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源理想”探析(附件)
摘 要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阐述的“桃源理想”是他对理想生活和社会模式的期待。“桃源理想”的形成反映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他在长期的田园生活实践过程中精心“虚构”的一方“乐土”。这种理想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从小受到的教育、在人生道路的追求和对各家思想的汲取等原因密不可分。目 录
引言 1
1 “桃源理想”概述 2
2 “桃源理想”产生的原因 3
2.1 社会原因 3
2.2 个人原因 4
2.2.1 难耐桎梏 4
2.2.2 “小国”理想 6
2.3 “无君论”的影响 7
3 陶渊明的独立人格 8
4 “桃源理想”的意义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追求的人生理想的集中体现,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解读,探寻其背后蕴藏的原因,对于理解陶渊明本人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拟从《桃花源诗并记》中寻找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追求,进而解析其中的“桃源理想”。“桃源理想”是陶渊明人生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大同社会”构成的要素,更是研究晋宋文化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陶渊明在追求人生的道路上,写下众多诗篇,《桃花源诗并记》作为寄予他理想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使众多作家倾倒,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桃源理想”概述
陶渊明是伟大的田园诗人,自幼博览群书,早年有很大的社会抱负,热爱自由的生活,不屈己从俗。鲁迅认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才伟大。”[1]P80冯友兰则认为:“在东晋名士中,渊明的境界最高,既表示最高的玄心,亦表现最大的风流。”[2]P16李泽厚评价陶渊明“把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3]P65叶嘉滢肯定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有气魄的人,他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自由的人。[4]P238
陶渊明晚年写了《桃花源诗并记》,通过描绘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得其乐的人间乐园,以真实的体验来对抗当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界最高,既表示最高的玄心,亦表现最大的风流。”[2]P16李泽厚评价陶渊明“把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3]P65叶嘉滢肯定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有气魄的人,他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自由的人。[4]P238
陶渊明晚年写了《桃花源诗并记》,通过描绘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得其乐的人间乐园,以真实的体验来对抗当时黑暗的社会,以新颖的“自然”来抵御社会的污浊,构建出他“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寄托了陶渊明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强烈愿望,展现了一种要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伟大抱负,更是对晋宋王朝更替的悲愤和感叹。陶渊明构建的“桃花源”对其以后社会的变迁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代文人认识当时的社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 “桃源理想”产生的原因
《桃花源记》的创作正值晋宋易代的前夜,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乱的时期之一。中原战乱后,北方士族纷纷南下,司马氏政权失陷中原、偏安江左以后,腐朽的统治阶层罔顾人民死活,仍然内斗不断,使人民长期处于动乱不安之中。兵役、劳役、水灾、赋税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逼迫得人民四处逃亡,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2.1 社会原因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社会风气腐败不堪,奢侈、拜金、清谈严重腐蚀社会机体,国家局面江河日下。《晋书》载当时的社会风气:
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5]P3547
所谓“互市”就是交换。权与钱、权与色、权与所有有用的东西都可以交换,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铜臭味,严重腐蚀了社会肌体。
而陶渊明描绘了以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地位的农业型社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关池、桑竹之属[6]P165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寂楼随时艺[6]P166
人们有田地,种植桑树、养鱼种竹,按照四季轮换,种植农作物。“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春收蚕丝,秋收粮食,人们自给自足,不担心赋税,粮食充足。
陶渊明极力抵制魏晋以来的君主制度,努力架构一个“无君”的社会。在《桃花源记》中写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P165展示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所对立的理想社会,“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6]P166揭示了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都是抵制君主专制的人,他们用自由自在的生活常态,来否定君主制度的存在。这里没有君主、国家和各级官吏机构的存在,当然也没有压榨和剥削。
这里的人们以家为单位,相互勉励,努力的耕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平安静,安居乐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P165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没有忧伤,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没有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别。富有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人与社会之间极为和谐。这一社会关系在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如: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6]P41(《归园田居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6]P44(《归田园居其五》)
2.2 个人原因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他常用“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5]P3547的话来激励后辈,鼓励大家要不断上进。陶渊明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从《命子》诗中“直方二台,惠和千里”,“寄迹风云,冥兹温喜”[5]P3783的话来看,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正直有为、胸襟坦荡的人。加上少年时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6]P175这使陶渊明养成了积极进取和直率的品质。陶渊明的好友在他死后私谥他为“靖节先生”:
夫实以诔华,名由谥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筭焉。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8]P576
2.2.1 难耐桎梏
随着世事变迁,到陶渊明时家境已是大大衰落,虽然如此,陶渊明的家庭背景对他还是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陶渊明是以自己的家族为骄傲的,他在《命子》篇中写到: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为虞宾,历世重光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5]P5783
诚然,陶渊明祖谱是一段耀眼的家族史,家族的儒家文化传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追求。陶渊明自幼立志比肩先祖,而书香门第的传统使得他从小就饱读诗书。
