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词用典中对明用的分析

摘 要爱国词人辛弃疾词用典丰厚而意蕴丰富。统计分析其词中用典的明用及南渡前后心态变化之影响。原因有意蕴丰富、借古喻今、炫耀学识。而后人对辛词用典也进行了积极与消极的评价。
目 录
引言 1
1 辛词用典的数量分析 2
2 辛词用典中明用的原因 4
2.1意蕴丰富 4
2.2借古喻今 5
2.3炫耀学识 6
3 辛弃疾各时期心态对用典中明用的影响 7
3.1南渡前年轻气盛 7
3.2南渡后不受重用 7
4 后人对辛词明用的评价 9
4.1爱国愿望的期盼 9
4.2愿望落空的感慨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3 引 言
辛弃疾,生于1140年,济南历城人。1127年北宋陷入金人之手,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解决众多家人的温饱之计,委曲在金国任职。不过,辛赞虽然在金国担任着职务,却一直不忘自己世世代代是中原之人,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反抗金国的暴力统治。也正因为如此,他经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希望以后他能完成自己的愿望。而辛弃疾从小便经历着被金人统治,加之爷爷的长时期教导,小小年纪的他就有了恢复中原的志向。在刚刚成年的时候就闯出了一番名堂,为自己挣得了名气。
辛弃疾作为抗金名将虽然因勇武而获得了名气。但在南渡以后却没有了实权。南宋朝廷对于像辛弃疾这样的武将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可以“高薪养廉”,但就是不给其权力即便是不能收复失地,同样也不给武将造反的机会。因此,辛弃疾在南宋苟安的态度下活生生的从一个胸怀壮志的伟人变成了一个只能在纸上写写画画的词人。
好在辛弃疾不仅能武,而且也能文,他不仅是一位写词高手,更是一位在词中用典之高手,其稼轩词用典甚多。究其原因,还在于他壮志难酬,希望借用典故表明丰富的意蕴,借古喻今,抒发自己的情怀。 1 辛词用典的数量分析
辛弃疾和任何一个爱国将领都一样,都以保护祖国领土完整为己任。对南宋的武将领来说,国土的收复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因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辛弃疾很多时候都渴望像古代的很多战将一样,建功立业、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英雄气概。但是南宋朝廷的政治形势又让它往往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他只能借助写词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辛弃疾恰好又是词坛健将,他的词风和他性格相交织在一起,使词显的沉雄豪迈又不缺乏细腻婉转,在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时候,辛弃疾特别喜欢借用前人典故。辛词的用典是独辟蹊径的,从用典的数量上看,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所收集的629首词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有668处,这些典故出自110种作品,能明确找出典故的就有579处,这些典故涉及的人物主要有371人,共766次。[1]P2他用的典故涵盖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廉颇、范蠡,秦汉时期的刘邦,三国时期的人物“孙仲谋、曹刘”等人的故事是他喜欢用的典故,而在抒发低落心情的时候,李广、陶渊明、张季鹰等人的故事又是他常用的典故,他用不同的典故来抒发自己不同的情感。[2]P43
辛词用典数量分析
明用典故总数
能确定出处的
出自书籍种类
涉及主要人物(人次/人)
668处
579处
110种
766人次
371人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从豪气壮志的青年才干变成一个文武双全的词人。其词成就之高,令人敬仰,然而,诗人却又是不幸的,因为原本他的志气不在写诗填词,他想成为一名能够帮助国家收复失地的有为的将军,然而朝廷中的主和派多过主战派,空有大将之才却不得施展,只能将自己的满腹才华转移到做诗填词之上。
辛弃疾留给后人的词有620多首。他的词以旷达豪迈为主,其作品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有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有写自己壮志难酬的,也有揭露宋朝当权者的, 也有吟诵祖国大好山河的。但作品的核心只有一个——抗金御敌,恢复国土。他的众多词中,有很多运用了典故,而他在词中用典与他写词的缘由都是一致的——抒发对南宋执政者的不满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
2 辛词用典中明用的原因
辛弃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以及他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的事件来看,他是一个有着超凡才华、超凡能力,而且也非常愿意表现自己的人。当他的武将之才不得施展的时候,在文学方面表现自己的能力也就成了他表现自己的一个途径,且中国诗词中的典故意蕴丰富,运用得当能够借古喻今,表明自己的志向,因此辛词中的用典十分丰富。
2.1 意蕴丰富
辛弃疾在词中运用这么多的典故,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写词而写词”,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在词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辛词就有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他的一生志向非常远大,但是他空有满腔壮志却无机会施展,于是常常用比兴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不满。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3]P68
借用闺中女子对春的忧郁心情,表达自己爱国之情无处诉说的苦闷;借用汉武帝的陈皇后阿娇的故事,来展现自己的不幸遭遇;又借杨玉环、赵飞燕的悲惨故事对奸佞小人提出警告。这首词整体都透露出他对毫无作为的上层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怨恨。
再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3]P35
词的上片虽然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一部分情感,但还没有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全部心情,因此下片里又借用张季鹰等人弃官回乡的典故表达自己是否应该辞官回家的疑问。不过后 来又用刘备斥责许汜“求田问舍”的典故,对上片的意思进行补充和延伸,起到进一步阐明主旨的作用,表达自己渴望受到重用的思想。在词的最后,词人无奈的发出疑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可以说,词中的每一个典故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思,每一个典故里都蕴含着词人爱国的呐喊、不能建功立业的无助。
2.2 借古喻今
辛弃疾自小就生活在金人的占领区内,知道沦陷区人民经受着怎样的屈辱和痛苦,经过时间的洗刷,他的心底有一颗报国雪耻志的种子在生长。之后他加入了以耿京为首的起义军中,驰骋沙场,扬名四方。南归后,他渴望朝廷能够为收复失地而战,因此,他建议朝廷出兵,但朝廷对他的建议一直置之不理,在安排他做官的时候也没有做到“人尽其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