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中的博爱精神分析
摘 要《双城记》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5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在小说中,狄更斯是将法国大革命作为创作时代背景,主要以细腻的笔法塑造了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典型化人物的生活境况以及个人意识来传达人道主义思想下的博爱精神,以此来反衬对当时现实生活的无奈。故事发生在法国和英国时期,将两国时事若有若无的联系在一起。通过描述法国革命运动时期,围绕马内特医生一家的生活周边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结合人物性格深层分析,历经生活周折,却仍展现出人物内心的真实可贵的博爱精神。在狄更斯生存的现实的国家里,也同样面临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也正是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和人性变冷淡的主要原因,生在这冷峻的形势下,本就怀有一颗博爱之心的狄更斯更是企盼以文字传达的方式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宣扬和歌颂博爱精神,他希望这能够有利于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营造幸福的美好家园。
目 录
引 言 1
1 典型人物的博爱精神分析 2
1.1 舍身为爱的卡顿 2
1.2 博爱温情的露西 3
1.3 维护仁爱的达尔奈 4
1.4 善爱并存的马内特大夫 5
2 博爱精神产生的原因 7
2.1 社会原因 7
2.2 个人原因 8
3 博爱精神的深层意蕴 10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博爱精神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博爱是一种崇高、无私而又广泛的爱,而且具备仁慈、怜悯、宽恕的精神,是最美好的人性。狄更斯作为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思想核心是博爱精神,并且深深影响着整个英国文坛,他笔下的《双城记》遵循着人道主义思想下的博爱精神,认为不陷入冷漠的人性,是生而平等的人,彼此应该尊重,哪怕生来社会地位和价值观不同,但只要人们相处和谐,心存善意,保持本性,这样就有利于构建幸福安宁的社会生活画面。《双城记》这部小说描述的是法国大革命前期人民现实生活的缩影,作家塑造一系列典型人物,将博爱精神的特征融入到他们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生活当中去,能够更真实的反馈出爱的力量,它的伟大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处是舍身为爱,爱是化解恨的最佳方式,这凸显出博爱精神的至高性。本文是依据法国社会动荡的背景,以人物故事展开的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情节,也围绕革命运动的变化而发展,展露不堪的生活景象带给人的变化,阶级矛盾的出现导致了暴力革命,对人伤害不小,作家渴望用博爱精神去改变社会的无情,以人道主义思想调解社会冲突,构建博爱的生活画面。
1 典型人物的博爱精神分析
典型是时代的现象是相对显著的文学创作的特征,作家将想要展现的社会生活,主要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加以反映。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有舍身为爱的卡顿、博爱温情的露西、维护仁爱的达尔奈及善爱并存的马内特医生,从他们身上证实了在复杂时代的大环境下,依然会有人努力朝着美好生活以及保持温和处世的态度,而且他们的思想上表现出的博爱,正是作家提倡的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必备精神力量。
1.1 舍身为爱的卡顿
《双城记》中的卡顿形象,狄更斯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描述相对于其他人物更加偏爱,融入了个人的理想色彩,且带有一些艺术气息,刚开始觉得卡顿生活随性,介于不注重外貌和懒散的生活态度。但引人注目的是他工作时精益求精,聪明且才华横溢,内心充满正义,不牵强附会,这也是成为斯特里弗身后最得力的助手的原因。在当时,商人只维护自己利益,职场环境尽是贪婪虚伪,但卡顿仍保持自我,不迎合别人,这样的人物在当时社会是不被人肯定的。法庭审判达尔奈是否为奸细时,他出任律师,对于场下当证人的露西,他从人群中发现她身体不适,找法警帮忙去照顾露西,表露出对露西的好感,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对一个陌生女孩表示关心,甚至伸出援助之手。
