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体态语在对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交际手段不断丰富化,体态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立足于汉语初级语法教学实际发展,对教师体态语言进行了界定,陈述了教师体态语言的特点,并对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必要性和要求进行说明,最后阐述了教师体态语言在对外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的功能。
目 录
1 绪 论 1
1.1教师体态语研究现状 1
1.2研究方法 2
2 体态语的综述 3
2.1教师体态语的界定 3
2.2教师体态语的分类 3
2.2.1表情 4
2.2.2 手势语 5
2.2.3 身势语 6
2.2.4 空间距离 7
2.3教师体态语的特点 8
2.3.1 直观性和隐喻性 8
2.3.2 辅助性和局限性 9
2.3.3民族性和时代性 9
3 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9
3.1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 10
3.1.1 教师体态语在趋向补语教学上的运用 10
3.1.2 教师体态语在状态补语教学上的运用 10
3.1.3教师体态语在“把字句”和“被动句”教学中的运用 10
3.2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0
3.2.1促使初级阶段语法简单、生活化 11
3.2.2 加强留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及交际能力 11
3.2.3 大部分体态语具有超语言性 11
3.2.4 能够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12
3.3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运用的要求 12
3.3.1 注意体态语的适用性 12
3.3.2 注意体态语的民族性 12
4 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的功能 14
4.1 仿拟功能—辅助课堂教学 14
4.2 解释功能—调控教学活动 14
4.3 练习功能—沟通师生感情 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1 绪 论
1.1教师体态语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综合竞争能力飞速提升,与各国关系日益密切。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很多学者开始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并开始思考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相关性。
《教师体态语言艺术》[1]一书是由庄锦英与李振村(1993)两位学者所推出的,是国内第一本用于分析教师体态语的重要文献,影响意义较为深远。书中对教师体态语的多个方面做了详细描述,包括其特性以及作用等,同时也将其划分成象征性、表露性以及适应性等五方面的体态语言,从而选取适当的案例来做进一步分析。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及其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2](1993)是由毕继万所推出的,为了全面分析非语言交际在外语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文中从该交际中的差异以及冲突两方面来作为主要切入点进行探究。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言浅论》[3](1998)是著名学者时健所著,他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根据体态语在相关课堂中体现的价值等方面来开展研究。
《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4](2001)是由学者孙雁雁所推出的,根据体态语相关的定性要求,列出了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事项,全面了解体态语在相关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意义,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5](2010)是由学者王添淼所推出的,文中运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观察以及师生访谈等,从而探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体态语产生的差异化效果,通过实际运作来探究教师体态语的意义所在,同时作者指出教师体态语对课堂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大致可通过辅助、反馈以及学习与传播中国文化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模拟课堂低效教学手势语的调查及培训策略分析》[6](2013)是由学者吕明所推出的,其在内容上选取的主要切入点为手势语,根据诸多相关内容的优质课堂以及教师教学录像,进而明确指出教学手势的合理运用能够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上述学者对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很全面,涉及范围也很广泛,但是很多点都只有一个总体的概括,没有对某一个知识点做一个细化的分析和说明。鉴于此,本文专门对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的初级语法教学做了研究,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与方法。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大量浏览相关文献、总结梳理对本文研究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为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比较研读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作者研究写的论文,找出异同点,凸出论点;
归纳分析法,整理作品各处论点,归纳分析论点得出支撑论据;
综合分析法,综合各个论证,得出结论。
2 体态语的综述
2.1教师体态语的界定
体态语在国内存在诸多种不同的说法,由于不同汉语所翻译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以至于它被称作态势语、肢体语言、体势语、身动学等,英语中称其为 body movement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等。拉里A萨默瓦(Larry. A. Samovar)(1989)通过深度分析对非语言交际做出了一定描述,即“在特定交际环境之中,不包括语言因素在内的其他能够给予输出者与接受者一定价值的因素,且生成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人为生成以及环境造就”[7]。
毕继万(1995)深度了解了西方学者在该领域的相关见解,进而在其基础上从广义角度分析将非语言交际划分成体态语、客体语等四大类[8]。他明确指出,体态语应包含基本的姿势与理解动作,像握手、拥抱以及微笑等,还包含头部、面部以及手部等诸多人体动作能够呈现的交际信息在内。
