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最怜天上月论纳兰词中的月亮意象(附件)
摘 要月亮一直是人们寄托情感和哀思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清初的词人纳兰性德对月亮的描写,在其诗词中被寄予了非常深厚的内涵。在纳兰词中,往往以孤月、冷月和残月的形象多次出现。月亮在纳兰德性的眼中是一种色调凄清意蕴凄苦的印象,这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纳兰的词总是笼罩着一种暗淡的感觉,其诗词中的悲凉和凄清的基调尤为动人。本文就纳兰性德词中月亮意象的特征以及月亮在词句中所展现的深层蕴含情感作以分析,同时整体上对纳兰词创设的意境进行感悟,并对其词风格特色的形成作出一定程度上的阐释。
目 录
引言 1
1 月亮意象 2
1.1 孤月 2
1.2 胧月 3
1.3 寒月 4
2 月意象的深层蕴涵 6
2.1寄托相思离愁 6
2.2悼念亡妻 6
2.3排遣内心失意 7
2.4表现征人思妇的愁苦 8
3 月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10
3.1 清寒幽寂 10
3.2 哀婉凄凉 10
3.3 真切自然 11
4 月亮意象丰富内蕴的成因 12
4.1 作者独特的感伤气质 12
4.2个人经历 12
4.3伤感的词学审美观 12
4.4 传统的婉约词风影响 14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引言
王国维说纳兰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2]P54真挚浓烈的情感,在诗词中却以哀叹的表象表露而出。然而纳兰在进行诗词情真意切的表达过程中,将残缺和美感,将凄凉和意象结合得非常完美,因此纳兰的词中有着一种发自由衷的与众不同的深刻底蕴。在他的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形象多样化的运用是一特色,借着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达内在的情感。悲欢离合也好,思念哀婉也罢,在他的“月”中极尽体现,在读者笔者眼中纳兰已经同月亮融合统一成一个整体,主观内在的情感与月亮客观的变化达到一种共性,是二者的“默契”,这对于纳兰词风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月亮意象
纳兰词有着丰富的意象群,其中自然意象占有很大的比重,纳兰多运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自然意象来表达其具体真实的情感,他的词中常见的自然意象有:梨花、柳、浮萍、芭蕉、飞蛾、残阳、月、风、雨、薄雾、夜等。其中月的意象出现的尤其频繁。纳兰是极其偏爱月这一意象的,他对月意象的描写,不仅继承了前代缠绵悱恻的特色,更是赋予它新的内涵和意蕴,创作出了一种深邃飘渺,凄清悠远的意境。
纳兰笔下的月多是残月、寒月、孤月、冰轮,给人以无比凄清之感。传统的月是思乡、时光流逝甚至国家兴亡的象征。
1.1 孤月
词人在其词句中依托“孤月”来进行自喻,如同那天上孤零零的一弯独月,寒风过,无比凄凉,人群中的热闹,又与词人相何干?似那庄周梦蝶一般,抬头看那月,词人内心所问——“我是那一弯孤月,还是月亮变成了孤独的我”,发人深省,期期艾艾,难以言哉!如《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天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1]P289
此处以思梦入手,虽猜不透纳兰梦中何情何景,但有前句铺垫,已然透露孤寂情绪。前面秋风乍凉送走了归鸦,千帆远尽,词人伴灯入眠,梦中有“月”相伴,不禁悲凉之感由心而生。抬望眼,孤月与片帆独独相映,孤独落寞便一同涌上心间。到了下阕,将月亮比作伊人,伊人之美清冷如霜,虽然是两情相悦的美丽和美好,但是却好景不长。况且烟花和微雨都是飘零之物,孤寂的情怀久久挥散不去。此词为送人男还之作,送别之意虽浅,词境凄冷孤绝。依依惜别,送人薄扇,词人在诗词的凄苦描述过程中,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荒凉,尤其是在静夜之中,由于词人常常失眠,在明月高悬的天空之下,词人只有将月亮作为自己的知己,月亮孤单,影子也孤单,月亮下的人儿更是孤单和落寞,无人相知相思的苦闷之感呼之欲出。
纳兰非常善于使用孤月的对比,在《转应曲明月》中恰到好处的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孤寂:
明月。明月。曾照个人离别。玉壶红泪相偎,还似当年夜来。来夜。来夜。肯把清辉重借。[1]P102
