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分析(附件)
摘 要在中国茶文化已经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的茶文化活动也被人们提升到了精神层面。本文运用对比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等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下对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近年来中日茶文化对比分析的研究不断增加,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本的茶文化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各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在跨文化的交际的作用下研究中日茶文化的异同,就是为了以后两个国家在交流中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目 录
1 绪论 1
2 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分析 2
2.1 茶艺 2
2.2 茶德 4
2.3 茶礼 5
3 中日茶文化产生异同的原因 7
3.1 社会环境因素 7
3.2 价值观念因素 7
3.3 风俗习惯因素 8
3.4 地理气候因素 8
4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10
4.1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10
4.2 互相学习茶文化交流的原则 10
4.3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绪论
中国是茶的故乡,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无蚕桑,少文学,惟出茶、丹、漆、蜜、蜡”[1]p12。充分说明我国种植茶树的时间之久,茶早在3000多年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陆羽曾在《茶经》在中追溯茶的起源,他认为《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2]p2。的记载充分说明了早在5000年前茶就已经被神农氏作为药用价值被发现。《晋中兴书》记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3]p89。在南北朝时期因“养廉”政策的提出,开始出现了以茶代酒及茶宴的现象,此时的茶已经不仅仅是它自身的自然使用价值了,茶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象征,慢慢的形成了它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唐朝茶文化发展到了顶峰,不少的文人雅士也都开始注重饮茶的工具、煮茶的器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喝茶的环境、精神的享受和道德规范,唐朝在李世民统治的时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茶作为人们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出现在大街小巷。与此同时,饮茶也开始融入儒、道、佛三教中,自此中国茶文化正式产生。
日本的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日本人首次见到茶叶是在当时中国的唐朝,日本高僧最澄曾到中国学习茶文化知识,于是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日本的茶树由此产生,种植也由此开始。日本的茶祖荣西在南宋到中国学习茶文化,回国后根据自己的研究写成了《吃茶养生记》,这里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同几千年前的中国一样,注重的是茶的药用价值。在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我国求学,中国的茶宴仪式也由此正式传入日本贵族。传入日本以后日本人将其分为两派,一派是宫廷贵族、上层武士的茶文化活动,一派以寺院为中心向民间普及,自此日本的茶文化有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本文中的茶艺主要以中国的“潮汕工夫茶”和日本的“煎茶道”为例。潮汕工夫茶作为中国传统的泡茶工艺,日本煎茶道是潮汕工夫茶的散泡法,与潮汕功夫茶相比有其相似也有独特之处;茶德以庄晚芳先生的“发扬茶德,妥用茶艺”
与日本著名的“一期一会”茶德思想观念进行对比,在中国和日本的观念里都具有“和”的意义,进行茶德的对比分析是有其必要的;茶礼以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的待人礼仪与日本茶礼中的“浓茶礼”法作比较,中日的两种不同的茶礼仪各具民族文化的特色,茶礼的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中日两国在以后的交流中更加成熟。2 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分析
2.1 茶艺
茶艺,在实际的划分上可以分为广义茶艺和狭义茶艺。广义是指,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和饮用方法探讨茶叶原理,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学问。狭义指的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文中我们所指的是狭义的茶艺。
