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丧葬习俗的区域性特征及地域性差异(附件)

摘 要丧葬习俗是人生四大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一生中的最后环节。它不仅包括埋葬亡者的整个过程,还包括生者为亡者服丧守孝的各项仪式活动,人们举行葬礼的目的是令亡故者满意,使生者得以安宁。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孕育了具有浓郁底蕴的民俗风情,地域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民俗风情因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独具风格的特点,也决定了丧葬习俗的多种多样,使其明显具有区域性。本文对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的发展历史作出说明,对现存于利津地区的丧葬习俗的区域特征作出概括,同时比较山东省内不同地域的丧葬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山东地区丧葬习俗地域差异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阐述。
Key words:Shandong; Lijin; funeral; area 目 录
前 言 1
一、东营市利津县历史沿革 1
(一)东营市利津县历史文化的形成 2
(二)东营市利津县历史文化形态分析 2
二、东营市利津县丧葬习俗概述 4
(一)东营市利津县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 4
(二)东营市利津县丧葬习俗的区域特征 6
三、丧葬改革 7
(一)东营市利津县上世纪的丧葬仪式过程 7
(二)丧葬改革的必要性 8
四、丧葬习俗的地域性差异 10
(一)泰安市新泰市(县级市)丧葬习俗概述 10
(二)泰安市新泰市(县级市)丧葬习俗中的民间俗信 11
五、丧葬习俗地域差异的制约因素 12
(一)地理位置 12
(二)儒学影响 13
(三)宗教影响 14
(四)移民影响 15
六、丧葬习俗中的文化观念 15
(一)灵魂观念 16
(二)风水信仰 16
(三)宗族意识 17
结 语 18
参考文献 19
附 录 20
致 谢 22
前 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丧葬习俗是一种长期存续的风俗文化,展现了人类独特的精神世界,各个时期的丧葬习俗均是社会文化内涵的深层体现。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葬习俗既是人类社会长期存续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人类自身具有的精神世界及文化内涵的反映。
所谓的丧葬习俗,是指生者为埋葬、伤悼亡者而举行的一系列礼仪活动。葬礼是人生四大仪礼的最终环节,不同的葬法和葬式演绎而成的丧葬习俗有着迥然不同的仪式过程。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丧葬习俗愈加关注,且研究成果颇丰。学术界当前的研究旨趣正呈现出小区域对待的趋势。研究或涉及某一历史时期、特定区域、不同民族丧葬习俗的探讨;或从社会邻里关系、礼俗比较的角度进行比较;或以仪式与象征理论来解说支撑农村葬仪的文化逻辑,改变以往关注宏观型、大区域特征的研究取向。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以地方志及现代民俗学研究资料为基础, 并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完成本篇论文写作。以利津县作为丧葬习俗研究的出发点,对当地的丧葬仪式过程及背后的民间俗信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同时将处于同一级别的新泰市(市级县)汶南镇作为利津县利津街道(与镇同一行政级别)的比较研究对象,以此扩大研究范围,对于探究山东其他区域文化的民俗状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一、东营市利津县历史沿革
利津县地处于山东省东北部,东临黄河,北濒渤海。利津县境内有黄河、太平河、褚官河、马新河、沾利河、挑河、永新河、草桥沟东干流8条河流,其中黄河是唯一的自然河流。黄河在利津县的历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津县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暧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总体地势向西北倾斜,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越趋近黄河,地势越高。但平均海拔较低,最高点海拔仅为14.3米,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由于黄河频繁发生决口,所以利津县的地形受洪水的反复冲积,不断淤积,形成了岗、坡、洼相间的地貌。县境沿黄河呈带状,全县总面积为1665.6平方公里,滩涂面积广阔。人口约29.2万人。现辖4个镇,2 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510个行政村,下属的4个镇为北宋镇、汀罗镇、陈庄镇和盐窝镇,下属的2个乡为明集乡、刁口乡,下属2个街道办事处为凤凰街道办事处、利津镇街道办事处。随着城市发展的显著加快,为了更加突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更加明确城市功能,201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东营市撤销利津县利津镇,设立利津街道办事处和凤凰城街道办事处。但在行政级别上,乡镇和街道属于同一级别行政区。
(一)东营市利津县历史文化的形成
1.名称由来
利津县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市有五个县区,分别是利津县、广饶县、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原垦利县),在两县三区中,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的历史追溯,利津县的历史仅次于在西汉年间建县的广饶县。西汉末年,黄河因改道首次从利津入海,在此基础上,黄河三角洲地区才得以形成与不断扩大,东汉以后,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致使利津县的地域范围不断向渤海湾一带延伸扩大。隋代时设立永利镇(在今利津城河东岸),唐宋时期属渤海县永利镇。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升永利镇为利津县,据《武定府全志》 记载:“利津本隋永利镇地,又邑有东津,故名利津。”由此可知,因境内有“永利”和“东津”两地而得名“利津”。
2.经济文化发展
在历史上,山东地区先后出现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原始社会时期,利津属于龙山文化范畴,商朝时属于薄姑国,周朝时属于齐国千乘地。春秋时期,因为先天的地理环境,利津沿海的盐业十分发达,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渠展之盐”,“渠展之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齐国发展的经济命脉,统治者正是认识到了其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实行盐业专营的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齐国走上富强之路,从而帮助齐桓公登上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在明朝初期,在政府实行“移民就宽乡”政策的引导下,利津县由于地广人稀,被列入了“宽乡”区,接受了大批移民的迁入,移民多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和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的迁入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同时也为利津文化的形成贡献了力量。
纵观利津县的发展历史,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经济、文化的发达为利津县丧葬仪式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经济、文化基础。
(二)东营市利津县历史文化形态分析
“东津古渡、铁门雄关、凤凰名城”是利津人民对利津县的认识,而利津之所以有“凤凰城”之美誉,是因为古城的整体轮廓就像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凤凰,城门的三股道,就像凤凰尾巴上的三根长翎。在利津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其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有:盐文化、黄河文化、港口码头文化以及移民文化。了解利津县各种形态的历史文化,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区域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发展背后的文化内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