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的形象研究(附件)
摘 要《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对官僚形象的描写着重有两个方面,即贾雨村性格的正反面。经过研究,我认为贾雨村属于穷困的读书人,他期望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报负和理想,重整基业。贾雨村是个传统的“文人”,身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特点,有情有义,知恩图报。性格中有恪守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面。但在后来进入官场后,受到黑暗腐朽的封建官场的影响,被官场法则及“潜规则”扭曲了自己本来的性格。贾雨村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两面性。因此,我对贾雨村形象的研究将分为前后两个时间段来进行。
目 录
1 引言 1
2 贾雨村的良知和才华 3
2.1 贾雨村作为人的良知 3
2.2 贾雨村的才华和抱负 4
3 贾雨村品质的窳坏 7
3.1 贾雨村趋炎附势细读 7
3.2 贾雨村的官场面具 8
4 贾雨村品质被扭曲的原因 11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引言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葫芦庙中安身,每日以卖文作字为生。这就是曹雪芹在小说一开始对于贾雨村身世和境遇的描写。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穷困书生却对《红楼梦》整部小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是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是贯穿《红楼梦》小说全书始末的线索式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他因在葫芦庙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得以进京赶考,后来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的启蒙老师。后来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乱判了一桩“葫芦案”。后来品质窳坏,干尽了坏事,以至于被革职。贾雨村的为官经历和人物性格的转变表现了红楼梦的基本思想内容,杨明良在《贾雨村形象分析》这篇文章中说:“通过对贾雨村形象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清王朝官场贪污盛行,封建官僚鱼肉百姓,互相勾结利用又互相倾轧;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者通过贾雨村这一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的黑暗和罪恶,预示了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奔溃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杨明良认为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红楼梦》的基本思想内容,便是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下官场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作者的部分创作意图,即通过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来映衬出当时封建官场的黑暗,将一个正常的文人变成了一个残忍的“官动物”。所以,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贾雨村在大多数的研究者心中是属于无恶不作,是一个典型的贪官,小人的形象。房义斌在《贾雨村形象新探》这篇文章中说道:“200多年以来贾雨村一直被认为是贪赃枉法、恶贯满盈、阴险狠毒、趋炎附势、精于吏道、老奸巨猾的代表人物,这与曹公笔下的真实的贾雨村相去甚远。曹公笔下的贾雨村才华出众、禀性耿直、清正廉洁。”房义斌认为,历朝历代人们对贾雨村的研究和评价都太过于片面和主观,没有结合贾雨村在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看待贾雨村这一形象。曹雪芹想通过贾雨村这一人物来托出当时清王朝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说明贾雨村一开始的品质并没有坏,而是受到腐朽黑暗的清王朝官场的侵染,人物性格才开始发生变化。马争朝在《红楼梦中贾雨村艺术形象问题综述》中说:“曹雪芹把时代的脉搏,平凡的社会生活以及对社会的批判全部倾注到自己笔下的人物身上,贾雨村就是这一时代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因此,分析贾雨村的人物形象就应该把他还原到他的时代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前人的观点我认为:他们对于贾雨村的研究只概括了贾雨村贪婪,狠毒的一面,对于贾雨村这一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他的人格品质被残酷的封建官场所扭曲的研究还不太够。因此,我想通过本论文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2 贾雨村的良知和才华
阅读《红楼梦》,读者印象中的贾雨村,是一个封建恶吏形象。他心地冷酷,手段毒辣,为了跻身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一直被读者嗤之以鼻。其实,细读贾雨村的打拼和发迹沉浮过程,他并不是贪酷凶猛的“官动物”,还保持着人的情感和良知。
