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到大鸿米店比较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异同(附件)【字数:16489】

摘 要本文从概述苏童小说的研究现状以及苏童小说被改编成影视这一现象切入,以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米》与根据它改编的电影《大鸿米店》为例,重点比较研究苏童的小说文本《米》与电影文本《大鸿米店》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三方面的异同,进而来探讨小说文本《米》和电影文本《大鸿米店》的不同侧重点以及改编的得失,以此评价《大鸿米店》。 本文试图把苏童小说的影视改编这一现象放置于现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论地分析,探索当下社会,文人及媒体人想要急切传达的人文精神,其次,在达到本体研究的全面性的同时,努力实现文化研究的深刻性,同时分析影视改编的意义。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概述:从《米》到《大鸿米店》 4
第二章 《米》和《大鸿米店》的异同 6
2.1 从主题思想来比较《米》和《大鸿米店》 6
2.1.1 人性恶主题 6
2.1.2 宿命主题 6
2.2 从故事情节来比较《米》和《大鸿米店》 8
2.3 从人物形象来比较《米》与《大鸿米店》 9
2.3.1 五龙的形象 9
2.3.2 织云和绮云的形象 11
第三章 《大鸿米店》的得失及意义 14
结 语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引 言
随着当代影视媒体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小说和影视携手,作家和导演“联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991年,张艺谋导演将苏童的代表作《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并荣获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1992年此片又被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1993年又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随着该影片频频获奖,苏童由此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线。随之,他的多部小说也陆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二十多年来,苏童的文学作品大量进入影视媒体人的视野,七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如下表所示)。从下表可看出,苏童被改编成影视的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的小说还曾被多次改编。其中,《妻妾成群》不仅被改编成电影,随后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红粉》更是如此。苏童小说被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编成影视的数量之多,这不仅仅是因为改编本身逐渐演变成一种热效应,更是因为苏童小说的思想内涵丰富、人物性格复杂、故事情节等具有画面感和改编成影视的可行性,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具备市场竞争力。对苏童小说的影视改编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不仅能使人全面了解苏童文学作品的影像世界,完成个案材料的收集整理,还可以为研究其他作家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一些思路和研究方法。因此,研究苏童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异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学作品
电影作品
电视作品
导演
年份
《妻妾成群》
《大红灯笼高高挂》
张艺谋
1991
《大红灯笼高高挂》
蒲腾晋、郑健荣
1992
《红粉》
《红粉》
李少红
1994
《红粉》
《红粉》
黄蜀芹
1994
《红粉》
《红粉》
范小天、王永
2006
《离婚指南》
《离婚指南》
黄蜀芹、吴天慈
1995
《女孩为什么哭泣》
《女人为什么哭泣》
冯昌年
1997
《米》
《大鸿米店》
黄健中
2003
《妇女生活》
《茉莉花开》
侯永
2005
《小偷》
《小火车》
郑旭
2007
随着由苏童小说改编而成的大量影视作品面世并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少专家学者对苏童小说抱以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涌现出一系列研究苏童小说的学术文章,对苏童小说的研究也呈现出比较成熟的态势。
当前学术界对苏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类是关于苏童小说的主题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苏童不同时期的小说进行解读,并借用一些文艺理论对此深入分析,从而将苏童小说的主题概括为:成长主题、逃亡主题、弑父主题、放逐主题、人性恶之主题、复仇主题、历史追问主题、女性悲剧主题、死亡主题等。比如邹旗辉的《青春的祭奠——论苏童小说的成长主题》、景银辉的《苏童小说主题论》、耿雪芹的《论苏童小说的放逐母题》、张丽的《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等,这些论文都对苏童小说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二类是针对苏童小说的人物形象的研究。比如:王建珍、闫兰娜、王海静的《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方玉彪、吴静瑜的《飞翔中坠落——试论苏童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第三类是就苏童具体的某一部小说进行详细地解读和研究的,比如张学昕的《在现实的空间寻求精神的灵动——读苏童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季红真的《逃亡者在窥视中的回归之路——读<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第四类是对苏童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加以研究的,例如:陶春军的《虚无、颓艳与间离:苏童小说叙事美学三题》、黄志刚的《论苏童小说丰盈巧妙的叙事方式》、陈丽阳的《人物梦魇 叙事传奇——论苏童小说的传奇叙事》等。这一类学术论著都是针对苏童小说的叙事技巧、艺术特色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的,也都具有科学性。第五类是关于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以苏童的“枫杨树故乡系列”小说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苏童这一时期小说的成就与不足。例如:吴珊珊的《历史的另类言说——苏童“新历史小说”研究》、张莹的《颓废的诗意——论苏童新历史小说的诗性特质》。第六类是对苏童小说中所呈现的独特的地域景观和地理环境加以研究的,比如:密园园的《苏童的南方——苏童小说的南方世界解析》、王德威的《南方的堕落与诱惑》等。
另外,山东文艺出版社专门结集出版了《苏童研究资料》(主编:孔范今、施战军)一书。随后,天津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苏童研究资料》(主编:汪政、何平)。这两本书里都汇集了许多苏童访谈录和关于苏童作品研究的优秀论著。由此可见,学术界对苏童文学作品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这些研究资料对研究苏童小说的影视改编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苏童的多部小说被频频改编成影视作品,学术界也开始对由苏童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以及苏童小说的影视改编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但总体看来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太成熟。目前学术界对苏童小说的影视改编的研究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研究态势。第一种是着重对根据苏童小说改编的某一部影视作品进行评论研究的,如郝敬波的《从影视<红粉>看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司棋的《挣扎在灰色中的深刻——我看<大鸿米店>》,侯永、陈宝光的《<茉莉花开>真诚关注女性》等。这类研究几乎都是源于根据苏童小说而改编的某一部影视作品面世后引发学术界的热议,也是最明显的研究趋势。第二种是从大体上来泛谈苏童小说的影视改编亦或是从研究导演入手涉及到苏童小说的影视改编。比如:马丽萍的《论电影文学品格的恒久魅力——从张艺谋电影文学改编、独立编剧的艺术得失说起》、茌攀的《先锋文学遭袭于影视之后——从苏童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品谈起》、王一卉的《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中的语图关系研究——以张艺谋电影为个案的研究》。第三种是将小说文本与改编后的影视文本进行比较研究的,这一类的研究不多见,主要有陈兴丽的《从<妇女生活>到<茉莉花开>——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比较》,崔娟的《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方法论——从<妻妾成群>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但关注的文本较多集中在《妻妾成群》和《妇女生活》上,对其他文本的关注较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