随着他走入露西的生活圈,他内心想要追求露西的想法愈加明显,且自知放荡不羁的生活,不能带给露西安逸的幸福生活,他坦然面对这份对他来说很温暖的情感,以一个知己的身份继续守护在露西周围,就如一个卫士般,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这爱而不得的爱人。卡顿给露西的爱是默默无私的,在露西成为人妻人母的时候,他把对她的爱延伸到对她的家庭的照顾,成为露西家里的唯一一个不受邀便可来往的常客。他爱屋及乌,对小露西更是满眼宠溺。
他对露西的爱是无私的,能够放弃一切,甚至生命。记得他满怀真情地对露西说“为了你,为了你所爱的人,我什么都愿意去做。如果我有幸有机会,有能力做出牺牲,我愿意为你和你爱的人做出任何牺牲”[1]P96。在他心里,已将露西的幸福奉为最神圣的地位,无可替代。在他得知露西为了救被困法国监狱的丈夫而连夜奔赴巴黎,他义无反顾地决定营救达尔奈,策划好细节,用自己与达尔奈酷似的外表,从容地走上断头台代替达尔奈赴死,为了露西的幸福,他牺牲了自己,很明显卡顿是幸福的缔造者,他本性是纯善的,心中博爱的力量成就了他的夙愿,去兑现那份无声无息的爱,以此来向曾经点燃他消殆心灵的露西表示感谢。
在小说中,卡顿这个人物形象体现出的舍身为爱,也反映了作家提倡的博爱精神。在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而比一个人的性命最重要的便是真情,卡顿“为了爱而牺牲自己”[2]P25值得被人称颂,证明爱的伟大之处便是敢于牺牲自我,用相对的东西换取,是令人震撼的博爱壮举。
1.2 博爱温情的露西
作为《双城记》中唯一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女主人公——露西。她是典型人物中博爱精神的化身者。
作为女儿,当她得知受冤入狱18年之久的父亲被解救出来了,她义无反顾地跑到陌生城市去寻找父亲。面对眼前精神失常的父亲,她满是心疼,拥抱了父亲,希望以此来温暖那颗尘封已久的心,希望给他足够安全感,用亲情之力缓解父亲的情绪。之后,将父亲接到英国照顾父亲起居,帮助他走出过去的阴霾,让他接近枯竭的精神得以恢复,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表现出露西用温情暖化了父亲冰凉的心灵,马内特一家终于团聚能够享受世间最温馨的家庭幸福生活。
作为爱人,当她与达尔奈因共船结下缘分,又为意外蒙冤的达尔奈出庭做了证人,可以看出来她本性的纯善而且是乐于助人的,能够向仅认识一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她的温柔善良正是作家狄更斯倡导的博爱精神的内涵。当她与达尔奈喜结连理,他们一起承担照顾虚弱的父亲责任,加倍将爱投入幸福之家,所有人的生活起居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在得知达尔奈入狱处境危险时,“她义无反顾地离开伦敦,奔赴巴黎营救自己的丈夫”[3]P110。
作为挚友,她对卡顿是欣赏且肯定的,不因为他懒散、玩世不恭,永远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而疏远他,相反她给予关怀和理解,将卡顿心灰意冷的心重新燃烧起来,即使没有改变卡顿生活现状,但至少让他有了生存的信念,多了朋友的慰藉,跨越周围冷漠的障碍。这就是爱的传递不仅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影响深远和刻苦铭心的。关怀和真诚能让处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心灵的得以救赎,他们的人生也会多了一丝温情,人生风景也是美丽的,哪怕只是短短的一阵子。
目 录
引 言 1
1 典型人物的博爱精神分析 2
1.1 舍身为爱的卡顿 2
1.2 博爱温情的露西 3
1.3 维护仁爱的达尔奈 4
1.4 善爱并存的马内特大夫 5
2 博爱精神产生的原因 7
2.1 社会原因 7
2.2 个人原因 8
3 博爱精神的深层意蕴 10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博爱精神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博爱是一种崇高、无私而又广泛的爱,而且具备仁慈、怜悯、宽恕的精神,是最美好的人性。狄更斯作为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思想核心是博爱精神,并且深深影响着整个英国文坛,他笔下的《双城记》遵循着人道主义思想下的博爱精神,认为不陷入冷漠的人性,是生而平等的人,彼此应该尊重,哪怕生来社会地位和价值观不同,但只要人们相处和谐,心存善意,保持本性,这样就有利于构建幸福安宁的社会生活画面。《双城记》这部小说描述的是法国大革命前期人民现实生活的缩影,作家塑造一系列典型人物,将博爱精神的特征融入到他们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生活当中去,能够更真实的反馈出爱的力量,它的伟大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处是舍身为爱,爱是化解恨的最佳方式,这凸显出博爱精神的至高性。本文是依据法国社会动荡的背景,以人物故事展开的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情节,也围绕革命运动的变化而发展,展露不堪的生活景象带给人的变化,阶级矛盾的出现导致了暴力革命,对人伤害不小,作家渴望用博爱精神去改变社会的无情,以人道主义思想调解社会冲突,构建博爱的生活画面。
