人比坏人更坏而已。小拉摩的作恶事业一度很成功,连文中的“我”都承认他“做丑角和自轻自贱的天才已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小拉摩自认为已经成为上流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奇才。
小拉摩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恶棍,他在第戎一个平凡的家庭长大,父亲是个端正的药剂师,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头脑聪明伶俐,身体健康强壮。小拉摩曾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从童年开始一直梦想创作出一些使世界惊艳的音乐作品,在他还没到十五岁的时候就第一次对自己说“拉摩,你这是怎么了?你在梦想啊,你梦想什么呢?你很愿意作出来一些使全世界都赞美的作品,唔,是的,只须吹一口气动一下手指头罢了,只要把芦管裁剪一下,就会有一个笛子了。”等他长大后,他仍然记得小时候说过的这句话。他曾在十年间锻炼自己的手指和手腕,熟练地弹奏钢琴。他还去过许多国家旅行,他曾这么努力练习,只为了自己从小的梦想,成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家庭和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因素,也许他凭着艺术才华和努力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但是他放弃了当年轻音乐家的梦想,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惰性和软弱。
(二)作恶的同时也受害
1.作恶
小拉摩的恶行真是太多了。比如他用死皮赖脸在富豪上家里骗吃骗喝,自大地说要娶富豪的女儿。
他虽然完全不会作曲和伴奏,却担任了音乐课的家庭教师。他在教人弹钢琴的时候,插科打诨,既让主人喜欢他,又让自己轻轻松松地结束课程。利用艺术来获取利益,玷污了自己的音乐才华。
他有很多方法,能从母亲身边引诱年轻小姑娘,让她们私奔。甚至无形中让母亲也作了帮凶,他给纨胯子弟拉皮条,引诱一个天真的少女和他私奔,轻而易举拿到两千块钱。他曾经使一些既无才也无貌的人得到美丽少女;帮助夫人与人私通,给丈夫传递情书,帮助别人的出轨行为。
他为了钱才娶了妻子,丝毫不关心她。小拉摩要她去卖笑,认为她迟早会至少把一个田赋包收人弄到手的。
2.受害
小拉摩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他清楚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受到了很多非人的折磨。
他要出卖自己的体力劳动。如果有传闻说新剧本要出来了,不管今天天气如何恶劣,他都必须在巴黎所有的阁楼里探寻,直到他找到作者。他还要出卖自己的灵魂。如果在戏院里,观众都在叫骂,因为这位女演员是他主人的情妇,所以他为了让观众把对女演员的嘘声转移到自己身上,一个人拍手叫好;为了一个铜板甚至得去吻别人的屁股,这其中的辛酸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称赞又胖又丑的贵妇,做她忠实的奴仆。为了能在餐桌上饱餐一顿,或得到一点资助,要向主人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他要不停地讲些戏谑机智的笑话逗乐主人,还要象弄臣小丑一样,嬉皮笑脸地被主人无情辱骂。
3.作恶与受害互为因果
关于小拉摩的外表,小说中的“我”是这样介绍的:
“有时候,他消瘦苍白得像一个到了痨病晚期的病人;人们能够隔着他的面颊数出他的牙齿,好像他已有好几天没有吃东西,或者是从缄口派苦修会出来的。下一个月,他又肥胖臃肿得好象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位大富翁的餐桌,或者是他一直被关在一所圣伯尔纳丁的修道院里。今天他穿着脏衬衣,破的短套裤,浑身上下缀满了破布片,几乎没有穿鞋子,低着头走路,躲躲闪闪,人们都想要叫住他施舍给他钱。明天,他擦满香粉,穿着鞋子,卷着发,穿戴体面,昂着头走路,展现自己,您几乎要将他当成一个正派人。”
其实这反应了他的经济状况:小拉摩有时像个绅士,肥胖丰满的身躯,造恶为他获取了很多利益。但是他也受到过迫害,导致有时像个乞丐,有时瘦弱憔悴。
