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在困境青少年精神关爱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困境青少年的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党和政府也正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目前大多采用传统思路和方法实施的物质帮扶工作,易产生物质依赖,效果事倍功半。通过综合运用行动研究、访谈法以及文献法,搜集关于小组工作应用于困境群体中的成功案例,分析如何使用小组工作方法提升困境青少年的精神关怀服务的效果,来改善困境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提升自助能力和抗逆力,并进一步探索缓解弱势群体困境的新模式。关键词 困境青少年,精神关爱,小组工作方法
目 录
1 引言 1
2 困境青少年精神关怀现状研究 1
2.1 当前困境青少年精神关怀存在的问题 1
2.2 小组工作介入困境青少年精神关爱的优势 2
3 小组工作过程分析 3
3.1 小组工作筹备期 3
3.2 小组工作初期 5
3.3 小组工作中期 7
3.4 小组工作后期 10
3.5 小组评估 11
4 反思 13
4.1 宏观层面 13
4.2 中观层面 14
4.3 微观层面 14
致 谢 15
注 释 16
参 考 文 献 17
附录1:个案访谈提纲和访谈表 18
附录2:六次小组活动规划表 20
1 引言
青少年群体在思想和行为上可塑性很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步呈现明显的变化,既对未来充满乐观积极的向往,也潜藏着发生灾祸的可能性。所以不容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服务和管理。特别是由于经济困难、生活质量差以及抗逆力弱等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困境青少年,因为一方面他们的自身成长和进步空间受限制,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而困境青少年群体的出现绝非仅仅由单一因素造成的,是由自然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等综合力量所致。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城乡发展始终不平衡,明显地加剧扩大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距,导致大批农村弱势青少年的产生。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市场竞争激烈,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市场出现很多毒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具,导致很多沉迷网络、染上恶习甚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暴力的失足犯罪少年的产生。社会结构也同步地加速变迁和分化,尤其是带来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催化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出现了单亲和再婚家庭等。
目前学者们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不利处境中的青少年,尚未明确以困境青少年来定义,只是进行了分类。例如“四无”青少年,即“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义务抚养人”的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高校贫困生、下岗失业青年、刑满释放的青少年、青年女性以及单亲家庭子女等[1]。政府针对困境青少年群体现状相应出台过很多的帮扶计划,譬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金秋助学等,但是实践证明帮扶不仅需要物质补给,更需要引入专业团队满足孩子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亟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来改善帮扶的质量。
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精神关怀工作领域渐渐积累了诸多成果和经验,尤其是小组工作在介入青少年群体方面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理论层面,小组运营的整个过程中会受小组动力学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引导,在理论的基础开展实务,能确保主要的工作方向不偏轨。实践层面,工作者不仅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还注重挖掘组员潜在能力,充分地利用到朋辈群体的力量,持续评估小组及组员的需求变化,及时地更新服务内容,从而能不断提升小组服务的质量。本文是通过实务见证小组工作在困境青少年精神关怀方面的效用,总结与反思工作过程,借此来促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困境青少年帮扶工作的新模式的探索工作。
2 困境青少年精神关怀现状研究
2.1 当前困境青少年精神关怀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逐步重视关怀困境青少年群体,但是在实际帮扶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实质帮扶的效果,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物质层面大于精神层面。目前,针对困难家庭青少年的帮扶大多还停留在物质救济,包括学杂费减免、发放慰问金、结对资助等,均通过给钱和物的形式实施援助。而对困难家庭青少年精神层面关注相对较少,包括心理健康、文化需求、课外活动、社会融入等,这一块迫切需要同样给予帮扶,促使他们能够健康的发展。
第二、行政手段多于社会力量。现在,大部分关爱帮扶还是没有摆脱中国特色的慰问,大多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召集帮扶者、分配帮扶资源、统一安排帮扶时间等。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甚至形成了不愿与困难家庭打交道、要帮就送钱的帮扶理念。虽然近几年社会力量开始逐步关注青少年关爱工作,推出了“五助行动”、“朝阳成长计划”等帮扶项目,但更多地还是作为行政手段的补充,专业社工项目进入帮扶领域的数量不多,致使帮扶工作并不够专业和人性化。
第三、帮扶分散,缺乏整合。因为欠缺统筹,造成有些“重复帮”,有些“无人帮”。政府实施购买服务的部门之间、社会组织与机构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缺乏沟通。虽然出发点都是希望帮扶区域内的困境群体,但在资源利用上因为缺乏统筹和沟通会引起诸多的重复,既未能高效利用资源,也降低了效果。比如在实习过程中会发现困境青少年心理援助计划和服务失独家庭的案主是存在交叉的,存在有限的资源被少部分群体叠加使用的现象。
第四、缺乏精细化管理。当前,困难家庭青少年关爱帮扶在方式和内容上还比较粗放,缺少精细化管理。比如村、社区一级在排摸、对接中还没有做到全面、动态、公平、公正,甚至存在“关系户”,对于青少年个体没有进行需求细化调查,建立“一户一档”;对于帮扶内容,还不能实现“供求对接”和“常态长效”等。
