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
简析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20191216202014]
内容摘要: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诗风的诗人,被舒婷冠以“童话诗人”的称号。本文从顾城的童年经历及成年游历的多个角度分析其纯真无邪的孩童视角、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深邃空灵的诗歌意境,及其形成的原因,也结合了顾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他的语言手法与哲学意义。通过研究顾城,我们可以感受八十年代朦胧诗的独特魅力。走进他的童话世界,便可一窥孤独诗人的纯净灵魂。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顾城诗歌童话世界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顾城构筑童话世界所使用的语言 手法 1
(一)纯稚 空灵的语言风格 2
(二)使用移觉 意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4
三、顾城在童话世界中的“自我意识” 4
(一)对自然 生命的敏锐体悟 4
(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5
(三)对生命及自我的剖析 6
四、顾城将诗歌构筑为童话世界的原因 7
(一)闭塞 早慧 八岁写诗的童年经历 7
(二)任性 恋母 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 8
(三)外国文学中童稚元素的熏陶 8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简析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
一、引言
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诗风的诗人,被舒婷冠以“童话诗人”的称号。“他的每一诗作都是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真性情,他的诗常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去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关于顾城诗歌中“童心”及“童话世界”的研究论文专著不胜枚举,朦胧诗在当下网络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虽然不乏戏谑恶搞之作,但仍然表明出优秀的诗歌作品能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经典不会受到时代的桎梏。
顾城在1987年出国后,游历美国、德国、新西兰、英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当地进行多次演讲并接受过多次采访,受聘于多家大学讲授中国古代诗歌,国外的汉学家称他为“东方的明珠”,有许多学者研究他,关于他诗歌的研究论文在国外也非常之多。相比之下,国内对顾城的研究是不够的。大致可能因为,一、顾城在国内的身份是“自由诗人”,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也没有在大学教书授课,极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对于奖项和社交也没有兴趣。顾城选择这种远离作家圈和评论家圈的近乎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在出国前并没有获得很大的知名度;二、顾城早期虽然写了上千诗作,但是发布地极为随意,大多在一些小刊物上,不利于他的诗作传播,这对于诗人被文学评论家所发现是极不利的,更不用说他在出国后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的作品,更加难以被国内舆论所关注。
本文将抛开顾城富有争议的死因,回归他留下的最珍贵的诗作本身,尝试从他创作的成因切入,分析他诗歌中的题材、语言、手法,从而最终尝试探讨他诗作所表现出来的创作理念。
二、顾城构筑童话世界所使用的语言 手法
要研究一个人的诗作,不免要从他所使用的语言和手法入手,这是他所表现的最为直观的东西,也是研究他作品的必经之处。作为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更多的因其现代诗被人们所牢记,但是顾城的早期作品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有人称之为唯灵浪漫主义,我们也可因其童稚、淳朴的风格而通俗地将这部分作品称之为“儿童诗”。
(一)纯稚 空灵的语言风格
品读顾城诗歌,最直观的感觉便是他构造的自然生命的景观不似于成年人眼中经过了修饰的万物,而是最为原始、简单,也是最为美妙的自然万物。他直白而带有童真色彩的语言,使他诗歌的语言散发着一股如清晨阳光透过树林般的纯稚清澈的味道。从他作的第一首诗歌开始,他便以一个孩童的眼光审视和描绘这个世界。如果说开始的纯稚空灵的语言风格是顾城孩童时代特有的标志的话,那么成年后的顾城所作的诗歌仍然不乏孩童般的言语,那就是他所展现的不同于世俗的童话世界。可以说,正是他充满童真,富有纯稚、空灵特性的语言风格为其诗歌的童话世界提供了更为清澈的一面。
摊开顾城诗歌来看,在他众多诗歌语言中,他常常会使用的一种写作方式便是重复。在其诗作《梦想》的中间三段中,顾城都是以“他梦见”的句式作为段落的开始,继而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在《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中顾城不断写道:“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来不断陈述和强调自己对光明的追求。类似于这样不断重复的语言写作手法,就好像一个孩子在孜孜不倦的向大人讨要糖果吃一般,看似繁复,却不乏纯稚简单的情怀——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是似孩子般不停的话语,让读者感受其真挚的情感。
