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的胡子造型文化

摘 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小说中人物胡子造型是一大亮点。本文主要从《三国演义》中直接提及的英雄人物的胡子造型、以及胡子所特有的文化意蕴来论述胡子在《三国演义》中的文化意义,从而论证了作者借“胡子”要传达的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三国演义》所特有的情怀。
目 录
引 言 1
1 三国时期“胡子文化”概述 3
1.1 蓄须的缘由 3
1.1.1 古人的推崇及孝道的体现 3
1.1.2 身份的象征及尊严的表现 4
1.2 蓄须的作用 5
2 《三国演义》中“胡子造型”的文化意蕴 6
2.1 身份的象征 6
2.1.1 君主的胡子造型 6
2.1.2 臣子的胡子造型 8
2.2 性格的体现 9
2.3 审美的趋向 10
3 “胡子”对《三国演义》的价值 12
3.1 体现三国风度 12
3.2 表现作者情怀 13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引 言
《乐府诗集陌上桑》里曾经提及“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1]P83,“鬑鬑”,形容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古人认为,“须”是山上松柏,象征一个人的生命力,故可显示其强弱。胡须漂亮光洁,一尘不染,生命力强旺;枯黄稀落,昏暗晦滞,生命力就虚弱衰亡。在古人眼里,胡子长得好看的人,生命力也更为旺盛。而到了近代,在我国的京剧舞台上,胡须的多少、长度往往与剧中人的年龄、身份、性格有密切的关系,是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现,不同的人物胡须造型也是不同的。在《三国演义》的文本中也是一样的,三国时期的许多英雄人物都蓄起了胡须,而且胡子形态各异,不同的胡子造型代表了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审美,因而可以说胡子是古代中国美男子的标配。
《三国演义》出版成书已逾百年,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关胡子所体现的人物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李栋辉在《<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评述》[2]中认为罗贯中所塑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均是基于历史真实,而且不仅只是一种“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的真实,而是经过作者天才的想象力而加以艺术上的生发,源于历史真实而高于历史,所以才能经久不衰。尤其是作者所创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艺术化的渲染、虚构和夸张,在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这与作者多样性的人物塑造手法密切相关。在《三国演义》的文本中,作者在塑造英雄人物时,在对他们的外貌进行详细地描述的同时,也没有放过胡须这一个小的细节,以小见大,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基于历史真实加以作者的想象力,通过艺术上的生发,进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曲沐在《从类型化到性格化的艺术典型—谈<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3]中认为,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无论是纵观或是横向比较,《三国演义》都是一部关键性作品,它在人物塑造上,是从类型化向性格化过渡的一座桥梁,既保留着某些类型化用笔,也已达到了性格化的艺术高度。这样说并非指那些散见在作品中作者着墨不多、并未重点描写的属于低层次的人物, 而是指作品中人物群体的精英部分,也即可称之为艺术典型的人物,就是这些人物形象,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类型化”或“非类型化”这单一无他的艺术典型。作者对这些艺术典型的人物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在描写他们的外貌时,作者会提及到他们的胡子造型,通过不同的胡子造型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没有充分地将他们类型化并且没有一概而论,通过不同的人物胡子造型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
张妮在《从胡子问题看魏晋南北朝人重阴柔的审美观》[4]中认为胡子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是男性美的标志之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子却颇受众人冷落。男子无须或少须的阴柔之美逐渐得到魏晋南北朝人的青睐。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男宠受宠、宦官势力膨胀以及少年玄学家的崛起有关。
作者在描写《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时对胡子也进行了相关的描写,体现了三国时期独特的审美以及文化价值,对我们研究《三国演义》的主题及艺术成就有一定意义。 1.三国时期“胡子文化”概述
“胡子”早在先秦就已出现,但不是一个词,不表示“胡须”的意义,而是指人。例如: “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5]P83。随着汉语词汇的复音化,从元代开始,又出现了“胡”带上词尾“子”来表示胡须义,“胡子”一词最早出现“胡须”义是在元代,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全元杂剧》中,共见 2例,如: “你便就长出些个胡子獉獉来,我也不理你。你去!”[6]P84,“烧胡子獉獉也。呸! 原来是个猫儿撞将出来,把鬓发髭须争些儿都烧了。”[6]P145“须”也是胡子最早的形态,“胡子”一词的使用频率从明代开始逐渐增加,基本在现代实现了对“须”的替换。而在三国时期,因为独特的审美趋向,更多地提到的是髯。胡须在《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中也不例外,如虎须张飞、短髯庞统、长髯曹操、紫须孙权、黄须曹彰、白髯王朗,其中描写最细的要算“美髯公”关羽。
蓄须的缘由
《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胡须是人物造型的一大亮点,他们留胡子不单单是为了体现男性之美,而是有更多的原因。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1 古人的推崇及孝道的体现
《中国通史》中记载中国古人有蓄须的习惯,讲究须眉堂堂,他们推崇胡须,不厌其烦地做了细致分类,而这种细致的分法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人对胡子的推崇与喜爱[7]。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孝治天下”的,而孝道中有一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之不孝”[8]P95。不留胡子既然是“不孝”之一,那么中国古人留胡子,就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大方”,也不仅是为了用“须眉”来和“巾帼”相对来区别两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孝道”。旧社会有钱的人多早婚,有的人50岁上下,已是儿孙满堂。50岁也称“上寿”,如果还没蓄长胡子,世俗就以为他没有“老人样”,不将他作老大尊敬。故50岁以上最迟至60岁的老人便要择日请理发师傅做个蓄胡子的仪式。因为50岁算是尊长,故蓄胡子也叫“留尊长”,留了胡须就算是乡里老大。
古人对胡须的这种情结,或许与对龙的迷信和崇拜有关。原来龙就长着“长胡子”,当年黄帝骑龙上天,追随者把龙的胡须都拔了下来,掉到地上的龙须变成了黄帝遗留在人间的一把弓。龙有胡子,作为龙种的天子自然得有胡子,胡子因此也成了帝王相貌的“标配”,古代帝王大都有胡子。
1.1.2 身份的象征及尊严的表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