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的重复叙事策略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内容中国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为了生计多次卖血的故事。余华的小说多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在《许三观卖血记》中,重复叙事的艺术表现手法特为明显。但重复叙事也给小说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许多小说家为了使人物对话、情节发展等不再累赘,往往回避重复的写作手法。这篇论文以《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小说为例,围绕重复叙事在小说中的体现、重复叙事在小说中的审美功能、影响余华运用重复叙事的因素三方面展开,通过分析其小说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现阶段学术界关于余华小说的研究进行补充和创新,肯定重复叙事在小说中的地位,加强推广,并提出建设性的创作意见。
目 录
一、引言1
二、重复叙事在小说中的体现1
(一)意象的重复出现2
(二)话语的重复出现3
(三)情节的重复出现4
三、重复叙事在小说中的审美功能6
(一)于简单中见丰富6
(二)于阅读中听声音8
(三)于虚构中望现实9
四、影响余华运用重复叙事的因素 10
(一)自觉的文学追求 10
(二)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 11
(三)批评界的推动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论余华小说的重复叙事策略
——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引言
重复,最早是修辞学术语,指通过特定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反复出现来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重复最早多见于诗歌、童谣,作者通过语词句的循环往复营造出特定的艺术氛围,以此来强调某种情感。重复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进入小说领域后成为了独特的叙事策略,在作品中灵活地运用重复叙事会为作品增添许多新的可能性。当然,毫无技巧的重复手段往往也会适得其反。因重复而造成的句式拖沓冗长、情节单调乏味、主题沉闷空洞等问题在小说创作中屡见不鲜,因而使读者缺乏阅读体验,减少阅读兴趣。总的来说,小说中重复手法的使用有一定的风险,许多作家在创作时往往对重复避而远之。
余华作为中国现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多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并经常使用重复的手法来凸显情节的丰富性,深化文章的主旨,其代表作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其中,《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小说中运用重复叙事到达巅峰之作。它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为了家人和生计多次卖血的故事,书中重复的叙事手法特为明显。
在小说中,重复不仅是一种叙事方式,更是作者运用创造思维建构心中世界的过程。不同的重复策略在作品中有其不同的含义,小说中的人物如何能更好地映射客观世界,取决于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真实性。在余华的小说中,场景事件大都来自于中国建国后处于黑暗地带的四十年间,地理位置偏向于民间小镇,以作者童年长期生活的小城海盐为原型。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作者为了使书中人物的交流、生活更贴近真实,便运用多种叙事手法使传统城镇文化的特质显现出来。重复手法就很好地表现出传统市井的民间性和音乐性,在富有节奏感的民间歌谣式的叙述中,小市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被愈加放大,习以为常的苦难主题也进一步凸显。作者以此来指向性地表现其写作目的,即民间化解苦难的方式。
重复叙事在小说中的体现
无论是人物对话、生活情节还是主题意象,重复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却不让人觉得单调和枯燥,这说明余华的重复叙事是有技巧的。本文将《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重复现象分为意象的重复出现、话语的重复出现和情节的重复出现,并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分析重复叙事的策略。
(一)意象的重复出现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重复叙事最突出的表现便是许三观重复了九次的卖血事件。“血”的意象贯穿着整部小说,甚至也成为了余华其他小说中的重要意象。血是人身体里不断流淌的源源动力,它代表着生命,也是当时一家人生活下去的救命稻草。据余华自己回忆,他最初写这本小说时,脑中一直浮现出一个人,这个人他“至今没有忘记”,这个故事他也“一直没有去写”。这个人与书中的李血头很像,余华至今还记得他领导的那次辉煌的集体卖血事件。自此,余华开始创作《许三观卖血记》这本小说,也开始围绕着“血”写了一个很长的故事。
