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艺术形象

摘 要《三国演义》以军阀混战、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为历史背景,描述了汉末至晋初百年来各政权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在这样的乱世中,诸葛亮作为一谋士投身于纷杂激烈的势力冲突,以其卓越的才干与过人的智慧,为刘备建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格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也在后世被不断演绎加工,逐渐成为智慧的代表、完美主义的化身。本文围绕《三国演义》这一小说,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融合有关社会背景,对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之来源、发展流变及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展开分析,展现其如何一步步从一位历史人物演变为流传千古的“多智而近妖”的艺术形象。
目 录
前言1
一、史书中的诸葛亮1
二、诸葛亮形象演变3
(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
(二) 隋唐时期4
(三) 宋元时期5
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及塑造手法分析5
(一)“多智而近妖”的艺术形象5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6
(三)诸葛亮艺术形象塑造的原因分析7
结语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前言
诸葛亮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位主要角色,被描绘为智慧的化身。在无数读者心目中,他足智多谋且聪慧过人,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得接近于神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却并非完人,那么,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会塑造出这样一个在鲁迅先生口中“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呢?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又是如何通过各种艺术手法来渲染加工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使其完美化、近神化,从而在历代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试图围绕以上问题展开研究分析。
一、史书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东汉末年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早在西汉元帝年间,其先祖诸葛丰便已在朝中历任司隶校尉、光禄大夫等职,而其父亲诸葛珪也在东汉末年任泰山郡丞。虽然算是历代官宦之家,但东汉末年,朝中宦官、外戚相互倾轧争权,地方诸侯流寇并起兴兵,加上父亲早亡,诸葛亮不得不伴随叔父诸葛玄迁徙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又迁于荆州(今湖北襄樊)。在诸葛玄逝世后,诸葛亮便“躬耕陇亩,好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唯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他广交名士,游学博览、胸怀大志。而经过多年耕读游学的历练积累,诸葛亮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也让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知识来形成其政治主张的宏伟蓝图。也正因如此,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旅居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动诸葛亮出山时,年仅28岁的诸葛亮才能提出著名的“隆中对”战略,当即获得刘备的肯定与赞许,从而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就在诸葛亮迈入仕途的第二年,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今湖北襄樊)。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幼子刘琮投降。九月,曹操至新野(今河南南阳市新野县),刘琮遣使献降表,迎曹操入荆州。而此时的刘备兵微将寡,根本无法抵挡曹军的进攻,被迫撤往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在这危急时刻,诸葛亮出使东吴,游说吴主孙权联刘抗曹,以其过人的外交能力和冷静准确的格局分析说动孙权“随亮诣旨,并力拒曹公”。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孙刘联军以弱胜强,于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大败曹军。刘备得以乘势攻取荆州治下的长沙(今湖北长沙)、零陵(今湖南永州)、桂阳(今湖南郴州)、武陵(今湖南常德)四郡,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而到了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受益州牧刘璋之邀率军入川时,诸葛亮最初和关羽等将留守荆州。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随着刘备对刘璋的战场态势发生变化,才与赵云、张飞诸将入川与刘备会合齐攻成都。在刘备攻灭刘璋的西川势力后,诸葛亮便被封为军师将军,“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由此可见,此时的诸葛亮深受刘备信任,不然刘备也不会放心地将自己的根据地交付其手而自己率军出征,也不会把后勤兵源和粮草这等关系到前线部队命脉的工作托付给他。同时,也表现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能力,在他的忠心辅佐下,刘备跨有荆益,坐拥沃野千里而又易守难攻,被誉为“天府之国”的蜀地,实力大大增强。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已是汉中王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改元章武,诸葛亮被封为丞相,管理军国大政。随后,刘备御驾亲征讨伐东吴,留诸葛亮守成都,但刘备在夷陵之战(公元222年)中被吴将陆逊击败。其突围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北岸)后染病不起,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去世。临终前,刘备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也誓将“竭股肱之力,效忠孝之节,继之以死”。
此时的蜀国,由于刘禅年幼,缺乏政治经验,加上战败损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彻底终结了孙刘同盟的格局,南方少数民族也在蠢蠢欲动,可以说是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诸葛亮面对如此危局,先是“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避免蜀同时面对魏吴两国的攻势,又“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再次展现了其过人的政治谋略,使得蜀汉周边局势安定下来,国力渐渐恢复。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请求北伐曹魏,并于次年春出兵。从此时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的六年间,诸葛亮五次亲率大军征讨魏国,但由于国力的差距、后勤的艰难等诸多原因,蜀军始终不能在魏境站稳阵地进而动摇魏国的根基。终于在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的军中,时年54岁,谥忠武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06.html

好棒文