2.1 贾雨村作为人的良知
第一回贾雨村因艰难窘迫便暂寄葫芦庙,碰到甄士隐后在他家第一次见到了娇杏,因娇杏心中疑惑便回头看了两次,贾雨村便以为娇杏心中有意于他,“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可见,贾雨村在娇杏多回头看了自己两眼之后便觉得娇杏有意于自己,说明贾雨村这时候是需要人肯定的。他家道中落,苦读诗书,胸中怀有远大抱负却没人能看到。而娇杏便是那个肯定他的人,至少在他看来,娇杏就是那个“慧眼识英雄”的人。所以自从那日甄家之婢回顾了他两次,他便自以为是个知己,时时刻刻将娇杏放在心上。在贾雨村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之后,在上任路上的街上看到了丫鬟娇杏。便传人来问,下了聘礼后便娶了娇杏过门,但不是娶娇杏当夫人,而是当妾。但为什么贾雨村心中挂念着娇杏。却娶了个正室夫人呢?在甄士隐家时,贾雨村是个穷酸秀才,贫苦落魄。而娇杏也只是个丫鬟,他俩位置平等。后来贾雨村考中进士当了知府,在封建社会,稍微有点钱财地位的人都会娶三妻四妾,更别说贾雨村是一府之长。所以他势必要找一个和自己地位相当,也就是门当户对的女子来当自己的正室夫人。但贾雨村心中又挂念娇杏,以为娇杏是个巨眼识英雄的女子,更是自己的红颜知己。所以便惦念着回来娶娇杏过门。这里贾雨村对娇杏的情意可能是单方面的情意,因为书中并没有说明娇杏对贾雨村有情意。但是娇杏在甄家回头望了贾雨村两次纯属无意,小说中也说道:娇杏自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我家并无这样的贫窘亲友,想他定是主人说的贾雨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每每有意帮助周济他,只是没什么机会。’”如此一想,不免又回头一两次。”[1]5由此可见,娇杏回头看贾雨村只因心中诧异,“无意识”的多看了一眼。并非对雨村有意,然而雨村却不这么认为,本来正常的态度在贾雨村看来,便是娇杏对自己有意。便以为是个红颜知己,难以忘怀。我认为:在贾雨村自己看来,这是娇杏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在贾雨村最落魄,最需要被肯定时候娇杏出现了。但娇杏两次回顾贾雨村却纯属无意,这也就反映出了这时的贾雨村心思敏感细腻,渴望被肯定,也间接的表现出了贾雨村在这时的怀才不遇的心境。
贾雨村进京赶考,受到了甄士隐的帮助,回来娶娇杏过门时,甄士隐已经跟着一僧一道走了,但甄士隐对他的帮助他还没忘,小说中说:“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绸缎,答谢甄家娘子。”[1]9又有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好多物事,令其好生养瞻,以待寻访女儿下落。”[1]9在雨村回来想要感谢甄士隐时,甄士隐已经不在了,所以雨村便趁着迎娶娇杏的机会感谢甄士隐的妻子,并且答应寻访英莲的下落。在这里,贾雨村心里还是想要帮助甄家寻找英莲,并且对甄家心存感激。说明贾雨村在这时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还并没有受到官场和社会背景的影响。然而迎娶娇杏或许也是贾雨村对于甄家的一种感谢。贾雨村虽说是认为娇杏对自己有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感激,感激娇杏巨眼识英雄。客观的说,贾雨村对甄家是有感情的,是要知恩图报的,这是一个人的良知,这时候的贾雨村还未进入官场,仍然心存良知。但是这种良知遇到对自己苦苦拼来的地位官职的挑战,就很容易趋利避害,放弃良知,因为,谋到一官半职实在是太难。
目 录
1 引言 1
2 贾雨村的良知和才华 3
2.1 贾雨村作为人的良知 3
2.2 贾雨村的才华和抱负 4
3 贾雨村品质的窳坏 7
3.1 贾雨村趋炎附势细读 7
3.2 贾雨村的官场面具 8
4 贾雨村品质被扭曲的原因 11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引言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葫芦庙中安身,每日以卖文作字为生。这就是曹雪芹在小说一开始对于贾雨村身世和境遇的描写。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穷困书生却对《红楼梦》整部小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是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是贯穿《红楼梦》小说全书始末的线索式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他因在葫芦庙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得以进京赶考,后来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的启蒙老师。后来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乱判了一桩“葫芦案”。后来品质窳坏,干尽了坏事,以至于被革职。贾雨村的为官经历和人物性格的转变表现了红楼梦的基本思想内容,杨明良在《贾雨村形象分析》这篇文章中说:“通过对贾雨村形象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清王朝官场贪污盛行,封建官僚鱼肉百姓,互相勾结利用又互相倾轧;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者通过贾雨村这一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的黑暗和罪恶,预示了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奔溃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杨明良认为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红楼梦》的基本思想内容,便是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下官场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作者的部分创作意图,即通过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来映衬出当时封建官场的黑暗,将一个正常的文人变成了一个残忍的“官动物”。