从顾城诗歌的语言系统来看,自然文体的口语特点极为突出,它主要表现为:词汇的浅近通俗,语言的拟声色彩和同音、象声字词的大量运用,无格律音韵的叙述性语调,随意、芜杂、片断化的词汇与句群组合,同时也不乏口语特有的简洁、明快、直接、鲜活。因而其诗歌呈现出更加美轮美奂的语言张力。
“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这首《安慰》乍看之下是有些“无厘头”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却真实的展现出孩童看待世界、表达想法的独特之处。在孩子们的眼中,万物都是都生命的、平等的,孩子的天真善良使得他们善于发现万物的美。顾城用孩子的视角发觉了“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的可爱之处,同时孩子也是调皮的,要妈妈用它们做成果酱,但就当妈妈发愁时,孩子善于发掘新事物的眼睛又注意到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这些顽皮无忌充满想象力的童言是顾城童话诗歌的精髓所在。这首诗同时也让我想起一篇不记得作者课文,说的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作者和家人起大早去收割树叶吃,当还是孩子的作者看到日出时,饥饿使他把红红的大太阳看成溏心蛋。这两个孩子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顾城能在成年后依然写出这样具有纯真语言风格的诗,是与他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写诗有紧密联系的。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这首《杨树》便是作于顾城的童年,首先我们不得不感叹顾城的天赋异禀,他良好的继承了诗人父亲的文学基因。当然后天教化与勤奋也是开化所必要的,顾城识字早,所以能把内心的想法更早的表达出来,后来的儿童教育家也通过阅读顾城童年时代的诗作来研究儿童心理。从这首短诗其实可以看出顾城是早熟的,他敢于想象痛苦的事情,幻想失去手臂,这对于一个孩子开说是很不寻常的,但是更不寻常的是他并没有因此生出恐惧、畸形的心理,他认为自己因此“睁开了一只眼睛”,这说明童年的顾城就已经具备了乐观向上的积极正能量,他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的坚韧一直存在于他日后的作品的脊梁中。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仅仅是一只鸟的飞舞、一位少年的动作、两个事物的想象,读一遍就能感受到阳光沙滩海浪的轻拂,读第二遍几乎能因其押韵而心中自成曲调,这首《弧线》与其说运用了童心视角,更不如说是向少年时期过渡的孩童所言,其中糅合了孩童的直观淳朴和少年的浪漫情怀。孩子敏锐的发现了疾风中转向的鸟儿、捡拾分币的少年,同时也想象葡萄藤为触丝、把海浪拟作大海的脊背,把这四个景物串成一条弧线,纯美而自然,丝毫不加造作就能赞美到点子上,这也是只有不受世俗污染的童心才能发现的美。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首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首著名的《一代人》。与其不同的是在这里,顾城是让所有“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而不是他自己的“黑色的眼睛”,这里展示的是开放包容的童心,一种看似异想天开但实际是带有纯真善良的愿景,这也是只有顾城才能带给读者的心灵共鸣。
顾城说:“我听见另外一种声音,天、地、宇宙万物轻柔的对话” ,“我的灵魂一点点熔化了,熔化了,变成了诗的溪流和瀑布”。正是他对大自然如此敏锐的嗅觉,使他的诗歌也带有了大自然与生俱来的空灵的语言特色。
(二)使用移觉 意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所谓移觉,钱钟书先生是这样说的:“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言语里经常出现。
在顾城的诗作中,不难找到他使用移觉手法的诗句。在《安慰》一诗中,顾城写道:“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他把太阳的颜色,转化为了“甜甜的”,从视觉转化为了味觉,这一移觉的处理方式,使他诗作中的太阳更加具象,更加自然而温暖人心。
除了移觉手法,顾城的诗歌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意象具有暗示和隐喻的作用,另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许多事物被作为意象运用是有其特定的寓意和内涵的。“意象的构建和组织可以营造特殊的境界和氛围,实现诗人表现特定境遇的目的”。“浪漫主义就是寻求压抑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彰显,在所谓的启蒙理性的压抑下,寻求自我在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确认”。
《星岛的夜》里,顾城写到:“敲敲/星星点点的铃声/还在闪耀/在学校/在课桌一角/有一张字条/是最初的情书?/是最后的得救?/谁能知道/房上猫跳/吓灭了萤火虫/蜗牛在逃跑/还在盯梢——/歪歪斜斜的影子/悄悄”。在他的这首诗里,夜空被构造成了另一个世界:星星是铃声,夜空是一个藏着各种小心思的学校。情书,校园里羞涩的情感。“猫”、“萤火虫”、“蜗牛”这些意象都给他构造的这个世界增添了生趣,这样的世界让顾城构造的这个星岛夜晚更加浪漫。
