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婴宁的美人心计”(附件)
摘 要《婴宁》是作者对世俗中美好的寄托。文章首先分析了婴宁的性格变化,尤其是她进入世俗社会后。她看似纯洁憨痴,天真烂漫,实则老成持重,大智若愚。其次,在全面感受人物艺术形象的前提下,分析了环境及身份对其性格造成的影响。最后探讨了作者塑造婴宁形象的意义,阐述了婴宁身上所蕴含的“人性美”的回归。目 录
引言 1
1 双面性格体现的婴宁“美人心计” 2
1.1 纯洁憨痴与大智若愚 2
1.2 爽朗嬉笑与笑为工具 3
1.3 天真烂漫与老成持重 4
2 婴宁“美人心计”形成的原因 6
2.1 环境的改变 6
2.2 身份的改变 7
2.3 作者的主观意愿 9
3 婴宁形象的意义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花妖狐媚尽显艳态,或有放纵怪诞之妖女吸食男子精气,或有情痴花姑子惹人怜爱。《婴宁》篇中的狐女婴宁论貌论才皆不是书中最出类拔萃者,却赢得了作者用“我婴宁何尝憨焉”来解说婴宁,可见作者对婴宁的偏爱。是什么赢得了作者的另眼相待?文章将进行深刻的解读。
上元佳节书生王子服与吴生同游,见游女如云。途中吴生离开,王子服与狐女婴宁邂逅结缘,婴宁“容华绝代”的美导致王子服相思成病。因吴生谎言王生至西南山寻找婴宁,并且二人得以相见结为夫妻。婴宁表面憨痴纯洁,笑语吟吟,实则大智若愚,内含心机。以其“憨笑”面对俗世。西人子事件后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爱人王子服带来灾难时便从此不复笑。最终将“心事”坦白,二人结为夫妻。这样大团圆的结局其实寄托了作者内心诸多情感,婴宁的悲剧命运同样能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和他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1 双面性格体现的婴宁“美人心计”
1.1 纯洁憨痴与大智若愚
婴宁之美以其“笑”为之最,白居易《长恨歌》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来盛赞杨玉环之笑倾国倾城,而婴宁以其笑来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态度。文中初次说道:“生注目移,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支,荣华绝代,笑容可掬。”[2]P159拥有着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般微笑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他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1 双面性格体现的婴宁“美人心计”
1.1 纯洁憨痴与大智若愚
婴宁之美以其“笑”为之最,白居易《长恨歌》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来盛赞杨玉环之笑倾国倾城,而婴宁以其笑来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态度。文中初次说道:“生注目移,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支,荣华绝代,笑容可掬。”[2]P159拥有着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般微笑的美艳女子在简短的白描中映入眼帘。陈炳熙在《论古代文言小说中的性格塑造》中曾表示:“从外貌描写表现性格是间接的,是一种辅助手段,外貌与性格有某种微妙的关系,但毕竟还不是性格本身。”[3]P126然而令读者始料未及的是婴宁并不如表面一样纯洁憨痴,而是在笑语吟吟下隐藏着大智慧。王子服在后园见到婴宁,向婴宁展示上元节的那一支干枯的梅花,二人展开了下面精彩对话:
生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忘也。”女曰:“此大细事,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又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生曰:“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媪曰:“饭熟已久,有何长言,周遮乃尔?女曰:“大哥欲与我共寝。”言未已,生大窘,急目瞪之。”[2]P161162
婴宁居然说出这样的话,从表面来看她憨极了的。似乎有些精神异常之感,说话完全是口无遮拦,不分场合。但是通过文章我们知道老妪实际上耳有缺陷,所以当婴宁说出看似背人之语时老妪是听不见的,如果整体来看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婴宁与自己早已经喜爱之人王子服开的玩笑,是情人之间的“打情骂俏”。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在恋爱,你没有引起对方的反映,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不幸的。”[4]P155这个场景其实是“幸福”的,“美妙”的,婴宁在获得了理想的爱情之后还不忘捉弄一下自己的情郎。只是男主人公却并不知情,以为婴宁是真憨痴,整个场景更像是个真实的生活场景。此时的婴宁定是充满幸福的,也是下了决心的,从“女俯思良久”便可以看出。痴笑,娇憨可能蕴含的文化内涵较符合读者阅读后的总体情感倾向,但并不完全与作者“隐与笑者”的创作意图相吻合,也难以解释这个恶作剧。同时也看出婴宁是一个谨慎之人,表面的嬉笑怒痴暗藏着内心的大智慧。
