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华烟云中的道家文化(附件)

摘 要《京华烟云》是一部对道家文化表现极为深刻的中国现代小说。其主要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大力弘扬道家精神。《京华烟云》中的道家文化通过顺应天道的思想、豁达隐忍的道家人物及自然风物的描写等三方面表现出来。《京华烟云》弥补了中国现代小说对道家文化的忽视,并且在宣传道家文化方面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对我们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目 录
1 引 言 1
2“道”之为“道”——道家文化释义 3
3道家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具体表现 6
3.1顺其自然的思想 6
3.2豁达隐忍的道家人物 7
3.3自然风物的描写 9
4《京华烟云》中“道”家文化书写的价值 11
4.1文学史价值 11
4.2社会价值 11
4.3文化价值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引言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主张“道法自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家形成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理论系统,并主张超脱现实,倡导顺应天道、自然无为及崇尚自由的思想。近代中国战乱频繁,这种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家文化特别受中国知识分子的推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作家涉及到了道家文化,其中以林语堂《京华烟云》的表现最为深刻。作者通过《京华烟云》让我们了解了自然无为、崇尚自然、逍遥超脱的道家精神;同时呼吁我们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坚持以人为本,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并倡导人们过丰富悠闲地人生,尽情享受生活之乐。
《京华烟云》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众多学者对它的关注。1938年到1949年,对作品的研究虽多但并没有涉及到道家文化。建国之后,由于政治情况发生了变化,对它的研究逐渐减少,特别是“文革”期间。“文革”后,对林语堂的研究范围逐渐增大,其中在文学、文化和学术方面均有涉及;进入90年代,吴中杰学者的《<京华烟云>与林语堂的道家思想》一文中,对《京华烟云》中的道家文化开始了探究,他从道家的视角开始观察世间万物,以此解读人生。
进入新世纪以后,《京华烟云》的研究焦点主要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京华烟云》的翻译问题;二是《京华烟云》在大陆拍摄的电视剧改编研究再次成为热点问题;三是《京华烟云》的女性形象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问题;四是《京华烟云》的道家思想研究。但总体而言,新世纪的研究仍然被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论述所笼罩,没有产生新的突破。近几年来更多的学者将林语堂作品的研究置于跨文化背景考察之中。
国外学者对林语堂研究颇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女士就以《京华烟云》作为推荐林语堂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时说:“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书评家Peter prescott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时夸张地说要去唐人街找个中国人鞠躬。这些非凡的反响均是因为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病的西方被林语堂书中所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吸引,但对其作品中的道家文化的深入研究还并未出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前人对《京华烟云》的研究非常广泛,涉及到艺术、文化各方面,并且对道家文化在书中的表现等也有所发掘,但是具体来说比较宽 泛还有可阐释的空间。
2 “道”之为“道”——道家文化释义
春秋初年,周王朝开始衰落,社会动荡不安,随之而来的是以前由官府所垄断的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人流落到民间,出现了学下私人的现象,从而形成了诸子百家,其所形成的道家即是其中之一。道家是一个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思想流派。历史上凡是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的人都被纳入道家范畴。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说法,“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微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可知道家出自古代的史官。[1]P128先秦的史官实际上也就是王室内负责记载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人。
道家作为一个思想文化流派,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把道作为该学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范畴;在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的架构中来展开自身的思想体系。以深奥巧妙的言语,以高蹈隐逸之士的心态来关怀世情。并与其他各家进行对比来看,他们对社会的洞察力和认识显得更冷静、更清醒,也更为深刻。具有超迈脱俗、追求返璞归真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道”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深受道家学者的推崇。无论后来的道家出现怎样的分歧,但是道家的核心理念并没有发生变化。那么“道”究竟是指什么呢?从文字学角度来说,道即是我们所说的道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名著《说文解字》中说:“道,所行道也。”[2]P42即指人走的路。然而“道”作为道家的核心范畴,显然仅从这种文字学上的角度来解释,是不科学的。一般来说,道家的“道”具有意义如下: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自然而无为;道无形而实存;道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正是“道”这一核心思想,从而引申出道家遵行的基本理念是无为而治,同时也是道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这一观念首先是被老子所提出来的。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以道化而生的,且天地万物间的运动变化也遵循着道的规律,其道的规律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道法自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去自由发展,使它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以主观意志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即“无为而治”。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与发展。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P7“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3]P9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3]132也就是说,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够按照本身的规律来顺利发展,人身、社会等也不例外。若人为干涉过多,按照某种主观愿望来干扰和改变人和社会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只有在无为的自然状况下,人才能健康地生活,社会才能正常地发展,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者,其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作是《道德经》。老子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春秋末期的大变革时期,作为奴隶主贵族的知识分子,面临变革的种种威势,果断采取退让的态度。老子的“道”包含着三大内涵:“无”与“有”的统一;“恒”与“变”的统一;“无为”与“自化”的统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P98他认为,只有统治者真正做到无为、好静、无事、不欲,老百姓自然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P23它贯穿在天、地、人之中,自然无为便是人道之根,治国之本。
庄子是老子学说的继承者,在他看来,宇宙万物的总规律就是以道为主,一切人为的法律伦理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同“道”背驰的。此外,他对儒家的仁、义、礼、乐提出了猛烈抨击,并认为这些都是限制人的自然天性而压制人真性的行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认为《庄子?人间世》“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5]P44《庄子?马蹄》也就是素朴而民性得。庄子最重要的贡献在其世界观中,他击落了上层统治者的神圣光环,扯下了他们光辉灿烂的冠冕,还其粗俗野蛮的本来面目,揭穿了他们评判是非的双重标准。他认为“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5]P106《庄子?胠箧》庄子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宗法制社会中,伦理标准成为统治阶级驱使百姓充当战争炮灰的重要工具,庄子看清了传统伦理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才主张“绝圣弃智”的。[5]P111这就是庄子所主张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纯任自然。庄子把人类如何摆脱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异化,最终解脱出来,实现生命的真正快乐和精神自由为主要重视的问题,为人们开辟了一条精神超越的大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9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