中国茶叶的种类繁多、用量各异,单单是茶类在划分上就有6大种,所以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茶艺也有众多的划分,例如最早期盛行在宫廷里的宫廷茶艺,盛行在寺院里的僧人茶艺,流传于民间的民间茶艺等等。这里我们要以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潮汕功夫茶为例。其首要原因是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在宋朝就已经十分兴盛,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其次潮汕功夫茶的茶艺程序有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如今的潮汕功夫茶已经作为茶艺的代表被评选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文化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留,更谈不上生存和发展。潮汕工夫茶却借助这道完整的程序将茶艺发扬光大,这正是因为功夫茶艺的程序被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才使得茶艺中的功夫茶最有韵味。潮州工夫茶与一般的喝茶有所不同,它不同与北方人的豪爽大口大杯的喝茶,而是具有南方人内敛的性格特点小口小杯的品味,喝茶也不是单纯的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是在于品味茶的香味,在于通过茶来表达情意;另外潮州工夫茶是特别地讲究礼节的,这与千百年来潮汕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是息息相关的,等茶泡好以后,主人与客人总是会互相谦让,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礼仪,潮汕功夫茶将泡茶的工序分为8个步骤;①治器;②纳茶;③候茶;④冲点;⑤刮沫;⑥淋罐;⑦烫杯;⑧筛茶;最后把茶均匀地倒入每一个人的茶杯中,不能一次性把一个茶杯注满,表示“一视同仁”的意思。至今这8个步骤依然完整的保留着,甚至被其它茶艺所引用,例如民间茶艺,在大大小小的茶楼之间仍保留有功夫茶的印迹。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要给自己浮躁的心找一个归宿不妨茶楼坐一坐,听听古典的音乐,聆听古人在茶叶之间留下的美好故事,领略茶艺师精湛的茶艺,虽然不是潮汕功夫茶的原生态,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日本的泡茶工序也是起源于中国的,同样具有东方文化的气息,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它自己的形成与发展。在日本最著名的抹茶道和煎茶道都是由中国古代传入的。这里我们以煎茶道为例,煎茶道之所以在日本如此盛行而又如此讲究,这同样与中国是分不开的,煎茶道其实是潮汕功夫茶的散泡法在日本沪江时代的晚期传入日本而后形成的。日本人的煎茶道工艺是最为讲究的,日本茶人在泡茶时需要做的有三大步骤:①点炭;②煮水;③沏茶;看似是非常简单的3个步骤,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例如第一步点炭,先往地炉里撒一层茶灰,撒灰的动作、次数与方位都非常的有讲究。这单单是点炭前需要做的准备,然后才能开始点炭,茶人在炭料的选择上必须选择干净质优的炭料,主人必须要遵照一定的位置与顺序,将炭有序的放进炉中,之后主人还会不停的用小扫帚对茶炉旁边进行打扫,表示清洁,讲究人的家里还会往炉子里添入一些薰香。这些动作客人们则在炉子旁边看在眼里,安安静静地欣赏主人的这段准备工作的表演。在日本冈会天心《茶之书》中这样写道:“茶道是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4]p15。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喝茶已经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明明知道生命不完美,生命有遗憾,却还是怀着一颗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喝茶此刻所拥有的美好。如今经过历史沉淀,日本的茶艺早已名扬世界,更是以茶道称之,只因为在日本的茶就是茶,再无其他任何添加。泡茶、喝茶、品茶也都是以茶为本源,从而将自己置身于一种参禅的心境,反省自身,从而思考问题之所在。
目 录
1 绪论 1
2 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分析 2
2.1 茶艺 2
2.2 茶德 4
2.3 茶礼 5
3 中日茶文化产生异同的原因 7
3.1 社会环境因素 7
3.2 价值观念因素 7
3.3 风俗习惯因素 8
3.4 地理气候因素 8
4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10
4.1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10
4.2 互相学习茶文化交流的原则 10
4.3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绪论
中国是茶的故乡,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无蚕桑,少文学,惟出茶、丹、漆、蜜、蜡”[1]p12。充分说明我国种植茶树的时间之久,茶早在3000多年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陆羽曾在《茶经》在中追溯茶的起源,他认为《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2]p2。的记载充分说明了早在5000年前茶就已经被神农氏作为药用价值被发现。《晋中兴书》记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3]p89。在南北朝时期因“养廉”政策的提出,开始出现了以茶代酒及茶宴的现象,此时的茶已经不仅仅是它自身的自然使用价值了,茶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象征,慢慢的形成了它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唐朝茶文化发展到了顶峰,不少的文人雅士也都开始注重饮茶的工具、煮茶的器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喝茶的环境、精神的享受和道德规范,唐朝在李世民统治的时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茶作为人们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出现在大街小巷。与此同时,饮茶也开始融入儒、道、佛三教中,自此中国茶文化正式产生。