通过这首诗词,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出词人写的虽然表面上是离情别绪,但是却将诗词中的月亮之色流转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意味。词人使用双关的手法,指出了玉壶的妙用,玉壶红泪谓美人之泪,词人借助魏文帝曹丕和没人薛灵芸的典故,将过去相聚的欢乐、现在独处的痛苦、对未来重逢的渴望,都包容在有限的篇幅之内,统摄在一轮明月之下,意蕴及其丰富深厚。肯把清辉重借,但是月色可以再有,人却全然不似当时。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词人疲倦的容颜在镜子中的展现让词人明白了美好的事物总会成为回忆,能够拥有曾经美好的事物已经是难得,而月色的夜夜都有的事物,月就成了无情时光的代言人,照着当初的花好月圆,也照着此刻的寂寞凄凉。
诗人还借用千里明月的意象,以空间上的距离感写出千里之外没有感情寄托,空有明月,难以共千里的无奈。词人纳兰在《鹧鸪天冷露无声夜欲阑》中就写到:“秋淡淡,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1]P234在空旷的塞外万里无垠,孤寂无依。相思千里的惆怅之情难以言表,十分凄凉,冷冷的月亮,淡淡的穹钩,孤寂荒凉,月弯弯本是十分奇巧的意象,然而后句紧接着说“无人起向月中看”,无论如何,都是孤月一弯,无人共赏。
孤月作为纳兰性德月意象的特点,具有时间、空间上的孤绝情感,加之纳兰常以孤月自比,使得自古以来明月的华美清越转化为清冷孤傲,与纳兰的高洁品质相得益彰。
1.2 胧月
纳兰身为权相明珠之子、康熙帝一等侍卫,身处喧红闹紫、高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热闹之外;地道的满足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大他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汉族落拓文人;走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生于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他却过得并不快乐。“更无人处月胧明。”[1]P60(《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轻烟笼浅黛,月茫茫。”[1]P235(《遐方怨欹角枕》),“纱碧如烟,烟里玲珑月。”[1]P297(《蝶恋花露下庭柯蝉响歇》),“淡月淡月云窗外雨,一声声。”[1]P196(《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轻纱曼妙,伴月光华,在纳兰词中不见月圆时的欢喜之态,空见朦胧幽怨,哀婉中透着凄清。月与“烟”或“纱窗”相互映衬;明亮与朦胧相互参半;呈现出一片凄迷意境。词中“朦月”的运用,大概是容若迷茫的人生写照,正如开篇谈到,“月是我。我即是月”,在这种感情基调下,纳兰性德在朦胧的月中显出心境的茫然之感。天上有月亮,人间有过客,两者都是无奈两两相望,孤单的月亮如同孤单的自己一般。当月光与夜里的轻烟融为一体,天上的月和人间的过客两两相望,同样是孤零零的,月伴我如知己,自有相似处。
目 录
引言 1
1 月亮意象 2
1.1 孤月 2
1.2 胧月 3
1.3 寒月 4
2 月意象的深层蕴涵 6
2.1寄托相思离愁 6
2.2悼念亡妻 6
2.3排遣内心失意 7
2.4表现征人思妇的愁苦 8
3 月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10
3.1 清寒幽寂 10
3.2 哀婉凄凉 10
3.3 真切自然 11
4 月亮意象丰富内蕴的成因 12
4.1 作者独特的感伤气质 12
4.2个人经历 12
4.3伤感的词学审美观 12
4.4 传统的婉约词风影响 14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引言
王国维说纳兰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2]P54真挚浓烈的情感,在诗词中却以哀叹的表象表露而出。然而纳兰在进行诗词情真意切的表达过程中,将残缺和美感,将凄凉和意象结合得非常完美,因此纳兰的词中有着一种发自由衷的与众不同的深刻底蕴。在他的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形象多样化的运用是一特色,借着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达内在的情感。悲欢离合也好,思念哀婉也罢,在他的“月”中极尽体现,在读者笔者眼中纳兰已经同月亮融合统一成一个整体,主观内在的情感与月亮客观的变化达到一种共性,是二者的“默契”,这对于纳兰词风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月亮意象
纳兰词有着丰富的意象群,其中自然意象占有很大的比重,纳兰多运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自然意象来表达其具体真实的情感,他的词中常见的自然意象有:梨花、柳、浮萍、芭蕉、飞蛾、残阳、月、风、雨、薄雾、夜等。其中月的意象出现的尤其频繁。纳兰是极其偏爱月这一意象的,他对月意象的描写,不仅继承了前代缠绵悱恻的特色,更是赋予它新的内涵和意蕴,创作出了一种深邃飘渺,凄清悠远的意境。
