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洛神形象(附件)

摘 要洛神形象起源于先秦,发展于两汉,确立于魏晋。从神话故事中简单的描述到魏晋曹植《洛神赋》中的完美立体,洛神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曹植非凡的才华赋予洛神形貌艳丽,高贵典雅之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则使得洛神形象具有深层次的情感意蕴。洛神形象不仅代表着曹植的理想也对代表着他不得与君的苦闷。
目 录
绪论 1
1 洛神形象概述 2
2 洛神形象的外在表现 4
2.1 形貌昳丽之美 4
2.2 高贵典雅之美 5
2.3 含情尊礼之美 6
3 洛神形象形成的原因 7
3.1 不得于君的苦闷 7
3.2 求而不得的人生理想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绪论
洛神,相传是伏羲之女名曰宓妃,溺死于洛水而为洛水之神。洛神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依托于当时的神话传说而存在,没有完整的形象、性格。魏晋时期曹植受宋玉《神女赋》的影响,结合洛神神话传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绝世名篇《洛神赋》,赋中叙写了一个人神相恋却无法结合的悲剧故事,塑造了一位气质非凡、明艳动人、举止娴雅、秀外慧中并且还有着鲜明性格的洛神形象。
前人研究《洛神赋》大多集中在它的创作主旨、动机、创作时间的真伪等方面,对于《洛神赋》中的洛神形象也有研究,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杂乱,对于这一形象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
本文通过分析洛神形象美艳的外貌,高贵典雅的服饰及地位,聪慧守礼的性格继而从曹植的人生经历探讨洛神这一形象形成的原因。《洛神赋》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叙写了一个人神相恋却无法结合的悲剧故事,塑造了一位气质非凡,明艳动人,举止娴雅,秀外慧中的洛神形象。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洛神赋》中的洛神形象具有双重的含义。,分析发现洛神不仅象征曹植的理想,也象征曹植自身,一方面他在洛神身上寄予着自己美好的理想。另一方面通过洛神追求爱情道路上遇到的猜忌和拒绝,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和曹丕之间的矛盾、隔阂,抒发自己不幸的遭遇。
1 洛神形象概述
历史上关于洛神形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在《国语》、《离骚》、《天问》等文学作品中都提及了洛神形象。《国语》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载在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暴涨,对王宫造成很大的损害,周灵王为治理水患,想要在上游将谷水截断,太子晋则劝诫周灵王应遵先王遗训,不要堵塞谷水扰乱二川之神的秩序,这里的二川之神就是谷水之神和洛水之神。[1]p2324但是这里仅仅只是提到了洛神的身份,并没有对洛神形象过多描述。在屈原的诗歌中洛神形象才开始鲜明,《离骚》中“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东汉王逸注:“宓妃,神女也。”这里的宓妃是一种高洁的精神象征,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化身。《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洪兴祖注曰:“洛嫔,水神,谓宓妃也。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其左目”。[2]P5657这里的洛神先嫁河伯后被羿强占,命运凄惨,是一个任人宰割,没有地位的受害者的形象。《远游》:“ 祝融戒而还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王逸注曰:“屈原得祝融止己,即时还车,将即中土,乃使仁贤若鸾凤之人,因迎贞女,如洛水之神,使达己于圣君”。屈原希望洛神能传话于君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此时的洛神宓妃已经开始有了她特有的内涵,成了一种沟通交流的媒介,传达作者的思想。但通过对比发现不管是《天问》还是《离骚》诗人没有对宓妃的外貌,情态进行具体的描写,也没有完整的故事,特别的散乱。
汉代以后洛神形象逐渐有了雏形,对洛神的外貌开始特定的描写。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这样描写洛神“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庄刻饰,便嬛绰约;芬芳沤郁,酷烈淑郁;皓齿灿烂,宜笑的砾;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3]P66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司马相如中的宓妃,已经成了一个超凡脱俗,风姿绰约的绝世美人。扬雄的《甘泉赋》中也提到了洛神宓妃,但由于此赋具有讽谏意义,主要讽刺君王好色败德,所以拥有绝世美貌的宓妃也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4]这一时期洛神形象逐渐丰满起来,着重表现洛神的超凡脱俗,美丽动人,但是没有完整故事,洛神形象也没有深层的内涵。直到魏晋时期曹植的《洛神赋》问世,洛神形象才真正的被人们知道,广为流传。
曹植在《洛神赋》中塑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洛神形象。曹植不仅赋予洛神绝美的容貌,高洁的情志,还从不同的视角对洛神的容貌、体态、服饰、行为举止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让读者能够从文章中的一字一句中深切感受到洛神的美丽、高洁。在对洛神形象进行描写和刻画的过程中,作者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活,富有画面感。除了洛神绝美的形象被人们广为传颂之外,人神恋爱过程也是洛神形象能够流传千年不衰的原因。
2 洛神形象的外在表现
《洛神赋》能够流传千载的原因,就在于这篇赋成功的刻画了洛神这一风华绝代、美艳绝伦、端庄优雅的千古美女形象。作者描写洛神时分别从姿容、服饰、举止、情态、气质等方面来展现她的外在美,让人感受到洛神的风姿卓越,婀娜多姿。赋中曹植与洛神托微波以通辞,解玉佩要之,表达爱慕之情。但即使两人心心相印,互相倾慕,也仍然审礼以自防,没有跨越人神之间的界限,最后洛神回归,作者追寻不得,怅惘所归。这一系列的表现渲染出了洛神含情尊礼,秀外慧中的绝世之美。
2.1 形貌昳丽之美
《诗经.硕人》篇中对庄姜之美的描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刻画女性容貌美、情态美的诗歌。它开启了后世用比喻手法写美人的先河,受到了后人的一致推崇。诗歌如此写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5]P324柔软的纤手,白皙的肤色,整齐的牙齿,细长的柳眉,水灵的眼睛,是一位绝世美人。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就细致入微的写出了她精致绝伦的美。曹植在塑造洛神形象时显然受到了《诗经》的影响,并且技高一筹,用词更加的精炼,人物显得生动形象。如“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绿波”洛神远远望去像太阳出升之时的朝霞,走进观看又如绿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花。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用太阳刚出时的朝霞和绿水中的荷花两个比喻句来描写洛神的整体形态,突出洛神之美。然而作者对洛神的刻画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曹植从上到下描写洛神的外貌、身材、服饰等,每一部分都细致刻画,呈现一个风姿绰约,形貌昳丽的美丽女子。“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6]P184鲜明的红唇,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眸,姿态如美玉,举止静,这段描写运用了大量华丽的词汇,对洛神的容貌、身姿、体态、表情都进行了描摹刻画和修饰形容,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稼纤得衷,修短合度”是整体写身材的高矮和胖瘦,作者用合度做了严格的限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写到“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又太短”[7]P67,所以只有恰到好处才能算作为合度。“延颈秀项,皓质呈露”刻画出洛神秀美颀长的脖颈,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云髻峨峨,修眉联娟”高耸的发髻和秀丽微曲的眉,“芳泽无加,铅华弗御”着力突出她不施粉黛的天然清纯之美,凝白的肌肤,修长的颈脖,高耸的云髻,秀丽的眉毛,铺排详尽,细致入微,引领读者极尽想象向往之情。用自然之物比喻体现出女子身姿肌肤的自然之美,而容貌描写则更直观地展示出女性的妍丽形貌,同时这样的间接比喻和直接的容貌描写,也使得读者对于洛神形象兼具含蓄和华美的审美体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6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