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祝福的电影改编
摘 要《祝福》是民国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于1956年被夏衍改编成电影并上映,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电影改编的最佳范本。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情况和《祝福》的电影改编情况叙述,说明了鲁迅小说的改编概况;通过分析小说到电影改编过程中,从注重改造国民性到注重政治教育、从注重改造愚昧的精神到注重展现精神的斗争,说明了电影对小说改编中主题的变更;通过祥林嫂的从顺从到抗争、贺老六的从旧农民形象到新农民形象的转变,说明了电影改编对人物形象的重新设计。本文通过对《祝福》小说和电影的深入对比分析,来研究鲁迅小说《祝福》的电影改编,使读者对鲁迅的作品改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Key words:Blessing;Novel;Film;Adaptation目 录
引 言 1
1 鲁迅小说电影改编概况 2
1.1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情况 2
1.2《祝福》的电影改编情况 3
2 《祝福》电影改编主题的变更 5
2.1从注重改造国民性到注重政治教育 5
2.2从注重改造愚昧的精神到注重展现精神的斗争 6
3 《祝福》电影改编人物形象的重新设计 8
3.1祥林嫂——从顺从到抗争 8
3.2贺老六——从旧农民形象到新农民形象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3
引 言
鲁迅是民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创作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4年,后来被列入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祝福》作为一部短篇小说作品,用含蓄凝练的语言叙述了农村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小说以其尖锐的讽刺性和高度的思想艺术性,成为当代文学经典。1955年6月,这部小说由著名剧作家夏衍改编成剧本,1956年由桑弧执导,白杨、魏鹤龄主演,拍成了电影并上映,这是第一部由鲁迅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电影放映以后,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更是获得了卡罗维发利第十届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和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猫奖,“是一部足以代表新中国电影水平的佳作”。
小说和电影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然是不一样的艺术形式,但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很多的电影作品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比如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林家铺子》等。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有着丰富多样的题材,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而电影则是一门听觉和视觉艺术,通过活动摄影和幻灯片的结合,把文学作品用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小说改编电影,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小说换一种形式来体现,所谓“编”,即是要忠实于原著,使它和原著相像,所谓“改”,则是要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生动的电影。本文选择《祝福》这部作品进行研究,主要因为鲁迅的小说大多都是短篇,语言简洁、精炼,要改编成电影并不容易,且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是一件大胆而又冒险的事情,所以在改编的过程中会面对很多的困难,但夏衍很好地解决了主题的变更和人物形象的重新设计等问题,使《祝福》成为鲁迅作品改编电影中最为成功的一部,更是后人改编文学作品中的典范。虽然有很多学者对鲁迅作品的电影改编都有不少的研究,但大多都是对所有作品的研究,针对《祝福》这部作品的研究寥寥可数。本文仅从《祝福》这一部作品的电影改编进行深入探析和研究,从而使读者对鲁迅电影的改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1 鲁迅小说电影改编概况
鲁迅可谓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匠,其作品更是人类文化的宝库。然而,在电影界,鲁迅作品的电影改编却少之又少,电影学界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关注度也稍显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鲁迅的作品都比较简短,改编成电影剧本具有一定的难度,且作品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真实性,思想也比较深刻。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迅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的只有《祝福》、《伤逝》、《阿Q正传》和《药》四部。
1.1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情况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起步阶段,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鲁迅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受到很多作家的喜欢和推崇。1930年,当时在北京陆军军医学校当数学老师的王乔南是第一个想把鲁迅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人,他把《阿Q正传》改编成电影剧本《女人与面包》,并写信征求鲁迅的意见,但遭到鲁迅的强烈反对:“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可见鲁迅对改编剧本和演员的不信任。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更关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的矛盾,并不能完全深刻地理解鲁迅小说中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也许这是鲁迅反对改编的原因之一。
到五十年代时期,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电影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的时期,许多名著的改编有了不错的成果和反响,鲁迅的作品也在文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这个时候,中国的电影艺术也得到了发展,电影的商业化趋势也降低了很多,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现,现代名著的电影改编也越来越成熟。因此,在1956年恰逢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小说《祝福》被改编成电影,并且由著名剧作家夏衍进行剧本改编,桑弧导演,还邀请表演艺术家白杨主演,可以说,这部电影从编剧、导演、演员甚至美工,都是当时电影界的佼佼者。这充分反映了鲁迅及其作品在当时社会的崇高地位及影响。
六十年代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双百方针”的指导下,电影的创作进一步趋向繁荣,对电影作品的创作者也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扩大了写作范围,形成了相对轻松的文学环境,所以张瑶均和张磊二人把鲁迅的《伤逝》改编成电影剧本并计划拍摄,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进口胶片非常有限,所以《伤逝》的拍摄便被搁置下来,最终没能拍成影片。