纳兰笔下的月多是残月、寒月、孤月、冰轮,给人以无比凄清之感。传统的月是思乡、时光流逝甚至国家兴亡的象征。
1.1 孤月
词人在其词句中依托“孤月”来进行自喻,如同那天上孤零零的一弯独月,寒风过,无比凄凉,人群中的热闹,又与词人相何干?似那庄周梦蝶一般,抬头看那月,词人内心所问——“我是那一弯孤月,还是月亮变成了孤独的我”,发人深省,期期艾艾,难以言哉!如《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天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1]P289
此处以思梦入手,虽猜不透纳兰梦中何情何景,但有前句铺垫,已然透露孤寂情绪。前面秋风乍凉送走了归鸦,千帆远尽,词人伴灯入眠,梦中有“月”相伴,不禁悲凉之感由心而生。抬望眼,孤月与片帆独独相映,孤独落寞便一同涌上心间。到了下阕,将月亮比作伊人,伊人之美清冷如霜,虽然是两情相悦的美丽和美好,但是却好景不长。况且烟花和微雨都是飘零之物,孤寂的情怀久久挥散不去。此词为送人男还之作,送别之意虽浅,词境凄冷孤绝。依依惜别,送人薄扇,词人在诗词的凄苦描述过程中,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荒凉,尤其是在静夜之中,由于词人常常失眠,在明月高悬的天空之下,词人只有将月亮作为自己的知己,月亮孤单,影子也孤单,月亮下的人儿更是孤单和落寞,无人相知相思的苦闷之感呼之欲出。
纳兰非常善于使用孤月的对比,在《转应曲明月》中恰到好处的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孤寂:
明月。明月。曾照个人离别。玉壶红泪相偎,还似当年夜来。来夜。来夜。肯把清辉重借。[1]P102
通过这首诗词,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出词人写的虽然表面上是离情别绪,但是却将诗词中的月亮之色流转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意味。词人使用双关的手法,指出了玉壶的妙用,玉壶红泪谓美人之泪,词人借助魏文帝曹丕和没人薛灵芸的典故,将过去相聚的欢乐、现在独处的痛苦、对未来重逢的渴望,都包容在有限的篇幅之内,统摄在一轮明月之下,意蕴及其丰富深厚。肯把清辉重借,但是月色可以再有,人却全然不似当时。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词人疲倦的容颜在镜子中的展现让词人明白了美好的事物总会成为回忆,能够拥有曾经美好的事物已经是难得,而月色的夜夜都有的事物,月就成了无情时光的代言人,照着当初的花好月圆,也照着此刻的寂寞凄凉。
诗人还借用千里明月的意象,以空间上的距离感写出千里之外没有感情寄托,空有明月,难以共千里的无奈。词人纳兰在《鹧鸪天冷露无声夜欲阑》中就写到:“秋淡淡,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1]P234在空旷的塞外万里无垠,孤寂无依。相思千里的惆怅之情难以言表,十分凄凉,冷冷的月亮,淡淡的穹钩,孤寂荒凉,月弯弯本是十分奇巧的意象,然而后句紧接着说“无人起向月中看”,无论如何,都是孤月一弯,无人共赏。
孤月作为纳兰性德月意象的特点,具有时间、空间上的孤绝情感,加之纳兰常以孤月自比,使得自古以来明月的华美清越转化为清冷孤傲,与纳兰的高洁品质相得益彰。
1.2 胧月
纳兰身为权相明珠之子、康熙帝一等侍卫,身处喧红闹紫、高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热闹之外;地道的满足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大他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汉族落拓文人;走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生于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他却过得并不快乐。“更无人处月胧明。”[1]P60(《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轻烟笼浅黛,月茫茫。”[1]P235(《遐方怨欹角枕》),“纱碧如烟,烟里玲珑月。”[1]P297(《蝶恋花露下庭柯蝉响歇》),“淡月淡月云窗外雨,一声声。”[1]P196(《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轻纱曼妙,伴月光华,在纳兰词中不见月圆时的欢喜之态,空见朦胧幽怨,哀婉中透着凄清。月与“烟”或“纱窗”相互映衬;明亮与朦胧相互参半;呈现出一片凄迷意境。词中“朦月”的运用,大概是容若迷茫的人生写照,正如开篇谈到,“月是我。我即是月”,在这种感情基调下,纳兰性德在朦胧的月中显出心境的茫然之感。天上有月亮,人间有过客,两者都是无奈两两相望,孤单的月亮如同孤单的自己一般。当月光与夜里的轻烟融为一体,天上的月和人间的过客两两相望,同样是孤零零的,月伴我如知己,自有相似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