内容摘要: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诗风的诗人,被舒婷冠以“童话诗人”的称号。本文从顾城的童年经历及成年游历的多个角度分析其纯真无邪的孩童视角、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深邃空灵的诗歌意境,及其形成的原因,也结合了顾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他的语言手法与哲学意义。通过研究顾城,我们可以感受八十年代朦胧诗的独特魅力。走进他的童话世界,便可一窥孤独诗人的纯净灵魂。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顾城诗歌童话世界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顾城构筑童话世界所使用的语言 手法 1
(一)纯稚 空灵的语言风格 2
(二)使用移觉 意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4
三、顾城在童话世界中的“自我意识” 4
(一)对自然 生命的敏锐体悟 4
(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5
(三)对生命及自我的剖析 6
四、顾城将诗歌构筑为童话世界的原因 7
(一)闭塞 早慧 八岁写诗的童年经历 7
(二)任性 恋母 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 8
(三)外国文学中童稚元素的熏陶 8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简析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
一、引言
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诗风的诗人,被舒婷冠以“童话诗人”的称号。“他的每一诗作都是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真性情,他的诗常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去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关于顾城诗歌中“童心”及“童话世界”的研究论文专著不胜枚举,朦胧诗在当下网络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虽然不乏戏谑恶搞之作,但仍然表明出优秀的诗歌作品能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经典不会受到时代的桎梏。
顾城在1987年出国后,游历美国、德国、新西兰、英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当地进行多次演讲并接受过多次采访,受聘于多家大学讲授中国古代诗歌,国外的汉学家称他为“东方的明珠”,有许多学者研究他,关于他诗歌的研究论文在国外也非常之多。相比之下,国内对顾城的研究是不够的。大致可能因为,一、顾城在国内的身份是“自由诗人”,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也没有在大学教书授课,极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对于奖项和社交也没有兴趣。顾城选择这种远离作家圈和评论家圈的近乎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在出国前并没有获得很大的知名度;二、顾城早期虽然写了上千诗作,但是发布地极为随意,大多在一些小刊物上,不利于他的诗作传播,这对于诗人被文学评论家所发现是极不利的,更不用说他在出国后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的作品,更加难以被国内舆论所关注。
本文将抛开顾城富有争议的死因,回归他留下的最珍贵的诗作本身,尝试从他创作的成因切入,分析他诗歌中的题材、语言、手法,从而最终尝试探讨他诗作所表现出来的创作理念。
二、顾城构筑童话世界所使用的语言 手法
要研究一个人的诗作,不免要从他所使用的语言和手法入手,这是他所表现的最为直观的东西,也是研究他作品的必经之处。作为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更多的因其现代诗被人们所牢记,但是顾城的早期作品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有人称之为唯灵浪漫主义,我们也可因其童稚、淳朴的风格而通俗地将这部分作品称之为“儿童诗”。
(一)纯稚 空灵的语言风格
品读顾城诗歌,最直观的感觉便是他构造的自然生命的景观不似于成年人眼中经过了修饰的万物,而是最为原始、简单,也是最为美妙的自然万物。他直白而带有童真色彩的语言,使他诗歌的语言散发着一股如清晨阳光透过树林般的纯稚清澈的味道。从他作的第一首诗歌开始,他便以一个孩童的眼光审视和描绘这个世界。如果说开始的纯稚空灵的语言风格是顾城孩童时代特有的标志的话,那么成年后的顾城所作的诗歌仍然不乏孩童般的言语,那就是他所展现的不同于世俗的童话世界。可以说,正是他充满童真,富有纯稚、空灵特性的语言风格为其诗歌的童话世界提供了更为清澈的一面。
摊开顾城诗歌来看,在他众多诗歌语言中,他常常会使用的一种写作方式便是重复。在其诗作《梦想》的中间三段中,顾城都是以“他梦见”的句式作为段落的开始,继而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在《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中顾城不断写道:“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来不断陈述和强调自己对光明的追求。类似于这样不断重复的语言写作手法,就好像一个孩子在孜孜不倦的向大人讨要糖果吃一般,看似繁复,却不乏纯稚简单的情怀——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是似孩子般不停的话语,让读者感受其真挚的情感。
