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中的三叠式叙事手法(附件)
摘 要在中国先秦许多文化典籍中都有数字“三”的影子,“三”意味着重复,而重复则意味着突出与强调,因此逐渐被运用到文学的创作之中,开始表现为口头文学创作中简单的重章叠句,后来渐渐发展为叙事文学中的简单的事件罗列,进而再发展为叙事文学创作中的三叠式叙事手法。这种叙事手法发展于汉唐、宋元,极盛于明清,成为长篇章回小说创作的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法。本文围绕三叠式叙事手法在先秦时期的源起和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中三叠式叙事手法的分类与应用技巧,以及明清章回小说中三叠式叙事手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进而分析其对于解读作品的深刻意义。
目 录
绪论 1
一、三叠式叙事手法之源起与发展 2
(一)“三”在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学中的运用 2
(二)三叠式叙事手法在先秦时期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2
(三)三叠式叙事手法在明清以前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4
(四)三叠式叙事手法在明清章回体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5
二、 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中三叠式叙事手法的分类与应用技巧 6
(一)分类 6
(二)应用技巧 6
三、三叠式叙事手法的在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中的作用 8
(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8
(二)塑造鲜明人物形象 9
(三)深化作品主题 10
(四)增强做作品可读性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绪 论
三叠式叙事结构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种特殊的叙事模式,通常表现为一件事要经过三次反复才能完成,或者通过三个相似的情节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叠式叙事手法作为民间故事谋篇技巧的常见形式,早已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
庄涛等主编的《写作大辞典》将三叠式结构法定义为“民间故事谋篇技巧之一。又称‘三段式’或‘三复式’,是民间故事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罗淑珍在其《民间故事“三叠式”结构浅析》一文中研究分析了三叠式叙事结构模式在民间故事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文中提到:“民间故事的结构具有程式化的特点, 其中尤以‘三叠式’为最。这种‘三叠式’指在一个故事里,或同样的场面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现三次,或类似的情节出现三个,从而表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三叠式叙事手法的研究多是围绕“三叠式叙事手法在民间故事中的运用”而进行探讨分析的,较少有学者就“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中的三叠式叙事手法的运用”进行单独的论述。
本文将围绕三叠式叙事结构源起与发展,以及其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其对于解读作品的深刻意义。同时,本文就使用三叠式叙事手法应掌握的技巧展开论述,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常用的三叠式叙事手法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三叠式叙事手法之源起与发展
(一)“三”在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学中的运用
在中国先秦许多文化典籍中都有着数字“三”的影子,人们对数字“三”有着特别的偏爱,并且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从词性的角度来区分,先秦时期的“三”字主要用于名词与数词。
1.“三”字用于名词
“三”字在先秦时期用于名词的时候多是代表三个具体的事物,有时候也代表一种不是特别具体的客观存在。在商周时期的记言史料汇编《尚书》一书中有“五服三就”“典朕三礼”的记载。所谓“五服三就”中的“三”指的是野、朝、市三个地方;“三礼”依郑玄之说则是天事、地事、人事之礼。《国语晋语》中的“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中的“三”指的则是君、父、师的意思。
在先秦文化典籍中,“三”字用于名词时还有其它的含义。《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据庞朴先生的观点,“‘三生万物’者,‘三’体现为‘万物’,‘万物’皆是一个‘三’也”。这里的“三”是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意义的“三”,它代表的不再是三件具体的事物,而是世间的万事万物。
2.“三”字用于数词
“三”字在先秦时期用于数词的时候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代表数目,表示二加一的和,如《易需》里的“有不速之客三人来”与《战国策》里的“狡兔有三窟”。第二种是表示三倍的意思,如《周礼》里“凡兵无过三其身”中的“三”表示的则是三倍,意思是兵器不能长于自己身高的三倍。第三种则是代表“多次”的意思,如《战国策》里“鲁仲连辞让者三”中的“三”指的是鲁仲连推辞了很多次,再如《论语》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指的是季文子每件事都要反复考虑很多次才付诸于行动。
(二)三叠式叙事手法在先秦时期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三叠式叙事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模式,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种常用的创作手法,通常表现为一件事要经过三次反复才能完成,或者通过三个相似的情节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意味着重复,而重复则意味着突出与强调,因此逐渐地被运用到文学的创作之中,刚开始表现为口头文学创作中简单的重章叠句,然后发展为叙事文学中的简单的事件罗列,进而再发展为叙事文学创作中的三叠式叙事手法。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大多始自民间歌谣,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方法,这不仅使作品读来节奏舒卷徐缓,而且有时候加深了作品想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诗经》中许多作品只有三章,并且用这三章来表达同一种感情,并且使作品在意义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些只有三章的作品中,有的只是变化个别的词来抒发某一种感情,但是由于《诗经》中的文章篇幅较短,所以只能称之为“重章”或“叠章”,难以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三叠式叙事手法”。如《诗经》中的《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貊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滣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一诗分为三章,这三章字数相同,只有个别词不同。这首诗表达的是下层劳苦民众对上层贵族剥削阶级强烈的不满。深刻地批判贵族不从事农业生产却可以“取禾三百廛”“取禾三百亿”“取禾三百囷”,不从事畋猎活动却“庭有县貊”“庭有县特”“庭有县鹑”。诗歌在三次反复中对统治者加以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把下层劳动人民对上层贵族不劳而获的行为的不满与愤慨展现地淋漓尽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目 录