第五、曝光率高,保护少。由于受到“媒体曝光做宣传、社会高调做慈善”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隐私没有得到较好地保护,被打上了“困难”、“低保”、“低收入”家庭的标签,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所在的学校、社区和村,参加活动有顾虑,甚至拒绝参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
目 录
1 引言 1
2 困境青少年精神关怀现状研究 1
2.1 当前困境青少年精神关怀存在的问题 1
2.2 小组工作介入困境青少年精神关爱的优势 2
3 小组工作过程分析 3
3.1 小组工作筹备期 3
3.2 小组工作初期 5
3.3 小组工作中期 7
3.4 小组工作后期 10
3.5 小组评估 11
4 反思 13
4.1 宏观层面 13
4.2 中观层面 14
4.3 微观层面 14
致 谢 15
注 释 16
参 考 文 献 17
附录1:个案访谈提纲和访谈表 18
附录2:六次小组活动规划表 20
1 引言
青少年群体在思想和行为上可塑性很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步呈现明显的变化,既对未来充满乐观积极的向往,也潜藏着发生灾祸的可能性。所以不容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服务和管理。特别是由于经济困难、生活质量差以及抗逆力弱等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困境青少年,因为一方面他们的自身成长和进步空间受限制,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而困境青少年群体的出现绝非仅仅由单一因素造成的,是由自然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等综合力量所致。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城乡发展始终不平衡,明显地加剧扩大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距,导致大批农村弱势青少年的产生。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市场竞争激烈,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市场出现很多毒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具,导致很多沉迷网络、染上恶习甚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暴力的失足犯罪少年的产生。社会结构也同步地加速变迁和分化,尤其是带来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催化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出现了单亲和再婚家庭等。
目前学者们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不利处境中的青少年,尚未明确以困境青少年来定义,只是进行了分类。例如“四无”青少年,即“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义务抚养人”的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高校贫困生、下岗失业青年、刑满释放的青少年、青年女性以及单亲家庭子女等[1]。政府针对困境青少年群体现状相应出台过很多的帮扶计划,譬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金秋助学等,但是实践证明帮扶不仅需要物质补给,更需要引入专业团队满足孩子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亟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来改善帮扶的质量。
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精神关怀工作领域渐渐积累了诸多成果和经验,尤其是小组工作在介入青少年群体方面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理论层面,小组运营的整个过程中会受小组动力学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引导,在理论的基础开展实务,能确保主要的工作方向不偏轨。实践层面,工作者不仅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还注重挖掘组员潜在能力,充分地利用到朋辈群体的力量,持续评估小组及组员的需求变化,及时地更新服务内容,从而能不断提升小组服务的质量。本文是通过实务见证小组工作在困境青少年精神关怀方面的效用,总结与反思工作过程,借此来促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困境青少年帮扶工作的新模式的探索工作。
2 困境青少年精神关怀现状研究
2.1 当前困境青少年精神关怀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逐步重视关怀困境青少年群体,但是在实际帮扶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实质帮扶的效果,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物质层面大于精神层面。目前,针对困难家庭青少年的帮扶大多还停留在物质救济,包括学杂费减免、发放慰问金、结对资助等,均通过给钱和物的形式实施援助。而对困难家庭青少年精神层面关注相对较少,包括心理健康、文化需求、课外活动、社会融入等,这一块迫切需要同样给予帮扶,促使他们能够健康的发展。
第二、行政手段多于社会力量。现在,大部分关爱帮扶还是没有摆脱中国特色的慰问,大多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召集帮扶者、分配帮扶资源、统一安排帮扶时间等。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甚至形成了不愿与困难家庭打交道、要帮就送钱的帮扶理念。虽然近几年社会力量开始逐步关注青少年关爱工作,推出了“五助行动”、“朝阳成长计划”等帮扶项目,但更多地还是作为行政手段的补充,专业社工项目进入帮扶领域的数量不多,致使帮扶工作并不够专业和人性化。
第三、帮扶分散,缺乏整合。因为欠缺统筹,造成有些“重复帮”,有些“无人帮”。政府实施购买服务的部门之间、社会组织与机构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缺乏沟通。虽然出发点都是希望帮扶区域内的困境群体,但在资源利用上因为缺乏统筹和沟通会引起诸多的重复,既未能高效利用资源,也降低了效果。比如在实习过程中会发现困境青少年心理援助计划和服务失独家庭的案主是存在交叉的,存在有限的资源被少部分群体叠加使用的现象。
第四、缺乏精细化管理。当前,困难家庭青少年关爱帮扶在方式和内容上还比较粗放,缺少精细化管理。比如村、社区一级在排摸、对接中还没有做到全面、动态、公平、公正,甚至存在“关系户”,对于青少年个体没有进行需求细化调查,建立“一户一档”;对于帮扶内容,还不能实现“供求对接”和“常态长效”等。
第五、曝光率高,保护少。由于受到“媒体曝光做宣传、社会高调做慈善”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隐私没有得到较好地保护,被打上了“困难”、“低保”、“低收入”家庭的标签,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所在的学校、社区和村,参加活动有顾虑,甚至拒绝参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