作品开头便向读者交代了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这是一个“男人卖不了血身体就败掉了”的时代,血与生存息息相关。而且必须是身子骨结实的人,才有资格卖血换钱、盖房子娶媳妇。许三观便是在身子骨最结实的时候开始走上了卖血的道路。在书中,许三观前前后后经历了九次卖血,第九次卖血时他已年过六十,这时他的血再也没人要了,即使他已不需要靠卖血来维持生计。在书中的那个年代,许多人都和许三观有同样的想法——“卖血”就是一件证明自己还有价值的事情。
事实上,书中的“血”并不单指“卖血”这件事,也用来表示家家代代血脉传承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血缘关系都极为重视,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君王除了把治理国家当成大事外,最看重的还有生养子嗣。但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甚至可以超越血缘的纽带而存在。许三观一开始得知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这件事的时候,总是对此耿耿于怀,每次看到一乐都气不打一处来,也不愿意把什么好处都给他。相比之下,作为亲生儿子的二乐,许三观为他做什么都毫无怨言。但经历了“喊魂”事件后,许三观意识到一乐的确把自己当成了亲生父亲,在想起以往的点滴时,他也发现一乐与他最亲。最后许三观决定认一乐为自己的儿子,在最困难的时代里,他同样没有亏待过一乐,他始终把一乐当作自己的家人。
超越血缘的温情并不是余华早年的写作风格。受童年经历的影响,余华跟着医生父亲每天进出医院,不断地适应血腥的场景。在那里,死亡与鲜血都是习以为常的,那些令常人难以忍受的作呕场景在余华看来都是轻描淡写、见怪不怪的。所以他早年的许多作品都被贴上了“血腥”“冷酷”“暴力”的标签,“零度情感”也成为了余华的代名词。《鲜血梅花》、《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等作品中都出现了一些描述人性的残忍血腥的镜头,有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过于暴力的印象。但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几乎通篇都没有出现血腥的场景,这无疑是余华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转变。虽然“血”在书中不断地重复出现,但展现出来的更多是温暖的人性。
除了“血”的意象外,书中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是“胜利饭店”。许三观每次卖完血后都要在胜利饭店吃上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作者将这个饭店取名为“胜利”,并不是随口一说。人到中年的许三观,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和大炼钢铁时期最火热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在高举着毛主席旗帜的理想主义中大步向前迈进。那时的人们认为,只要咬牙跨过了这道坎就能迎来胜利,这对于许三观也是如此,只要这次卖完了血,能维持目前的生计,对他来说就是胜利。
目 录
一、引言1
二、重复叙事在小说中的体现1
(一)意象的重复出现2
(二)话语的重复出现3
(三)情节的重复出现4
三、重复叙事在小说中的审美功能6
(一)于简单中见丰富6
(二)于阅读中听声音8
(三)于虚构中望现实9
四、影响余华运用重复叙事的因素 10
(一)自觉的文学追求 10
(二)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 11
(三)批评界的推动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论余华小说的重复叙事策略
——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引言
重复,最早是修辞学术语,指通过特定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反复出现来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重复最早多见于诗歌、童谣,作者通过语词句的循环往复营造出特定的艺术氛围,以此来强调某种情感。重复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进入小说领域后成为了独特的叙事策略,在作品中灵活地运用重复叙事会为作品增添许多新的可能性。当然,毫无技巧的重复手段往往也会适得其反。因重复而造成的句式拖沓冗长、情节单调乏味、主题沉闷空洞等问题在小说创作中屡见不鲜,因而使读者缺乏阅读体验,减少阅读兴趣。总的来说,小说中重复手法的使用有一定的风险,许多作家在创作时往往对重复避而远之。
余华作为中国现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多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并经常使用重复的手法来凸显情节的丰富性,深化文章的主旨,其代表作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其中,《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小说中运用重复叙事到达巅峰之作。它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为了家人和生计多次卖血的故事,书中重复的叙事手法特为明显。