所以,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贾雨村在大多数的研究者心中是属于无恶不作,是一个典型的贪官,小人的形象。房义斌在《贾雨村形象新探》这篇文章中说道:“200多年以来贾雨村一直被认为是贪赃枉法、恶贯满盈、阴险狠毒、趋炎附势、精于吏道、老奸巨猾的代表人物,这与曹公笔下的真实的贾雨村相去甚远。曹公笔下的贾雨村才华出众、禀性耿直、清正廉洁。”房义斌认为,历朝历代人们对贾雨村的研究和评价都太过于片面和主观,没有结合贾雨村在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看待贾雨村这一形象。曹雪芹想通过贾雨村这一人物来托出当时清王朝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说明贾雨村一开始的品质并没有坏,而是受到腐朽黑暗的清王朝官场的侵染,人物性格才开始发生变化。马争朝在《红楼梦中贾雨村艺术形象问题综述》中说:“曹雪芹把时代的脉搏,平凡的社会生活以及对社会的批判全部倾注到自己笔下的人物身上,贾雨村就是这一时代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因此,分析贾雨村的人物形象就应该把他还原到他的时代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前人的观点我认为:他们对于贾雨村的研究只概括了贾雨村贪婪,狠毒的一面,对于贾雨村这一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他的人格品质被残酷的封建官场所扭曲的研究还不太够。因此,我想通过本论文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2 贾雨村的良知和才华
阅读《红楼梦》,读者印象中的贾雨村,是一个封建恶吏形象。他心地冷酷,手段毒辣,为了跻身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一直被读者嗤之以鼻。其实,细读贾雨村的打拼和发迹沉浮过程,他并不是贪酷凶猛的“官动物”,还保持着人的情感和良知。
2.1 贾雨村作为人的良知
第一回贾雨村因艰难窘迫便暂寄葫芦庙,碰到甄士隐后在他家第一次见到了娇杏,因娇杏心中疑惑便回头看了两次,贾雨村便以为娇杏心中有意于他,“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可见,贾雨村在娇杏多回头看了自己两眼之后便觉得娇杏有意于自己,说明贾雨村这时候是需要人肯定的。他家道中落,苦读诗书,胸中怀有远大抱负却没人能看到。而娇杏便是那个肯定他的人,至少在他看来,娇杏就是那个“慧眼识英雄”的人。所以自从那日甄家之婢回顾了他两次,他便自以为是个知己,时时刻刻将娇杏放在心上。在贾雨村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之后,在上任路上的街上看到了丫鬟娇杏。便传人来问,下了聘礼后便娶了娇杏过门,但不是娶娇杏当夫人,而是当妾。但为什么贾雨村心中挂念着娇杏。却娶了个正室夫人呢?在甄士隐家时,贾雨村是个穷酸秀才,贫苦落魄。而娇杏也只是个丫鬟,他俩位置平等。后来贾雨村考中进士当了知府,在封建社会,稍微有点钱财地位的人都会娶三妻四妾,更别说贾雨村是一府之长。所以他势必要找一个和自己地位相当,也就是门当户对的女子来当自己的正室夫人。但贾雨村心中又挂念娇杏,以为娇杏是个巨眼识英雄的女子,更是自己的红颜知己。所以便惦念着回来娶娇杏过门。这里贾雨村对娇杏的情意可能是单方面的情意,因为书中并没有说明娇杏对贾雨村有情意。但是娇杏在甄家回头望了贾雨村两次纯属无意,小说中也说道:娇杏自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我家并无这样的贫窘亲友,想他定是主人说的贾雨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每每有意帮助周济他,只是没什么机会。’”如此一想,不免又回头一两次。”[1]5由此可见,娇杏回头看贾雨村只因心中诧异,“无意识”的多看了一眼。并非对雨村有意,然而雨村却不这么认为,本来正常的态度在贾雨村看来,便是娇杏对自己有意。便以为是个红颜知己,难以忘怀。我认为:在贾雨村自己看来,这是娇杏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在贾雨村最落魄,最需要被肯定时候娇杏出现了。但娇杏两次回顾贾雨村却纯属无意,这也就反映出了这时的贾雨村心思敏感细腻,渴望被肯定,也间接的表现出了贾雨村在这时的怀才不遇的心境。
贾雨村进京赶考,受到了甄士隐的帮助,回来娶娇杏过门时,甄士隐已经跟着一僧一道走了,但甄士隐对他的帮助他还没忘,小说中说:“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绸缎,答谢甄家娘子。”[1]9又有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好多物事,令其好生养瞻,以待寻访女儿下落。”[1]9在雨村回来想要感谢甄士隐时,甄士隐已经不在了,所以雨村便趁着迎娶娇杏的机会感谢甄士隐的妻子,并且答应寻访英莲的下落。在这里,贾雨村心里还是想要帮助甄家寻找英莲,并且对甄家心存感激。说明贾雨村在这时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还并没有受到官场和社会背景的影响。然而迎娶娇杏或许也是贾雨村对于甄家的一种感谢。贾雨村虽说是认为娇杏对自己有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感激,感激娇杏巨眼识英雄。客观的说,贾雨村对甄家是有感情的,是要知恩图报的,这是一个人的良知,这时候的贾雨村还未进入官场,仍然心存良知。但是这种良知遇到对自己苦苦拼来的地位官职的挑战,就很容易趋利避害,放弃良知,因为,谋到一官半职实在是太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