在我国封建社会男女之情是被束缚的,阻碍的。个人的情感,爱情观永远被拴上封建的绳索,要与道德适应,要与制度适应,要与所谓的“礼”适应。尤其是婚姻观念:“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空隙相窥,逾墙相从,皆父母国人皆贱之。”[5]P130意思是男女之爱婚姻大事必须由父母做主,若私自偷偷约会便是瓜田李下偷偷摸摸被人看不起的行为,“皆以贱之”。而婴宁说出:“大哥欲与我共寝”这样有违伦理的言语引得王子服大窘“急目瞪之”。
1.2 爽朗嬉笑与笑为工具
上元佳节,游女如云,吴生与王生结伴游行,后因吴生有事中途离开,这才有了婴宁和王子服的巧遇,并且导致王子服相思成疾。且看婴宁与王子服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荣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2]P159
“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一句,单从语言上来说理应是一句看似调皮的玩笑话,并且这样的一位女子说出口更加显得有调侃之意。其中“笑语自去”,一个“笑”字更加肯定了前面的意思,因为在王子服“灼灼似贼”的眼神下婴宁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不敬而生气,这也是所谓的以“笑”来留情。早在两人的初次见面时已经产生。所以此句看似平淡简单,实际则暗示了婴宁的“心事”。
文中关于婴宁刻画往往是简练谨慎,不烦冗复杂。对婴宁的笑更是一次比一次传神,第二次见面,两个人四目相对,心底皆是涟漪泛起,表面却表现的生疏,作揖问好。王子服相思成病,表现的热烈如火,迫不及待。而婴宁却只能用笑来掩饰内心的情愫。此处,作者着力刻画婴宁第一次对王子服的笑,善笑是她纯洁美好的象征。其中婴宁执花的描写衬托出婴宁与王子服彼此主动相爱,婴宁以花为信物表达其热烈的情感,一对男女完全排除了其他外界的干扰,这一刻达到了爱情自由的理想境界。笑与花只是为爱情牵线搭桥的工具,笑的愈爽朗便是爱情愈热烈。“捉弄西人子”这是一个始料未及的意外事故,西人子的态度以及延伸出来的事件是俗世环境中必定会涉及的。从原文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深刻:
一日,西人子见之,凝注倾倒。女不避而笑。西人子谓女意属己,心溢荡。女指墙底笑而下,西人子谓示约处,大悦。及昏而往,女果在焉,就而淫之,则阴如锥刺,痛彻于心,大号而。细示非女,则一枯木卧墙边,所接乃水淋窍也。[2]P163
可以说这是婴宁从“世外桃源”来到人世社会的一个重
引言 1
1 双面性格体现的婴宁“美人心计” 2
1.1 纯洁憨痴与大智若愚 2
1.2 爽朗嬉笑与笑为工具 3
1.3 天真烂漫与老成持重 4
2 婴宁“美人心计”形成的原因 6
2.1 环境的改变 6
2.2 身份的改变 7
2.3 作者的主观意愿 9
3 婴宁形象的意义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花妖狐媚尽显艳态,或有放纵怪诞之妖女吸食男子精气,或有情痴花姑子惹人怜爱。《婴宁》篇中的狐女婴宁论貌论才皆不是书中最出类拔萃者,却赢得了作者用“我婴宁何尝憨焉”来解说婴宁,可见作者对婴宁的偏爱。是什么赢得了作者的另眼相待?文章将进行深刻的解读。
上元佳节书生王子服与吴生同游,见游女如云。途中吴生离开,王子服与狐女婴宁邂逅结缘,婴宁“容华绝代”的美导致王子服相思成病。因吴生谎言王生至西南山寻找婴宁,并且二人得以相见结为夫妻。婴宁表面憨痴纯洁,笑语吟吟,实则大智若愚,内含心机。以其“憨笑”面对俗世。西人子事件后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爱人王子服带来灾难时便从此不复笑。最终将“心事”坦白,二人结为夫妻。这样大团圆的结局其实寄托了作者内心诸多情感,婴宁的悲剧命运同样能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和他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1 双面性格体现的婴宁“美人心计”
1.1 纯洁憨痴与大智若愚
婴宁之美以其“笑”为之最,白居易《长恨歌》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来盛赞杨玉环之笑倾国倾城,而婴宁以其笑来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态度。文中初次说道:“生注目移,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支,荣华绝代,笑容可掬。”[2]P159拥有着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般微笑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他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1 双面性格体现的婴宁“美人心计”
1.1 纯洁憨痴与大智若愚
