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中傅雷德育思想研究(附件)
摘 要 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傅雷,有其独特的德育教育理念。他给儿子写过的数百份书信被后人整理出版为《傅雷家书》,在这本家书里潜藏着很多傅雷的德育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论文旨在通过研究《傅雷家书》中的德育内容,探寻傅雷德育思想的精髓,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到这位伟大学者的德育思想光辉。本研究主体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了解《傅雷家书》的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包括《傅雷家书》中所记录的书信在互通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傅雷个人的成长背景;第二部分则分析其中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则根据他的德育思想在书信中的主要呈现来分析傅雷德育思想的特点;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傅雷德育教育思想的一个延伸,窥其德育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探寻傅雷德育教育思想的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目 录
1 引言 1
2 《傅雷家书》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2
2.1 创作《傅雷家书》的时代背景 2
2.2 傅雷德育思想形成 3
2.2.1 早年所受的教育环境 3
2.2.2 独特的人生经历 3
2.3.3 社会时代背景 4
3 《傅雷家书》中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5
3.1 人生观和马列主义教育 5
3.2 爱国主义教育 6
3.2.1 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6
3.2.2 有尊严感与荣誉感 7
3.2.3 能够自爱 9
3.3 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教育 9
3.4 文明行为规范教育 10
3.5 心理健康教育 11
4 《傅雷家书》德育思想的特点 14
4.1 以身树人,以情育人 14
4.2 因材施教,依性而化 15
4.3 施以平等,投以友谊 16
4.4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重视道德养成 17
5 《傅雷家书》中德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8
结 语 21
参考文献 25
致 谢 23
1 引言
傅雷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我国现代史上出彩的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 ,不仅在学术方面的成就颇高,而且在家庭教育上更是将两个儿子培养成才,为我们现代德育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示范教育意义。
傅雷在给孩子的家书出版为《傅雷家书》后,更是为现代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范本,也对我国现代德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乃至对当今社会的德育教育实践起到更重要的示范作用。
本文将从傅雷教育思想方面的德育教育着手,探寻傅雷的德育思想光辉,寻找傅雷的德育教育艺术。
2 《傅雷家书》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个人或者一部作品,若想能够很好地把握和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源流则显得尤为重要。《傅雷家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出现,也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了解它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则会使我们更好地探究和分析该作品,对该作品的把握和理解也能更为深入、透彻。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其家书对于当时以及当今的意义与价值。
2.1 创作《傅雷家书》的时代背景
最早出版《傅雷家书》的时间为1981年。记录五十年代初傅聪留学波兰至六十年代中期傅雷夫妇在"文革”中不堪凌辱自尽期间的历史,后来是傅聪将其编辑成书。
1954年,在出国留学还是一件十分新鲜的事的现状下,傅聪离家到波兰学习深造。这个阶段正好是傅雷父子关系最为融洽的时期,在他离别前夕,全家都在上海火车站为其送行,足见对其的不舍之情,但于两者之间还是以国家为重。于是在这种不舍之情下,他们之间的书信传情便就此展开。
在1954年到1955年这一时期,傅雷经常谈论的是远离政治的想法。也有一部分是因儿子出国,担心傅聪在国外的生活而不舍的情绪想给儿子带去家的温暖。所以在给傅聪的家信中,谈论的内容多涉及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而绝口不谈社会政治生活。
1955年之后,共产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做法像一场春雨一样播撒在中华大地上,所有人都积极投身到革命中来,傅雷也不例外。领导下的新规章制度的做法深入人心,傅雷也积极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这一时期里,傅雷对儿子傅聪谈及更多的还是政治生活,辅之以少量艺术。