从顾城诗歌的语言系统来看,自然文体的口语特点极为突出,它主要表现为:词汇的浅近通俗,语言的拟声色彩和同音、象声字词的大量运用,无格律音韵的叙述性语调,随意、芜杂、片断化的词汇与句群组合,同时也不乏口语特有的简洁、明快、直接、鲜活。因而其诗歌呈现出更加美轮美奂的语言张力。
“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这首《安慰》乍看之下是有些“无厘头”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却真实的展现出孩童看待世界、表达想法的独特之处。在孩子们的眼中,万物都是都生命的、平等的,孩子的天真善良使得他们善于发现万物的美。顾城用孩子的视角发觉了“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的可爱之处,同时孩子也是调皮的,要妈妈用它们做成果酱,但就当妈妈发愁时,孩子善于发掘新事物的眼睛又注意到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这些顽皮无忌充满想象力的童言是顾城童话诗歌的精髓所在。这首诗同时也让我想起一篇不记得作者课文,说的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作者和家人起大早去收割树叶吃,当还是孩子的作者看到日出时,饥饿使他把红红的大太阳看成溏心蛋。这两个孩子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顾城能在成年后依然写出这样具有纯真语言风格的诗,是与他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写诗有紧密联系的。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这首《杨树》便是作于顾城的童年,首先我们不得不感叹顾城的天赋异禀,他良好的继承了诗人父亲的文学基因。当然后天教化与勤奋也是开化所必要的,顾城识字早,所以能把内心的想法更早的表达出来,后来的儿童教育家也通过阅读顾城童年时代的诗作来研究儿童心理。从这首短诗其实可以看出顾城是早熟的,他敢于想象痛苦的事情,幻想失去手臂,这对于一个孩子开说是很不寻常的,但是更不寻常的是他并没有因此生出恐惧、畸形的心理,他认为自己因此“睁开了一只眼睛”,这说明童年的顾城就已经具备了乐观向上的积极正能量,他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的坚韧一直存在于他日后的作品的脊梁中。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仅仅是一只鸟的飞舞、一位少年的动作、两个事物的想象,读一遍就能感受到阳光沙滩海浪的轻拂,读第二遍几乎能因其押韵而心中自成曲调,这首《弧线》与其说运用了童心视角,更不如说是向少年时期过渡的孩童所言,其中糅合了孩童的直观淳朴和少年的浪漫情怀。孩子敏锐的发现了疾风中转向的鸟儿、捡拾分币的少年,同时也想象葡萄藤为触丝、把海浪拟作大海的脊背,把这四个景物串成一条弧线,纯美而自然,丝毫不加造作就能赞美到点子上,这也是只有不受世俗污染的童心才能发现的美。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首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首著名的《一代人》。与其不同的是在这里,顾城是让所有“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而不是他自己的“黑色的眼睛”,这里展示的是开放包容的童心,一种看似异想天开但实际是带有纯真善良的愿景,这也是只有顾城才能带给读者的心灵共鸣。
顾城说:“我听见另外一种声音,天、地、宇宙万物轻柔的对话” ,“我的灵魂一点点熔化了,熔化了,变成了诗的溪流和瀑布”。正是他对大自然如此敏锐的嗅觉,使他的诗歌也带有了大自然与生俱来的空灵的语言特色。
(二)使用移觉 意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所谓移觉,钱钟书先生是这样说的:“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言语里经常出现。
在顾城的诗作中,不难找到他使用移觉手法的诗句。在《安慰》一诗中,顾城写道:“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他把太阳的颜色,转化为了“甜甜的”,从视觉转化为了味觉,这一移觉的处理方式,使他诗作中的太阳更加具象,更加自然而温暖人心。
除了移觉手法,顾城的诗歌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意象具有暗示和隐喻的作用,另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许多事物被作为意象运用是有其特定的寓意和内涵的。“意象的构建和组织可以营造特殊的境界和氛围,实现诗人表现特定境遇的目的”。“浪漫主义就是寻求压抑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彰显,在所谓的启蒙理性的压抑下,寻求自我在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确认”。
《星岛的夜》里,顾城写到:“敲敲/星星点点的铃声/还在闪耀/在学校/在课桌一角/有一张字条/是最初的情书?/是最后的得救?/谁能知道/房上猫跳/吓灭了萤火虫/蜗牛在逃跑/还在盯梢——/歪歪斜斜的影子/悄悄”。在他的这首诗里,夜空被构造成了另一个世界:星星是铃声,夜空是一个藏着各种小心思的学校。情书,校园里羞涩的情感。“猫”、“萤火虫”、“蜗牛”这些意象都给他构造的这个世界增添了生趣,这样的世界让顾城构造的这个星岛夜晚更加浪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