绪论 1
一、三叠式叙事手法之源起与发展 2
(一)“三”在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学中的运用 2
(二)三叠式叙事手法在先秦时期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2
(三)三叠式叙事手法在明清以前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4
(四)三叠式叙事手法在明清章回体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5
二、 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中三叠式叙事手法的分类与应用技巧 6
(一)分类 6
(二)应用技巧 6
三、三叠式叙事手法的在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中的作用 8
(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8
(二)塑造鲜明人物形象 9
(三)深化作品主题 10
(四)增强做作品可读性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绪 论
三叠式叙事结构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种特殊的叙事模式,通常表现为一件事要经过三次反复才能完成,或者通过三个相似的情节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叠式叙事手法作为民间故事谋篇技巧的常见形式,早已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
庄涛等主编的《写作大辞典》将三叠式结构法定义为“民间故事谋篇技巧之一。又称‘三段式’或‘三复式’,是民间故事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罗淑珍在其《民间故事“三叠式”结构浅析》一文中研究分析了三叠式叙事结构模式在民间故事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文中提到:“民间故事的结构具有程式化的特点, 其中尤以‘三叠式’为最。这种‘三叠式’指在一个故事里,或同样的场面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现三次,或类似的情节出现三个,从而表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三叠式叙事手法的研究多是围绕“三叠式叙事手法在民间故事中的运用”而进行探讨分析的,较少有学者就“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中的三叠式叙事手法的运用”进行单独的论述。
本文将围绕三叠式叙事结构源起与发展,以及其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其对于解读作品的深刻意义。同时,本文就使用三叠式叙事手法应掌握的技巧展开论述,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常用的三叠式叙事手法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三叠式叙事手法之源起与发展
(一)“三”在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学中的运用
在中国先秦许多文化典籍中都有着数字“三”的影子,人们对数字“三”有着特别的偏爱,并且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从词性的角度来区分,先秦时期的“三”字主要用于名词与数词。
1.“三”字用于名词
“三”字在先秦时期用于名词的时候多是代表三个具体的事物,有时候也代表一种不是特别具体的客观存在。在商周时期的记言史料汇编《尚书》一书中有“五服三就”“典朕三礼”的记载。所谓“五服三就”中的“三”指的是野、朝、市三个地方;“三礼”依郑玄之说则是天事、地事、人事之礼。《国语晋语》中的“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中的“三”指的则是君、父、师的意思。
在先秦文化典籍中,“三”字用于名词时还有其它的含义。《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据庞朴先生的观点,“‘三生万物’者,‘三’体现为‘万物’,‘万物’皆是一个‘三’也”。这里的“三”是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意义的“三”,它代表的不再是三件具体的事物,而是世间的万事万物。
2.“三”字用于数词
“三”字在先秦时期用于数词的时候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代表数目,表示二加一的和,如《易需》里的“有不速之客三人来”与《战国策》里的“狡兔有三窟”。第二种是表示三倍的意思,如《周礼》里“凡兵无过三其身”中的“三”表示的则是三倍,意思是兵器不能长于自己身高的三倍。第三种则是代表“多次”的意思,如《战国策》里“鲁仲连辞让者三”中的“三”指的是鲁仲连推辞了很多次,再如《论语》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指的是季文子每件事都要反复考虑很多次才付诸于行动。
(二)三叠式叙事手法在先秦时期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三叠式叙事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模式,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种常用的创作手法,通常表现为一件事要经过三次反复才能完成,或者通过三个相似的情节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意味着重复,而重复则意味着突出与强调,因此逐渐地被运用到文学的创作之中,刚开始表现为口头文学创作中简单的重章叠句,然后发展为叙事文学中的简单的事件罗列,进而再发展为叙事文学创作中的三叠式叙事手法。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大多始自民间歌谣,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方法,这不仅使作品读来节奏舒卷徐缓,而且有时候加深了作品想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诗经》中许多作品只有三章,并且用这三章来表达同一种感情,并且使作品在意义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些只有三章的作品中,有的只是变化个别的词来抒发某一种感情,但是由于《诗经》中的文章篇幅较短,所以只能称之为“重章”或“叠章”,难以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三叠式叙事手法”。如《诗经》中的《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貊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滣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一诗分为三章,这三章字数相同,只有个别词不同。这首诗表达的是下层劳苦民众对上层贵族剥削阶级强烈的不满。深刻地批判贵族不从事农业生产却可以“取禾三百廛”“取禾三百亿”“取禾三百囷”,不从事畋猎活动却“庭有县貊”“庭有县特”“庭有县鹑”。诗歌在三次反复中对统治者加以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把下层劳动人民对上层贵族不劳而获的行为的不满与愤慨展现地淋漓尽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