但在1958 年以后,由于发表的文章言论被有心人针对,洗垢求瘢地挑出了他们所认为的反苏亲美似得言论而被定为右派分子。从《傅雷家书》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傅雷与傅聪的通信是很少的,仅只有三通。可能突然对自己被诬陷的这个“新身份”无以适从,连带着给傅聪的信也不知说什么,于是,这一段时期给傅聪的家信多是妻子代劳。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达12年的“写家书以慰思归之情”的书信往来中,有一段时间却是空白。这正是从1958年傅雷被打成“右派分子”的这一年开始,年底,傅聪便被迫出走英国,于是1958年8月2日——1959年10月1日之间,父子俩无奈中断联系,使得《傅雷家书》便出现了“空白”和“断裂”。后来还是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市长的帮助下,傅雷和傅聪终于通上了信。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在《傅雷家书》中都能找到对应的"潜在”书写,这使得家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时代的影响,且也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无一例外的都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历史的影响,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傅雷家书》在创作时期也定是受到了同样的影响。若我们想研究《傅雷家书》,了解它的创作时代定然是不可或缺的。
2.2 傅雷德育思想形成
2.2.1 早年所受的教育环境
傅雷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但他的童年可以说是一把血泪史的集合,过得并不快乐,在他 1957 年反右运动中写出的交代材料里,关于对自己童年时期母亲对他教育方式的回忆是“只见愁容,不见笑声”,这一点很好地诠释了傅雷童年的生活。在他四岁那年,其父傅鹏飞和年幼的二弟一妹先后去世。此后,傅雷便由母亲抚养成人,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傅母对傅雷的管教及其严厉,对傅雷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由于早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育傅聪的时候,他与母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是如出一辙的, 但在《傅雷家书》中与成年傅聪的交流上我们又深深感受到了傅雷因这种教育方式而对自己的大儿子感到自责,并在书信中承认他一直以来的愧疚,因为在对傅敏的教育上他就不再是向教育傅聪那样去责备傅敏,更多的是理解傅敏,多与傅敏交流,用德育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可以说,傅雷能明白并做到这一点,同样也是因为母亲的教育方式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相信傅雷在母亲用极其严苛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时候就是他德育思想的萌芽之时。
2.2.2 独特的人生经历
“傅雷的一生,漂流于中西之间,徘徊在书斋内外,时而高歌猛进,而低吟踯躅,颇富传奇色彩。”[1]p51
像傅雷这样一个伟大的翻译家、教育家,在孩童时期却是一个行为放骸、顽劣和叛逆的孩子。由于经常被开除,也自幼就参加一些政治活动,使得他小时候的生活状态及其不稳定。1927年末,只身一人到法国留学,学习艺术理论。
1931年春,傅雷回国工作,在几次工作都失利后,他就回到家中从事翻译工作,并全心全意教育孩子。之后在抗战和新中国成立时期,他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但被错划为右派之后,便不再参与政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傅雷成为巴尔扎克研究协会会员。"文革”初傅雷遭受迫害,于1966年9月3日晨和自己的夫人在家中含冤自缢而死。
目 录
1 引言 1
2 《傅雷家书》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2
2.1 创作《傅雷家书》的时代背景 2
2.2 傅雷德育思想形成 3
2.2.1 早年所受的教育环境 3
2.2.2 独特的人生经历 3
2.3.3 社会时代背景 4
3 《傅雷家书》中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5
3.1 人生观和马列主义教育 5
3.2 爱国主义教育 6
3.2.1 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6
3.2.2 有尊严感与荣誉感 7
3.2.3 能够自爱 9
3.3 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教育 9
3.4 文明行为规范教育 10
3.5 心理健康教育 11
4 《傅雷家书》德育思想的特点 14
4.1 以身树人,以情育人 14
4.2 因材施教,依性而化 15
4.3 施以平等,投以友谊 16
4.4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重视道德养成 17
5 《傅雷家书》中德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8
结 语 21
参考文献 25
致 谢 23
1 引言
傅雷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我国现代史上出彩的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 ,不仅在学术方面的成就颇高,而且在家庭教育上更是将两个儿子培养成才,为我们现代德育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示范教育意义。
傅雷在给孩子的家书出版为《傅雷家书》后,更是为现代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范本,也对我国现代德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乃至对当今社会的德育教育实践起到更重要的示范作用。
本文将从傅雷教育思想方面的德育教育着手,探寻傅雷的德育思想光辉,寻找傅雷的德育教育艺术。