婴宁之美以其“笑”为之最,白居易《长恨歌》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来盛赞杨玉环之笑倾国倾城,而婴宁以其笑来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态度。文中初次说道:“生注目移,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支,荣华绝代,笑容可掬。”[2]P159拥有着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般微笑的美艳女子在简短的白描中映入眼帘。陈炳熙在《论古代文言小说中的性格塑造》中曾表示:“从外貌描写表现性格是间接的,是一种辅助手段,外貌与性格有某种微妙的关系,但毕竟还不是性格本身。”[3]P126然而令读者始料未及的是婴宁并不如表面一样纯洁憨痴,而是在笑语吟吟下隐藏着大智慧。王子服在后园见到婴宁,向婴宁展示上元节的那一支干枯的梅花,二人展开了下面精彩对话:
生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忘也。”女曰:“此大细事,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又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生曰:“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媪曰:“饭熟已久,有何长言,周遮乃尔?女曰:“大哥欲与我共寝。”言未已,生大窘,急目瞪之。”[2]P161162
婴宁居然说出这样的话,从表面来看她憨极了的。似乎有些精神异常之感,说话完全是口无遮拦,不分场合。但是通过文章我们知道老妪实际上耳有缺陷,所以当婴宁说出看似背人之语时老妪是听不见的,如果整体来看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婴宁与自己早已经喜爱之人王子服开的玩笑,是情人之间的“打情骂俏”。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在恋爱,你没有引起对方的反映,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不幸的。”[4]P155这个场景其实是“幸福”的,“美妙”的,婴宁在获得了理想的爱情之后还不忘捉弄一下自己的情郎。只是男主人公却并不知情,以为婴宁是真憨痴,整个场景更像是个真实的生活场景。此时的婴宁定是充满幸福的,也是下了决心的,从“女俯思良久”便可以看出。痴笑,娇憨可能蕴含的文化内涵较符合读者阅读后的总体情感倾向,但并不完全与作者“隐与笑者”的创作意图相吻合,也难以解释这个恶作剧。同时也看出婴宁是一个谨慎之人,表面的嬉笑怒痴暗藏着内心的大智慧。
在我国封建社会男女之情是被束缚的,阻碍的。个人的情感,爱情观永远被拴上封建的绳索,要与道德适应,要与制度适应,要与所谓的“礼”适应。尤其是婚姻观念:“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空隙相窥,逾墙相从,皆父母国人皆贱之。”[5]P130意思是男女之爱婚姻大事必须由父母做主,若私自偷偷约会便是瓜田李下偷偷摸摸被人看不起的行为,“皆以贱之”。而婴宁说出:“大哥欲与我共寝”这样有违伦理的言语引得王子服大窘“急目瞪之”。
1.2 爽朗嬉笑与笑为工具
上元佳节,游女如云,吴生与王生结伴游行,后因吴生有事中途离开,这才有了婴宁和王子服的巧遇,并且导致王子服相思成疾。且看婴宁与王子服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荣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2]P159
“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一句,单从语言上来说理应是一句看似调皮的玩笑话,并且这样的一位女子说出口更加显得有调侃之意。其中“笑语自去”,一个“笑”字更加肯定了前面的意思,因为在王子服“灼灼似贼”的眼神下婴宁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不敬而生气,这也是所谓的以“笑”来留情。早在两人的初次见面时已经产生。所以此句看似平淡简单,实际则暗示了婴宁的“心事”。
文中关于婴宁刻画往往是简练谨慎,不烦冗复杂。对婴宁的笑更是一次比一次传神,第二次见面,两个人四目相对,心底皆是涟漪泛起,表面却表现的生疏,作揖问好。王子服相思成病,表现的热烈如火,迫不及待。而婴宁却只能用笑来掩饰内心的情愫。此处,作者着力刻画婴宁第一次对王子服的笑,善笑是她纯洁美好的象征。其中婴宁执花的描写衬托出婴宁与王子服彼此主动相爱,婴宁以花为信物表达其热烈的情感,一对男女完全排除了其他外界的干扰,这一刻达到了爱情自由的理想境界。笑与花只是为爱情牵线搭桥的工具,笑的愈爽朗便是爱情愈热烈。“捉弄西人子”这是一个始料未及的意外事故,西人子的态度以及延伸出来的事件是俗世环境中必定会涉及的。从原文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深刻:
一日,西人子见之,凝注倾倒。女不避而笑。西人子谓女意属己,心溢荡。女指墙底笑而下,西人子谓示约处,大悦。及昏而往,女果在焉,就而淫之,则阴如锥刺,痛彻于心,大号而。细示非女,则一枯木卧墙边,所接乃水淋窍也。[2]P163
可以说这是婴宁从“世外桃源”来到人世社会的一个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