1 典型人物的博爱精神分析
典型是时代的现象是相对显著的文学创作的特征,作家将想要展现的社会生活,主要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加以反映。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有舍身为爱的卡顿、博爱温情的露西、维护仁爱的达尔奈及善爱并存的马内特医生,从他们身上证实了在复杂时代的大环境下,依然会有人努力朝着美好生活以及保持温和处世的态度,而且他们的思想上表现出的博爱,正是作家提倡的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必备精神力量。
1.1 舍身为爱的卡顿
《双城记》中的卡顿形象,狄更斯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描述相对于其他人物更加偏爱,融入了个人的理想色彩,且带有一些艺术气息,刚开始觉得卡顿生活随性,介于不注重外貌和懒散的生活态度。但引人注目的是他工作时精益求精,聪明且才华横溢,内心充满正义,不牵强附会,这也是成为斯特里弗身后最得力的助手的原因。在当时,商人只维护自己利益,职场环境尽是贪婪虚伪,但卡顿仍保持自我,不迎合别人,这样的人物在当时社会是不被人肯定的。法庭审判达尔奈是否为奸细时,他出任律师,对于场下当证人的露西,他从人群中发现她身体不适,找法警帮忙去照顾露西,表露出对露西的好感,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对一个陌生女孩表示关心,甚至伸出援助之手。
随着他走入露西的生活圈,他内心想要追求露西的想法愈加明显,且自知放荡不羁的生活,不能带给露西安逸的幸福生活,他坦然面对这份对他来说很温暖的情感,以一个知己的身份继续守护在露西周围,就如一个卫士般,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这爱而不得的爱人。卡顿给露西的爱是默默无私的,在露西成为人妻人母的时候,他把对她的爱延伸到对她的家庭的照顾,成为露西家里的唯一一个不受邀便可来往的常客。他爱屋及乌,对小露西更是满眼宠溺。
他对露西的爱是无私的,能够放弃一切,甚至生命。记得他满怀真情地对露西说“为了你,为了你所爱的人,我什么都愿意去做。如果我有幸有机会,有能力做出牺牲,我愿意为你和你爱的人做出任何牺牲”[1]P96。在他心里,已将露西的幸福奉为最神圣的地位,无可替代。在他得知露西为了救被困法国监狱的丈夫而连夜奔赴巴黎,他义无反顾地决定营救达尔奈,策划好细节,用自己与达尔奈酷似的外表,从容地走上断头台代替达尔奈赴死,为了露西的幸福,他牺牲了自己,很明显卡顿是幸福的缔造者,他本性是纯善的,心中博爱的力量成就了他的夙愿,去兑现那份无声无息的爱,以此来向曾经点燃他消殆心灵的露西表示感谢。
在小说中,卡顿这个人物形象体现出的舍身为爱,也反映了作家提倡的博爱精神。在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而比一个人的性命最重要的便是真情,卡顿“为了爱而牺牲自己”[2]P25值得被人称颂,证明爱的伟大之处便是敢于牺牲自我,用相对的东西换取,是令人震撼的博爱壮举。
1.2 博爱温情的露西
作为《双城记》中唯一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女主人公——露西。她是典型人物中博爱精神的化身者。
作为女儿,当她得知受冤入狱18年之久的父亲被解救出来了,她义无反顾地跑到陌生城市去寻找父亲。面对眼前精神失常的父亲,她满是心疼,拥抱了父亲,希望以此来温暖那颗尘封已久的心,希望给他足够安全感,用亲情之力缓解父亲的情绪。之后,将父亲接到英国照顾父亲起居,帮助他走出过去的阴霾,让他接近枯竭的精神得以恢复,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表现出露西用温情暖化了父亲冰凉的心灵,马内特一家终于团聚能够享受世间最温馨的家庭幸福生活。
作为爱人,当她与达尔奈因共船结下缘分,又为意外蒙冤的达尔奈出庭做了证人,可以看出来她本性的纯善而且是乐于助人的,能够向仅认识一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她的温柔善良正是作家狄更斯倡导的博爱精神的内涵。当她与达尔奈喜结连理,他们一起承担照顾虚弱的父亲责任,加倍将爱投入幸福之家,所有人的生活起居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在得知达尔奈入狱处境危险时,“她义无反顾地离开伦敦,奔赴巴黎营救自己的丈夫”[3]P110。
作为挚友,她对卡顿是欣赏且肯定的,不因为他懒散、玩世不恭,永远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而疏远他,相反她给予关怀和理解,将卡顿心灰意冷的心重新燃烧起来,即使没有改变卡顿生活现状,但至少让他有了生存的信念,多了朋友的慰藉,跨越周围冷漠的障碍。这就是爱的传递不仅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影响深远和刻苦铭心的。关怀和真诚能让处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心灵的得以救赎,他们的人生也会多了一丝温情,人生风景也是美丽的,哪怕只是短短的一阵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