小拉摩变成恶棍的原因有几方面。首先是小拉摩过着很困窘的生活。他经常饥寒交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良心和名誉都是可以被忽略的,为了生存,为了填饱肚子,就不得不抛弃自尊。其次是环境的影响。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在造谣说谎、阿谀奉承,甚至偷蒙拐骗,知识和品德在这个受诅咒的社会变得一文不值。这个社会总是坏人得志,好人受难。波勒通过训练小狗能飞黄腾达,背教者谋财害命竟然一夜暴富,脸皮厚的巴里索常常去有钱人家里做客。而小拉摩不过是适应环境,跟随社会的脚步。
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社会,小拉摩走投无路,想祈求身为音乐家的叔叔的帮助。但是叔叔是个冷酷粗暴的人,根本就不想帮助侄儿,连作为封建道德的捍卫者的“我”都认为他是十分冷血无情、自私自利。孤独无助的侄儿又能做什么呢?保持他个人的尊严吗?既然不被收留,只得跟流浪歌者为伍,成了一个无赖、骗子。
有一次由于一瞬间的理智复苏,当他被主人赶出门后,他心里涌上来的“某种尊严之感和人性结合着的东西”,使他拒绝回去乞求他们的原谅和宽恕,即使这是最后一家多年来供他吃喝的富豪。这样拉摩没有了生活来源,再加上他由于他妻子的去世终于使他丧失了一切自信。小拉摩彻底潦倒,沦为乞丐,靠着别人对他的施舍和问别人借钱生活,或者偶尔去歌剧院打零工赚钱。他现在唯一的安慰也许是在咖啡馆里苦涩地回忆以前的风光岁月。
内容摘要:《拉摩的侄儿》是狄德罗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主人公拉摩的侄儿身上充满了辩证性,是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充满矛盾的典型形象。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拉摩的侄儿身上体现的五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作恶与受害、高傲与卑贱、才智与愚蠢、堕落与清醒、鄙夷与赞赏。狄德罗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为了使人辨别是非对错,通过拉摩的侄儿之口揭示了18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的病态和不合理。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拉摩的侄儿辩证性狄德罗
目 录
一、引言 1
二、社会生活角度的辩证性 1
(一)有才华但又愚蠢 1
(二)作恶的同时也受害 2
1.作恶 2
2.受害 3
3.作恶与受害互为因果 3
三、道德评价角度的辩证性 4
(一)高傲的卑贱者 4
(二)清醒的堕落者 5
1.堕落 5
2.清醒 6
3.堕落与清醒亦表亦里 7
四、文学审美角度的辩证性 8
(一)读者的鄙夷 8
(二)作者的赞赏 8
(三)鄙夷与赞赏难解难分 9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简论“拉摩的侄儿”形象的辩证性
一、引言
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侄儿》1805年在德国出版,当时就引起整个思想界和文学界的轰动,一些评论家对这篇小说进行了比较片面的批评甚至是恶劣的修改,一些思想家如歌德、席勒、黑格尔却对小说的评价很高。马克思把它称为“无与伦比的作品”,恩格斯赞誉它为“辩证法的杰作”。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专门分析论述到它。歌德把它翻译成德文,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形容它“像一颗炸弹那样在法兰西文学领域中炸开”。
拉摩的侄儿这个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是狄德罗小说艺术的成就之一和对后世的影响中很重要一点。拉摩的侄儿是有生活原型的,他叔父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音乐家,而他却是个混吃骗喝的街头小丑,最后死在一个流浪汉收容所里。狄德罗与他相识于自己早年的流浪生活中,时常和他在咖啡馆见面聊天。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深刻了解了他的外貌、性格和思想行为。狄德罗把这一生活原型经过典型化的处理,并通过这个艺术典型表现出法国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这部作品中到处充满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表现出了深邃的社会意义与时代意义。