同样也有诸多学者从狭义角度来做详细分析,像马兰德罗(Malandro)(1991)等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明确指出“非语言交际指的是不包含言词在内的交际过程”,从根本上讲就是我们所说的体态语[9]。
法斯特(J. Fast)是美国著名的行为学家,他明确指出“人与外界实现情感交流的整个过程以及躯体相关的反射、非反射性动作都能够通过体态语来呈现出来”[10]。(1988)
目 录
1 绪 论 1
1.1教师体态语研究现状 1
1.2研究方法 2
2 体态语的综述 3
2.1教师体态语的界定 3
2.2教师体态语的分类 3
2.2.1表情 4
2.2.2 手势语 5
2.2.3 身势语 6
2.2.4 空间距离 7
2.3教师体态语的特点 8
2.3.1 直观性和隐喻性 8
2.3.2 辅助性和局限性 9
2.3.3民族性和时代性 9
3 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9
3.1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 10
3.1.1 教师体态语在趋向补语教学上的运用 10
3.1.2 教师体态语在状态补语教学上的运用 10
3.1.3教师体态语在“把字句”和“被动句”教学中的运用 10
3.2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0
3.2.1促使初级阶段语法简单、生活化 11
3.2.2 加强留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及交际能力 11
3.2.3 大部分体态语具有超语言性 11
3.2.4 能够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12
3.3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运用的要求 12
3.3.1 注意体态语的适用性 12
3.3.2 注意体态语的民族性 12
4 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语法教学中的功能 14
4.1 仿拟功能—辅助课堂教学 14
4.2 解释功能—调控教学活动 14
4.3 练习功能—沟通师生感情 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1 绪 论
1.1教师体态语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综合竞争能力飞速提升,与各国关系日益密切。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很多学者开始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并开始思考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相关性。
《教师体态语言艺术》[1]一书是由庄锦英与李振村(1993)两位学者所推出的,是国内第一本用于分析教师体态语的重要文献,影响意义较为深远。书中对教师体态语的多个方面做了详细描述,包括其特性以及作用等,同时也将其划分成象征性、表露性以及适应性等五方面的体态语言,从而选取适当的案例来做进一步分析。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及其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2](1993)是由毕继万所推出的,为了全面分析非语言交际在外语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文中从该交际中的差异以及冲突两方面来作为主要切入点进行探究。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言浅论》[3](1998)是著名学者时健所著,他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根据体态语在相关课堂中体现的价值等方面来开展研究。
《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4](2001)是由学者孙雁雁所推出的,根据体态语相关的定性要求,列出了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事项,全面了解体态语在相关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意义,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5](2010)是由学者王添淼所推出的,文中运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观察以及师生访谈等,从而探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体态语产生的差异化效果,通过实际运作来探究教师体态语的意义所在,同时作者指出教师体态语对课堂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大致可通过辅助、反馈以及学习与传播中国文化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模拟课堂低效教学手势语的调查及培训策略分析》[6](2013)是由学者吕明所推出的,其在内容上选取的主要切入点为手势语,根据诸多相关内容的优质课堂以及教师教学录像,进而明确指出教学手势的合理运用能够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上述学者对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很全面,涉及范围也很广泛,但是很多点都只有一个总体的概括,没有对某一个知识点做一个细化的分析和说明。鉴于此,本文专门对教师体态语在对外汉语的初级语法教学做了研究,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与方法。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大量浏览相关文献、总结梳理对本文研究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为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比较研读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作者研究写的论文,找出异同点,凸出论点;
归纳分析法,整理作品各处论点,归纳分析论点得出支撑论据;
综合分析法,综合各个论证,得出结论。
2 体态语的综述
2.1教师体态语的界定
体态语在国内存在诸多种不同的说法,由于不同汉语所翻译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以至于它被称作态势语、肢体语言、体势语、身动学等,英语中称其为 body movement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等。拉里A萨默瓦(Larry. A. Samovar)(1989)通过深度分析对非语言交际做出了一定描述,即“在特定交际环境之中,不包括语言因素在内的其他能够给予输出者与接受者一定价值的因素,且生成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人为生成以及环境造就”[7]。
毕继万(1995)深度了解了西方学者在该领域的相关见解,进而在其基础上从广义角度分析将非语言交际划分成体态语、客体语等四大类[8]。他明确指出,体态语应包含基本的姿势与理解动作,像握手、拥抱以及微笑等,还包含头部、面部以及手部等诸多人体动作能够呈现的交际信息在内。
同样也有诸多学者从狭义角度来做详细分析,像马兰德罗(Malandro)(1991)等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明确指出“非语言交际指的是不包含言词在内的交际过程”,从根本上讲就是我们所说的体态语[9]。
法斯特(J. Fast)是美国著名的行为学家,他明确指出“人与外界实现情感交流的整个过程以及躯体相关的反射、非反射性动作都能够通过体态语来呈现出来”[10]。(198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