在小说中,重复不仅是一种叙事方式,更是作者运用创造思维建构心中世界的过程。不同的重复策略在作品中有其不同的含义,小说中的人物如何能更好地映射客观世界,取决于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真实性。在余华的小说中,场景事件大都来自于中国建国后处于黑暗地带的四十年间,地理位置偏向于民间小镇,以作者童年长期生活的小城海盐为原型。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作者为了使书中人物的交流、生活更贴近真实,便运用多种叙事手法使传统城镇文化的特质显现出来。重复手法就很好地表现出传统市井的民间性和音乐性,在富有节奏感的民间歌谣式的叙述中,小市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被愈加放大,习以为常的苦难主题也进一步凸显。作者以此来指向性地表现其写作目的,即民间化解苦难的方式。
重复叙事在小说中的体现
无论是人物对话、生活情节还是主题意象,重复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却不让人觉得单调和枯燥,这说明余华的重复叙事是有技巧的。本文将《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重复现象分为意象的重复出现、话语的重复出现和情节的重复出现,并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分析重复叙事的策略。
(一)意象的重复出现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重复叙事最突出的表现便是许三观重复了九次的卖血事件。“血”的意象贯穿着整部小说,甚至也成为了余华其他小说中的重要意象。血是人身体里不断流淌的源源动力,它代表着生命,也是当时一家人生活下去的救命稻草。据余华自己回忆,他最初写这本小说时,脑中一直浮现出一个人,这个人他“至今没有忘记”,这个故事他也“一直没有去写”。这个人与书中的李血头很像,余华至今还记得他领导的那次辉煌的集体卖血事件。自此,余华开始创作《许三观卖血记》这本小说,也开始围绕着“血”写了一个很长的故事。
作品开头便向读者交代了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这是一个“男人卖不了血身体就败掉了”的时代,血与生存息息相关。而且必须是身子骨结实的人,才有资格卖血换钱、盖房子娶媳妇。许三观便是在身子骨最结实的时候开始走上了卖血的道路。在书中,许三观前前后后经历了九次卖血,第九次卖血时他已年过六十,这时他的血再也没人要了,即使他已不需要靠卖血来维持生计。在书中的那个年代,许多人都和许三观有同样的想法——“卖血”就是一件证明自己还有价值的事情。
事实上,书中的“血”并不单指“卖血”这件事,也用来表示家家代代血脉传承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血缘关系都极为重视,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君王除了把治理国家当成大事外,最看重的还有生养子嗣。但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甚至可以超越血缘的纽带而存在。许三观一开始得知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这件事的时候,总是对此耿耿于怀,每次看到一乐都气不打一处来,也不愿意把什么好处都给他。相比之下,作为亲生儿子的二乐,许三观为他做什么都毫无怨言。但经历了“喊魂”事件后,许三观意识到一乐的确把自己当成了亲生父亲,在想起以往的点滴时,他也发现一乐与他最亲。最后许三观决定认一乐为自己的儿子,在最困难的时代里,他同样没有亏待过一乐,他始终把一乐当作自己的家人。
超越血缘的温情并不是余华早年的写作风格。受童年经历的影响,余华跟着医生父亲每天进出医院,不断地适应血腥的场景。在那里,死亡与鲜血都是习以为常的,那些令常人难以忍受的作呕场景在余华看来都是轻描淡写、见怪不怪的。所以他早年的许多作品都被贴上了“血腥”“冷酷”“暴力”的标签,“零度情感”也成为了余华的代名词。《鲜血梅花》、《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等作品中都出现了一些描述人性的残忍血腥的镜头,有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过于暴力的印象。但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几乎通篇都没有出现血腥的场景,这无疑是余华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转变。虽然“血”在书中不断地重复出现,但展现出来的更多是温暖的人性。
除了“血”的意象外,书中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是“胜利饭店”。许三观每次卖完血后都要在胜利饭店吃上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作者将这个饭店取名为“胜利”,并不是随口一说。人到中年的许三观,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和大炼钢铁时期最火热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在高举着毛主席旗帜的理想主义中大步向前迈进。那时的人们认为,只要咬牙跨过了这道坎就能迎来胜利,这对于许三观也是如此,只要这次卖完了血,能维持目前的生计,对他来说就是胜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