国内的学术界没有对狄德罗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详细研究。这本小说不仅是哲文学小说也是哲学小说。在我国国内研究它的文章书籍,很多也是从哲学角度研究的。从文学角度研究的资料也只是浅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享。对于拉摩的侄儿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性格上。
二、社会生活角度的辩证性
(一)有才华但又愚蠢
小拉摩是一个以教音乐唱歌为生的落魄艺人,长期过着流浪生活。小拉摩极富才华,尤其是在音乐上有相当造诣,有着不凡的歌唱才能。他在咖啡店和“我”谈话时,多次即席表演。小拉摩在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议论,同时又身体力行地努力表演。
“他能把三十个不同的曲子杂乱地混在一起,一忽儿唱着深沉的低音,如降到地狱;一忽儿又用假嗓高唱,好象把高空撕裂一样,一面还用步伐、姿态和手势来模仿歌中的各种人物,依次地露出愤怒、温和、高傲、冷笑的表情。所有棋手都离开了他们的棋盘,聚集在他的周围。咖啡店的窗外也挤满了听喧噪声而停下来的行人。人们的笑声简直把屋顶都震破了。”
小说中多处都描写到了他毫不夸张地表现了熟练的小提琴演技,以及一个人如何完美地模拟着整个乐团的演奏。小说还好几次说过,他可以生动形象地模仿出任何一个人评论到的人物的行为,仿佛与那些人物近距离接触。他还提出了真善美的音乐艺术的理论,他确实是像他所说那样的一个音乐家。
小拉摩也是愚蠢的,他会优美的歌唱,杰出的表演,如此多才多艺的一个人,却自甘堕落。他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却始终是社会上的废物。
在“我”看来,小拉摩这样聪明的人却把才智用在作恶上,并且研究如何作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简直不可思议。他在社会中之所以混的游刃有余,正是由于于他的才华和机智。但才华和机智并没能给他带来幸福的生活,反而使他成为虚伪,狡诈、谄媚等方面的“天才”。比如他有一百种以上的方法,能将年轻姑娘从母亲身边的引诱走,又比如他能使某些既无才又无貌的人成功得到美貌少女。然而这只能说明小拉摩这个坏人比坏人更坏而已。小拉摩的作恶事业一度很成功,连文中的“我”都承认他“做丑角和自轻自贱的天才已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小拉摩自认为已经成为上流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奇才。
小拉摩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恶棍,他在第戎一个平凡的家庭长大,父亲是个端正的药剂师,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头脑聪明伶俐,身体健康强壮。小拉摩曾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从童年开始一直梦想创作出一些使世界惊艳的音乐作品,在他还没到十五岁的时候就第一次对自己说“拉摩,你这是怎么了?你在梦想啊,你梦想什么呢?你很愿意作出来一些使全世界都赞美的作品,唔,是的,只须吹一口气动一下手指头罢了,只要把芦管裁剪一下,就会有一个笛子了。”等他长大后,他仍然记得小时候说过的这句话。他曾在十年间锻炼自己的手指和手腕,熟练地弹奏钢琴。他还去过许多国家旅行,他曾这么努力练习,只为了自己从小的梦想,成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家庭和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因素,也许他凭着艺术才华和努力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但是他放弃了当年轻音乐家的梦想,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惰性和软弱。