八十年代时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国的电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独立价值,电影题材等也趋向于多元化。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再一次被知识分子所理解,文化界也再一次意识到思想启蒙的重要性,终于在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时,将《伤逝》、《阿Q正传》和《药》三部小说改编成电影。鲁迅小说本是非故事性电影主题,但新的艺术手段的出现以及这几部电影的成功改编,使得电影艺术家对这类主题的改编有了更深地认识,并对此有了更自觉的探索。
Key words:Blessing;Novel;Film;Adaptation目 录
引 言 1
1 鲁迅小说电影改编概况 2
1.1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情况 2
1.2《祝福》的电影改编情况 3
2 《祝福》电影改编主题的变更 5
2.1从注重改造国民性到注重政治教育 5
2.2从注重改造愚昧的精神到注重展现精神的斗争 6
3 《祝福》电影改编人物形象的重新设计 8
3.1祥林嫂——从顺从到抗争 8
3.2贺老六——从旧农民形象到新农民形象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3
引 言
鲁迅是民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创作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4年,后来被列入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祝福》作为一部短篇小说作品,用含蓄凝练的语言叙述了农村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小说以其尖锐的讽刺性和高度的思想艺术性,成为当代文学经典。1955年6月,这部小说由著名剧作家夏衍改编成剧本,1956年由桑弧执导,白杨、魏鹤龄主演,拍成了电影并上映,这是第一部由鲁迅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电影放映以后,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更是获得了卡罗维发利第十届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和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猫奖,“是一部足以代表新中国电影水平的佳作”。
小说和电影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然是不一样的艺术形式,但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很多的电影作品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比如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林家铺子》等。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有着丰富多样的题材,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而电影则是一门听觉和视觉艺术,通过活动摄影和幻灯片的结合,把文学作品用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小说改编电影,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小说换一种形式来体现,所谓“编”,即是要忠实于原著,使它和原著相像,所谓“改”,则是要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生动的电影。本文选择《祝福》这部作品进行研究,主要因为鲁迅的小说大多都是短篇,语言简洁、精炼,要改编成电影并不容易,且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是一件大胆而又冒险的事情,所以在改编的过程中会面对很多的困难,但夏衍很好地解决了主题的变更和人物形象的重新设计等问题,使《祝福》成为鲁迅作品改编电影中最为成功的一部,更是后人改编文学作品中的典范。虽然有很多学者对鲁迅作品的电影改编都有不少的研究,但大多都是对所有作品的研究,针对《祝福》这部作品的研究寥寥可数。本文仅从《祝福》这一部作品的电影改编进行深入探析和研究,从而使读者对鲁迅电影的改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1 鲁迅小说电影改编概况
鲁迅可谓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匠,其作品更是人类文化的宝库。然而,在电影界,鲁迅作品的电影改编却少之又少,电影学界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关注度也稍显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鲁迅的作品都比较简短,改编成电影剧本具有一定的难度,且作品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真实性,思想也比较深刻。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迅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的只有《祝福》、《伤逝》、《阿Q正传》和《药》四部。
1.1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情况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起步阶段,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鲁迅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受到很多作家的喜欢和推崇。1930年,当时在北京陆军军医学校当数学老师的王乔南是第一个想把鲁迅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人,他把《阿Q正传》改编成电影剧本《女人与面包》,并写信征求鲁迅的意见,但遭到鲁迅的强烈反对:“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可见鲁迅对改编剧本和演员的不信任。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更关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的矛盾,并不能完全深刻地理解鲁迅小说中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也许这是鲁迅反对改编的原因之一。
到五十年代时期,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电影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的时期,许多名著的改编有了不错的成果和反响,鲁迅的作品也在文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这个时候,中国的电影艺术也得到了发展,电影的商业化趋势也降低了很多,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现,现代名著的电影改编也越来越成熟。因此,在1956年恰逢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小说《祝福》被改编成电影,并且由著名剧作家夏衍进行剧本改编,桑弧导演,还邀请表演艺术家白杨主演,可以说,这部电影从编剧、导演、演员甚至美工,都是当时电影界的佼佼者。这充分反映了鲁迅及其作品在当时社会的崇高地位及影响。
六十年代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双百方针”的指导下,电影的创作进一步趋向繁荣,对电影作品的创作者也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扩大了写作范围,形成了相对轻松的文学环境,所以张瑶均和张磊二人把鲁迅的《伤逝》改编成电影剧本并计划拍摄,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进口胶片非常有限,所以《伤逝》的拍摄便被搁置下来,最终没能拍成影片。
八十年代时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国的电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独立价值,电影题材等也趋向于多元化。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再一次被知识分子所理解,文化界也再一次意识到思想启蒙的重要性,终于在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时,将《伤逝》、《阿Q正传》和《药》三部小说改编成电影。鲁迅小说本是非故事性电影主题,但新的艺术手段的出现以及这几部电影的成功改编,使得电影艺术家对这类主题的改编有了更深地认识,并对此有了更自觉的探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