陶渊明读的书,有儒道的经典传书,也间杂有史书,其间,儒家传统文化占有主要的地位。这样的读书经历使得陶渊明的骨子里有更多的儒家文化,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时刻影响着他
引言 1
1 “桃源理想”概述 2
2 “桃源理想”产生的原因 3
2.1 社会原因 3
2.2 个人原因 4
2.2.1 难耐桎梏 4
2.2.2 “小国”理想 6
2.3 “无君论”的影响 7
3 陶渊明的独立人格 8
4 “桃源理想”的意义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追求的人生理想的集中体现,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解读,探寻其背后蕴藏的原因,对于理解陶渊明本人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拟从《桃花源诗并记》中寻找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追求,进而解析其中的“桃源理想”。“桃源理想”是陶渊明人生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大同社会”构成的要素,更是研究晋宋文化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陶渊明在追求人生的道路上,写下众多诗篇,《桃花源诗并记》作为寄予他理想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使众多作家倾倒,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桃源理想”概述
陶渊明是伟大的田园诗人,自幼博览群书,早年有很大的社会抱负,热爱自由的生活,不屈己从俗。鲁迅认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才伟大。”[1]P80冯友兰则认为:“在东晋名士中,渊明的境界最高,既表示最高的玄心,亦表现最大的风流。”[2]P16李泽厚评价陶渊明“把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3]P65叶嘉滢肯定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有气魄的人,他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自由的人。[4]P238
陶渊明晚年写了《桃花源诗并记》,通过描绘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得其乐的人间乐园,以真实的体验来对抗当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界最高,既表示最高的玄心,亦表现最大的风流。”[2]P16李泽厚评价陶渊明“把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3]P65叶嘉滢肯定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有气魄的人,他是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自由的人。[4]P238
陶渊明晚年写了《桃花源诗并记》,通过描绘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得其乐的人间乐园,以真实的体验来对抗当时黑暗的社会,以新颖的“自然”来抵御社会的污浊,构建出他“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寄托了陶渊明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强烈愿望,展现了一种要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伟大抱负,更是对晋宋王朝更替的悲愤和感叹。陶渊明构建的“桃花源”对其以后社会的变迁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代文人认识当时的社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 “桃源理想”产生的原因
《桃花源记》的创作正值晋宋易代的前夜,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乱的时期之一。中原战乱后,北方士族纷纷南下,司马氏政权失陷中原、偏安江左以后,腐朽的统治阶层罔顾人民死活,仍然内斗不断,使人民长期处于动乱不安之中。兵役、劳役、水灾、赋税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逼迫得人民四处逃亡,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2.1 社会原因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社会风气腐败不堪,奢侈、拜金、清谈严重腐蚀社会机体,国家局面江河日下。《晋书》载当时的社会风气:
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5]P3547
所谓“互市”就是交换。权与钱、权与色、权与所有有用的东西都可以交换,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铜臭味,严重腐蚀了社会肌体。
而陶渊明描绘了以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地位的农业型社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关池、桑竹之属[6]P165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寂楼随时艺[6]P166
人们有田地,种植桑树、养鱼种竹,按照四季轮换,种植农作物。“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春收蚕丝,秋收粮食,人们自给自足,不担心赋税,粮食充足。
陶渊明极力抵制魏晋以来的君主制度,努力架构一个“无君”的社会。在《桃花源记》中写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P165展示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所对立的理想社会,“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6]P166揭示了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都是抵制君主专制的人,他们用自由自在的生活常态,来否定君主制度的存在。这里没有君主、国家和各级官吏机构的存在,当然也没有压榨和剥削。
这里的人们以家为单位,相互勉励,努力的耕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平安静,安居乐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P165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没有忧伤,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没有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别。富有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人与社会之间极为和谐。这一社会关系在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如: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6]P41(《归园田居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6]P44(《归田园居其五》)
2.2 个人原因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他常用“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5]P3547的话来激励后辈,鼓励大家要不断上进。陶渊明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从《命子》诗中“直方二台,惠和千里”,“寄迹风云,冥兹温喜”[5]P3783的话来看,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正直有为、胸襟坦荡的人。加上少年时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6]P175这使陶渊明养成了积极进取和直率的品质。陶渊明的好友在他死后私谥他为“靖节先生”:
夫实以诔华,名由谥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筭焉。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8]P576
2.2.1 难耐桎梏
随着世事变迁,到陶渊明时家境已是大大衰落,虽然如此,陶渊明的家庭背景对他还是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陶渊明是以自己的家族为骄傲的,他在《命子》篇中写到: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为虞宾,历世重光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5]P5783
诚然,陶渊明祖谱是一段耀眼的家族史,家族的儒家文化传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追求。陶渊明自幼立志比肩先祖,而书香门第的传统使得他从小就饱读诗书。
陶渊明读的书,有儒道的经典传书,也间杂有史书,其间,儒家传统文化占有主要的地位。这样的读书经历使得陶渊明的骨子里有更多的儒家文化,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时刻影响着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