(二)作恶的同时也受害
1.作恶
小拉摩的恶行真是太多了。比如他用死皮赖脸在富豪上家里骗吃骗喝,自大地说要娶富豪的女儿。
他虽然完全不会作曲和伴奏,却担任了音乐课的家庭教师。他在教人弹钢琴的时候,插科打诨,既让主人喜欢他,又让自己轻轻松松地结束课程。利用艺术来获取利益,玷污了自己的音乐才华。
他有很多方法,能从母亲身边引诱年轻小姑娘,让她们私奔。甚至无形中让母亲也作了帮凶,他给纨胯子弟拉皮条,引诱一个天真的少女和他私奔,轻而易举拿到两千块钱。他曾经使一些既无才也无貌的人得到美丽少女;帮助夫人与人私通,给丈夫传递情书,帮助别人的出轨行为。
他为了钱才娶了妻子,丝毫不关心她。小拉摩要她去卖笑,认为她迟早会至少把一个田赋包收人弄到手的。
2.受害
小拉摩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他清楚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受到了很多非人的折磨。
他要出卖自己的体力劳动。如果有传闻说新剧本要出来了,不管今天天气如何恶劣,他都必须在巴黎所有的阁楼里探寻,直到他找到作者。他还要出卖自己的灵魂。如果在戏院里,观众都在叫骂,因为这位女演员是他主人的情妇,所以他为了让观众把对女演员的嘘声转移到自己身上,一个人拍手叫好;为了一个铜板甚至得去吻别人的屁股,这其中的辛酸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称赞又胖又丑的贵妇,做她忠实的奴仆。为了能在餐桌上饱餐一顿,或得到一点资助,要向主人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他要不停地讲些戏谑机智的笑话逗乐主人,还要象弄臣小丑一样,嬉皮笑脸地被主人无情辱骂。
3.作恶与受害互为因果
关于小拉摩的外表,小说中的“我”是这样介绍的:
“有时候,他消瘦苍白得像一个到了痨病晚期的病人;人们能够隔着他的面颊数出他的牙齿,好像他已有好几天没有吃东西,或者是从缄口派苦修会出来的。下一个月,他又肥胖臃肿得好象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位大富翁的餐桌,或者是他一直被关在一所圣伯尔纳丁的修道院里。今天他穿着脏衬衣,破的短套裤,浑身上下缀满了破布片,几乎没有穿鞋子,低着头走路,躲躲闪闪,人们都想要叫住他施舍给他钱。明天,他擦满香粉,穿着鞋子,卷着发,穿戴体面,昂着头走路,展现自己,您几乎要将他当成一个正派人。”
其实这反应了他的经济状况:小拉摩有时像个绅士,肥胖丰满的身躯,造恶为他获取了很多利益。但是他也受到过迫害,导致有时像个乞丐,有时瘦弱憔悴。
小拉摩变成恶棍的原因有几方面。首先是小拉摩过着很困窘的生活。他经常饥寒交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良心和名誉都是可以被忽略的,为了生存,为了填饱肚子,就不得不抛弃自尊。其次是环境的影响。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在造谣说谎、阿谀奉承,甚至偷蒙拐骗,知识和品德在这个受诅咒的社会变得一文不值。这个社会总是坏人得志,好人受难。波勒通过训练小狗能飞黄腾达,背教者谋财害命竟然一夜暴富,脸皮厚的巴里索常常去有钱人家里做客。而小拉摩不过是适应环境,跟随社会的脚步。
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社会,小拉摩走投无路,想祈求身为音乐家的叔叔的帮助。但是叔叔是个冷酷粗暴的人,根本就不想帮助侄儿,连作为封建道德的捍卫者的“我”都认为他是十分冷血无情、自私自利。孤独无助的侄儿又能做什么呢?保持他个人的尊严吗?既然不被收留,只得跟流浪歌者为伍,成了一个无赖、骗子。
有一次由于一瞬间的理智复苏,当他被主人赶出门后,他心里涌上来的“某种尊严之感和人性结合着的东西”,使他拒绝回去乞求他们的原谅和宽恕,即使这是最后一家多年来供他吃喝的富豪。这样拉摩没有了生活来源,再加上他由于他妻子的去世终于使他丧失了一切自信。小拉摩彻底潦倒,沦为乞丐,靠着别人对他的施舍和问别人借钱生活,或者偶尔去歌剧院打零工赚钱。他现在唯一的安慰也许是在咖啡馆里苦涩地回忆以前的风光岁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