2 《傅雷家书》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个人或者一部作品,若想能够很好地把握和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源流则显得尤为重要。《傅雷家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出现,也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了解它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则会使我们更好地探究和分析该作品,对该作品的把握和理解也能更为深入、透彻。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其家书对于当时以及当今的意义与价值。
2.1 创作《傅雷家书》的时代背景
最早出版《傅雷家书》的时间为1981年。记录五十年代初傅聪留学波兰至六十年代中期傅雷夫妇在"文革”中不堪凌辱自尽期间的历史,后来是傅聪将其编辑成书。
1954年,在出国留学还是一件十分新鲜的事的现状下,傅聪离家到波兰学习深造。这个阶段正好是傅雷父子关系最为融洽的时期,在他离别前夕,全家都在上海火车站为其送行,足见对其的不舍之情,但于两者之间还是以国家为重。于是在这种不舍之情下,他们之间的书信传情便就此展开。
在1954年到1955年这一时期,傅雷经常谈论的是远离政治的想法。也有一部分是因儿子出国,担心傅聪在国外的生活而不舍的情绪想给儿子带去家的温暖。所以在给傅聪的家信中,谈论的内容多涉及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而绝口不谈社会政治生活。
1955年之后,共产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做法像一场春雨一样播撒在中华大地上,所有人都积极投身到革命中来,傅雷也不例外。领导下的新规章制度的做法深入人心,傅雷也积极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这一时期里,傅雷对儿子傅聪谈及更多的还是政治生活,辅之以少量艺术。
但在1958 年以后,由于发表的文章言论被有心人针对,洗垢求瘢地挑出了他们所认为的反苏亲美似得言论而被定为右派分子。从《傅雷家书》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傅雷与傅聪的通信是很少的,仅只有三通。可能突然对自己被诬陷的这个“新身份”无以适从,连带着给傅聪的信也不知说什么,于是,这一段时期给傅聪的家信多是妻子代劳。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达12年的“写家书以慰思归之情”的书信往来中,有一段时间却是空白。这正是从1958年傅雷被打成“右派分子”的这一年开始,年底,傅聪便被迫出走英国,于是1958年8月2日——1959年10月1日之间,父子俩无奈中断联系,使得《傅雷家书》便出现了“空白”和“断裂”。后来还是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市长的帮助下,傅雷和傅聪终于通上了信。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在《傅雷家书》中都能找到对应的"潜在”书写,这使得家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时代的影响,且也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无一例外的都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历史的影响,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傅雷家书》在创作时期也定是受到了同样的影响。若我们想研究《傅雷家书》,了解它的创作时代定然是不可或缺的。
2.2 傅雷德育思想形成
2.2.1 早年所受的教育环境
傅雷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但他的童年可以说是一把血泪史的集合,过得并不快乐,在他 1957 年反右运动中写出的交代材料里,关于对自己童年时期母亲对他教育方式的回忆是“只见愁容,不见笑声”,这一点很好地诠释了傅雷童年的生活。在他四岁那年,其父傅鹏飞和年幼的二弟一妹先后去世。此后,傅雷便由母亲抚养成人,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傅母对傅雷的管教及其严厉,对傅雷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由于早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育傅聪的时候,他与母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是如出一辙的, 但在《傅雷家书》中与成年傅聪的交流上我们又深深感受到了傅雷因这种教育方式而对自己的大儿子感到自责,并在书信中承认他一直以来的愧疚,因为在对傅敏的教育上他就不再是向教育傅聪那样去责备傅敏,更多的是理解傅敏,多与傅敏交流,用德育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可以说,傅雷能明白并做到这一点,同样也是因为母亲的教育方式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相信傅雷在母亲用极其严苛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时候就是他德育思想的萌芽之时。
2.2.2 独特的人生经历
“傅雷的一生,漂流于中西之间,徘徊在书斋内外,时而高歌猛进,而低吟踯躅,颇富传奇色彩。”[1]p51
像傅雷这样一个伟大的翻译家、教育家,在孩童时期却是一个行为放骸、顽劣和叛逆的孩子。由于经常被开除,也自幼就参加一些政治活动,使得他小时候的生活状态及其不稳定。1927年末,只身一人到法国留学,学习艺术理论。
1931年春,傅雷回国工作,在几次工作都失利后,他就回到家中从事翻译工作,并全心全意教育孩子。之后在抗战和新中国成立时期,他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但被错划为右派之后,便不再参与政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傅雷成为巴尔扎克研究协会会员。"文革”初傅雷遭受迫害,于1966年9月3日晨和自己的夫人在家中含冤自缢而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