日本的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日本人首次见到茶叶是在当时中国的唐朝,日本高僧最澄曾到中国学习茶文化知识,于是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日本的茶树由此产生,种植也由此开始。日本的茶祖荣西在南宋到中国学习茶文化,回国后根据自己的研究写成了《吃茶养生记》,这里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同几千年前的中国一样,注重的是茶的药用价值。在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我国求学,中国的茶宴仪式也由此正式传入日本贵族。传入日本以后日本人将其分为两派,一派是宫廷贵族、上层武士的茶文化活动,一派以寺院为中心向民间普及,自此日本的茶文化有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本文中的茶艺主要以中国的“潮汕工夫茶”和日本的“煎茶道”为例。潮汕工夫茶作为中国传统的泡茶工艺,日本煎茶道是潮汕工夫茶的散泡法,与潮汕功夫茶相比有其相似也有独特之处;茶德以庄晚芳先生的“发扬茶德,妥用茶艺”
与日本著名的“一期一会”茶德思想观念进行对比,在中国和日本的观念里都具有“和”的意义,进行茶德的对比分析是有其必要的;茶礼以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的待人礼仪与日本茶礼中的“浓茶礼”法作比较,中日的两种不同的茶礼仪各具民族文化的特色,茶礼的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中日两国在以后的交流中更加成熟。2 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分析
2.1 茶艺
茶艺,在实际的划分上可以分为广义茶艺和狭义茶艺。广义是指,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和饮用方法探讨茶叶原理,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学问。狭义指的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文中我们所指的是狭义的茶艺。
中国茶叶的种类繁多、用量各异,单单是茶类在划分上就有6大种,所以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茶艺也有众多的划分,例如最早期盛行在宫廷里的宫廷茶艺,盛行在寺院里的僧人茶艺,流传于民间的民间茶艺等等。这里我们要以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潮汕功夫茶为例。其首要原因是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在宋朝就已经十分兴盛,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其次潮汕功夫茶的茶艺程序有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如今的潮汕功夫茶已经作为茶艺的代表被评选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文化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留,更谈不上生存和发展。潮汕工夫茶却借助这道完整的程序将茶艺发扬光大,这正是因为功夫茶艺的程序被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才使得茶艺中的功夫茶最有韵味。潮州工夫茶与一般的喝茶有所不同,它不同与北方人的豪爽大口大杯的喝茶,而是具有南方人内敛的性格特点小口小杯的品味,喝茶也不是单纯的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是在于品味茶的香味,在于通过茶来表达情意;另外潮州工夫茶是特别地讲究礼节的,这与千百年来潮汕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是息息相关的,等茶泡好以后,主人与客人总是会互相谦让,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礼仪,潮汕功夫茶将泡茶的工序分为8个步骤;①治器;②纳茶;③候茶;④冲点;⑤刮沫;⑥淋罐;⑦烫杯;⑧筛茶;最后把茶均匀地倒入每一个人的茶杯中,不能一次性把一个茶杯注满,表示“一视同仁”的意思。至今这8个步骤依然完整的保留着,甚至被其它茶艺所引用,例如民间茶艺,在大大小小的茶楼之间仍保留有功夫茶的印迹。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要给自己浮躁的心找一个归宿不妨茶楼坐一坐,听听古典的音乐,聆听古人在茶叶之间留下的美好故事,领略茶艺师精湛的茶艺,虽然不是潮汕功夫茶的原生态,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日本的泡茶工序也是起源于中国的,同样具有东方文化的气息,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它自己的形成与发展。在日本最著名的抹茶道和煎茶道都是由中国古代传入的。这里我们以煎茶道为例,煎茶道之所以在日本如此盛行而又如此讲究,这同样与中国是分不开的,煎茶道其实是潮汕功夫茶的散泡法在日本沪江时代的晚期传入日本而后形成的。日本人的煎茶道工艺是最为讲究的,日本茶人在泡茶时需要做的有三大步骤:①点炭;②煮水;③沏茶;看似是非常简单的3个步骤,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例如第一步点炭,先往地炉里撒一层茶灰,撒灰的动作、次数与方位都非常的有讲究。这单单是点炭前需要做的准备,然后才能开始点炭,茶人在炭料的选择上必须选择干净质优的炭料,主人必须要遵照一定的位置与顺序,将炭有序的放进炉中,之后主人还会不停的用小扫帚对茶炉旁边进行打扫,表示清洁,讲究人的家里还会往炉子里添入一些薰香。这些动作客人们则在炉子旁边看在眼里,安安静静地欣赏主人的这段准备工作的表演。在日本冈会天心《茶之书》中这样写道:“茶道是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4]p15。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喝茶已经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明明知道生命不完美,生命有遗憾,却还是怀着一颗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喝茶此刻所拥有的美好。如今经过历史沉淀,日本的茶艺早已名扬世界,更是以茶道称之,只因为在日本的茶就是茶,再无其他任何添加。泡茶、喝茶、品茶也都是以茶为本源,从而将自己置身于一种参禅的心境,反省自身,从而思考问题之所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